這是個大膽的決定,2011年1月12日,一尊孔子銅像矗立在歷史博物館的門前。開個玩笑,說真的,這個塑像設計的真不怎么樣。單單從選址來說,不但要讓孔老夫子與城樓上的主席他老人家搞對立,而且,兩人要相互看對方一眼,還必須斜視,古文中稱作“睨之”!難道在隱喻其中的“對立統一關系”?
對于此事,褒貶皆有。尊儒派說是好事,說明我們正在回歸我們的傳統,代表我們對于中華民族幾千年燦爛文化的繼承和弘揚;左派說:什么玩意兒,簡直是在復辟封建禮教。甚至把壓箱底的舊小人書和舊郵票都翻出來了,想通過自己的珍貴典藏,來藐視這尊銅像只是個“當代仿制藝術品”!殊不知,新鑄造的銅像里面卻有一個存在了2500多年的精神。
褒也好,貶也罷。事實是,孔丘已經死了,死了快2500年了?!笆耪呷缢狗颉?。中國人對“死”,有很多種說法,“沒了”,“走了”,“逝世了”,“與世長辭了”。。。但無論是何說法,其內涵基本一致,都代表“終結”,“完結”,所謂“蓋棺定論”,“死定”了。
死定了的東西,是不會再動的,基本上就剩下慢慢地固化、風化,被歷史掩埋和遺忘。無論肉體還是精神。我們真正的擔心,卻是在擔心我們自己,擔心我們是否能夠抵御住某種說教或是誘惑。而真正在蠢蠢欲動的,卻是我們自己,我們自己的思想,我們自己由于所站立的角度的不同,而對某樣事物,某個人,包括某種思想,其評價標準也就不同。我們站在左邊,那塑像就在右邊;我們站在右邊,那塑像就在左邊;我們站的高,那塑像就感覺矮。這似乎也與相對論有點近似的意思。但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那塑像就在那里,即使不在天安門前面,也在泰山腳下;即使不在泰山腳下,也在無數本書卷當中。
有人說:“亂世要用孫子和韓非子;盛世治世要用孔子、孟子”。這本身就蘊含著一種道理,一種順勢而為,一種實用主義的思想。但實用主義不能等同于照搬和守舊,我們還需要有鑒別地吸收和繼承,同時也還必須摒棄。就如同人吃飯,吃下去的東西,有營養的,就被身體吸收,沒營養的,就變成屎拉出來。而究竟哪些需要秉承,哪些需要揚棄,則需看我們的消化能力,需要看我們所處的歷史階段,所期望的目標,所想達成的目的。這本身就是一種辯證的智慧。砒霜是有毒的,卻可以當藥來用,關鍵是要掌握好用法和劑量。任何一棍子打死或一概照單全收的做法都是愚蠢的,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一文,雖是指針對西方文化的拿來主義,卻完全也適用于對待中國傳統文化的態度!
中國傳統文化是我們民族的自身屬性,我們由此而區別于其他的民族。全盤否定我們的傳統,就是否則我們自身;但傳統是死的,如果我們全盤接受,不求進步,我們就只會跟著傳統一起死去!公元1840年時的民族厄運,已經清楚地說明了這一點。
孔子也好,毛主席他老人家也罷,都是人,都不是神,是人就有缺陷。但之所以他們能夠名垂青史,是由于他們不是普通的人,他們的思想中,都同樣含有有益于我們的民族的文化精髓!
僅此而已。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