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智慧,是人類社會對宗教的新需求
羅 寧
讀罷信力建先生發表的《宗教就是種人生智慧》一文,我感受到發自內心深處的一種電擊般的深刻震撼。我生長在一個無神論占據強勢主導地位的國度,一面倒的受過幾十年的無神論教育,我可能會與很多人一樣,不僅對有神論明確的持有否定、懷疑和不信任的態度;也對各種宗教感到陌生、茫然和不理解。尤其感到不能理解的是,在人類及其社會生存所在的地球上,為什么會在十分漫長的期間內,會有如此之多的人始終在虔誠、執著的信仰各種宗教?而宗教又能夠給人類帶來什么?與信仰宗教的有神論者們相比較,無神論者們是更為幸福、快樂,還是更為不幸福、不快樂?作為一個依然持有無神論觀點的讀者,我在反復閱讀信力建先生極具感染力的高文之際,感到有更多的問題需要探討。因此,我愿意求教于信力建先生與諸位網友。
信力建先生指出:“事實上,就宗教的本質(體)這一面看,宗教的確是以追尋、接近、體證宇宙人生的最高真理為其職志,即所謂“有所宗”,因此有其超離世俗現象世界,高懸空中的一面;但就宗教的功能(用)這一面看,宗教卻是以救度眾生、解脫苦難為職志,即所謂“有所教”,因此又是極端貼近世俗、不離現象世界的,它與我們的人生又可以說是不離不棄渾然一體的——甚至可以說宗教就是一種生存智慧。”
我贊同“宗教就是一種生存智慧”的認識。但是,人生與宗教之間應該是怎樣的關系?我以為,應該是人類借助、運用生存智慧創立、發展了宗教。而宗教作為人類的智慧成果,自然的成為了人類智慧的,不可分離的有機構成部分。并且,在人類智慧的支持、助益下,宗教作為人類智慧中具有持久活力的部分,在漫長的期間內,深刻的影響并作用了人類的生存發展。不僅如此,人類中的一部分智慧者,更愿意依靠、運用宗教來“救度眾生、解脫苦難”,以拯救人類于苦難之中,并從來就不曾放棄過努力。但是,盡管如此,我仍然以為,以救度眾生、解脫苦難為職志的宗教,并沒有與人類的人生“不離不棄渾然一體”,而只是信仰宗教的信眾們意識活動的一個重要內容。因為,在這個世界上也有眾多的不信仰宗教的人類在生存。
信力建先生指出:“人生在世,首先碰到的問題就是“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到哪里去?”這樣的本質問題。而在這方面,宗教為我們提供了翔實切要的解答。”“從而避免我們在生命歷程中的迷惘和痛苦,從而生命之舟有了航向。”
我以為,人生在世,每天首先面對的都是怎樣才能維持生存的問題。因此,我怎樣才能更好、更持久的維持生存?我維持生存是為了什么?應該才是所有人類每天都要面對并需要有效思考、認真解決的問題。并且,自人類出現在地球上以來,直到當今,這個問題每天都在得到有效的解決。否則,人類不會有當今的生存發展成果。而“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到哪里去?”的問題,在事實上,只有很少的,關注著人類命運前途的,生存有著積極保障的高智慧者,才會去經常的深刻思慮。并且,對于這一高深的問題,至今都還沒有公認的,令所有人都能夠真誠信服的結論。至于宗教所提供的人類在死亡之后,或者去天堂、或者去地獄、或者轉世再生,重歸陽世的歸宿論,則從來都是疑者自疑,信者自信,沒有共識。其原因就在于,宗教不能運用實證的方法,來彌合人類的見解分歧。
信力建先生指出:“宗教還為我們解答了人的本性問題。就佛教而言,佛教認為人的本性是清凈的、善良的,只是由于種種物欲作崇,致使人的本性遭受蒙蔽走向墮落。只要人信仰神佛,加強宗教道德修養,便能去掉蒙蔽,恢復自身固有的佛性,從而在極樂世界得到永生。”
我以為,作為地球自然物質環境自然發展的自然產物,{這應該是無神論者的視角},人類的生命本性、生存本能、生存需求、生存欲望,是人類與所有動物同一的生命本質。人類的意識能力、智慧優勢及其所發展的社會文明,則是人類能夠區別于其他動物的特性與標志。生存中的人類,應該是不可缺失、相輔相成的人類生命本性、生存本能、生存需求、生存欲望的同一合成體。所以,任何缺失,都必然是對人類生命本質的直接或者間接的否定。并且,有所缺失的人類自然就不再會是普遍意義上的人類。同時,人類的生命本質,會決定著人類生命本性、生存本能、生存需求、生存欲望的狀態。人類的生命本性、生存本能、生存需求、生存欲望的狀態,則會表現為人類生命本質的屬性。因此,認為人的本性清凈、善良,但是,卻又認為人的種種物欲會作崇,會“致使人的本性遭受蒙蔽走向墮落”的觀點,無疑就是將人類的生命本質、生命本性與人類的生存本能、生存需求、生存欲望,人為的割裂開來,然后又截然對立起來的觀點。事實上,本性清凈、善良之人,其物欲、行為自然也會清凈、善良;本性污濁、丑惡之人,其物欲、行為自然也會污濁、丑惡。正如中國社會的古語所云: “清者自清,濁者自濁。”所以,我以為,將人的本性與物欲割裂、對立起來的認識應該是不能成立的。
信力建先生指出:“宗教探討了人生價值。在這方面,佛教認定人生是苦,苦就是人的命運,就是人的價值,現實世界是一種輪回,即生死和死生的流轉,這種流轉的本質就是苦。因而人的生命、生存、生活都是一種痛苦。人在世上有苦無樂,只有徹底否定現世,才能跳出這輪回之苦。”
“基督教承認并正視人間苦難的事實。從古老的《圣經》到當代的神學,一直把苦難列為嚴肅探討的重大主題。世間的苦難多由人類自身的罪與邪惡造成,苦難源于人類,苦難始終伴隨著人類。正因此才有了基督耶穌甘負十字架犧牲自己來為人類承擔苦難的悲壯“圣”跡。”
“佛教認為人生有苦無樂,人間世界是苦海,主張斷滅因緣,超脫輪回,成就為佛,以涅槃為人生最高理想境界。所謂“涅槃”就是要消除生死因果,滅除一切煩惱,達到常、樂、我、凈、無欲無念的境界,從而獲得最高的和永恒的幸福,佛教涅槃學說的全部含義就在于它指出了從苦中獲得拯救和從流轉的生死輪回中獲得解脫的道路。基督教則通過對人的本質兼具人性與神性的剖折,揭示了人的內在矛盾并以此向人們指出一個最高的精神境界——超越人性、徹底復歸神性、通向上帝的路徑,從而達到至善的理想境界。”
在此,我想請求信力建先生與諸位網友原諒我再次大段摘錄了《宗教就是種人生智慧》原文。我這樣做既為了反復學習理解,也在于便于探討問題。
信力建先生的論述,我理解應該是闡釋性與介紹性質的。作為對有神論及宗教只有淺顯認識的讀者,我以為信力建先生的論述,應該表達了持有神論觀點的各種宗教信眾基本認識中的精髓。
反復閱讀信力建先生充滿激情,富有哲理,極具華彩的論述,在深受感動的同時,從一個無神論者的角度來看,我感到在信力建先生所表述的宗教信眾們的視野中,人類的生存是苦難的,是遭受蒙蔽的,是罪惡的,是墮落的,是邪惡的,是輪回的,是有彼岸的,是需要否定現世的,是需要贖罪的,是需要拯救的,是需要跳出苦海的,是需要斷滅因緣,超脫輪回的,并且需要“上帝為了愛,親自降身到人世間來體驗苦難,為了愛世人而遭受著被釘十字架的屈辱,忍受著極度的痛苦和折磨,最終以自己的死亡為世人贖罪,把世人從苦難的現實中拯救出來,重享回到天國的快樂” 。
閱讀信力建先生的此篇文章,我在感受到了強烈震撼的同時,也有著近乎令人窒息的沉重感。
人類維持生存,確實是不易和艱難的。在每一個人的人生中,苦難、煩惱的伴隨都是難免的。但是,人生真的就是 “苦難始終伴隨著人類”,人生只是“有苦無樂”嗎?現實的人生真的就沒有幸福、快樂可言嗎? “人間世界是苦海”,如果真的是如此,人類的生存又有什么價值與意義呢?“苦難源于人類”,難道人類來到世上,就是在制造苦難,就是為了承受苦難嗎?我認為:恐怕不能如此絕對化的認定人生。
人類是一定要維持生存的,是一定要在維持生存的基礎上,爭取實現更好、更持久的生存的。這是人的生命本性、生存本能、生存欲望、生存需求所決定的必然。因此,人類無一不渴望生存,無一不在盡力維持生存。人類的生存,不僅給人類帶來了苦難、煩惱,也在給人類帶來幸福、快樂。否則,人類必然會樂死,而不會樂生。
在每一個人的全部生存過程中,時常都會因為生存本能、生存需要、生存欲望得到了一定的滿足,而會相應的感受到幸福與快樂。相反,則會相應的感受到苦難與煩惱。對于人類的生存而言,幸福、快樂和苦難、煩惱,必定會是人生都會有的體驗與感受。因此,持續的人生應該是苦難、煩惱和幸福、快樂都被包含在內的混合狀態。只體驗與感受到了苦難、煩惱,卻不曾體驗與感受過幸福、快樂的人類應該是不存在的。
當然,不同的人之間,體驗與感受的狀況一定是會有區別的。并且,不同的人之間,體驗與感受的因果也會有種種的不同。同時,在人類所處、所具有的必然會變化不定的環境、條件、時段與感受、心態的作用下,人類體驗與感受到的苦難、煩惱與幸福、快樂,自然也會相應的發生或多或少、或強或弱的不息變化。因此,即使有人愿意只體驗與感受苦難、煩惱,不愿意體驗與感受幸福、快樂,也是無法達到目的的。所以,我以為,那些認為“人生苦難源于人類,苦難始終伴隨著人類”,“人生有苦無樂,人間世界是苦海”等過于悲觀、絕望、絕對的觀點,應該是不能成立的。
信力建先生指出;“就以佛教與基督教而言,它們都不約而同地認為人是物質現象和精神現象的綜合體。”“宗教作為人類文化中最古老的精神資源,是源自于人心最深沉的需要,缺乏了宗教信仰和修養,就無法建構一個健全的人生和社會。”對于信力建先生的這一論述,我認為是準確、深刻、崇高的,熱誠而感人的充滿了對人類的理解、博愛與期待。
閱讀信力建先生的文章,不由的會深深為信力建先生的淵博知識及對宗教的深刻理解而感動。盡管我對于有神論,對于宗教仍然缺乏知識。但是,我始終以為:宗教作為人類社會生存發展歷史不曾缺失的基本內含,不僅普遍具有活力,而且還會伴隨人類生存發展的始終。尤其是在人類的生存發展,不可避免的會遭受到各種苦難、煩惱的困擾之際,宗教對于人類化解內心的痛苦、升華生存的愛心、堅定生存的信念、頑強生存的耐力、增強生存的勇氣、振奮生存的毅力、平和生存的心態、穩定生存的航向,都有著不可取代的積極作用。所以,人類之所以能夠克服無數的艱難險阻生存發展到至今,宗教應該功不可沒。
因此,正是基于對宗教的真誠感知,我在閱讀了信力建先生的文章之后,雖然慚愧于自己對宗教與有神論的少知和諸多不理解,并且,也無意冒犯并失敬于宗教信眾們的信仰。但是,恕我直言,通過閱讀信力建先生在文章中所闡明的關于宗教及其所具有社會價值的論述,我在認識到宗教確實是一種博大精深、無有不涉及的人類生存智慧的同時,也確實無以擺脫的產生了更多的新困惑,從而出于自己被喚醒的對有神論與宗教的敬意,不勝冒昧的提出上述見解,希望信力建先生和網友們能夠不吝賜教,釋疑解惑,。
我認為,在數千年的漫長期間內,不論世事如何變遷,始終都能夠頑強的保持生命活力,經受住各種艱難險阻的檢驗、考驗的宗教,作為人類的生存智慧,無疑已經為人類的生存發展,做出了無與倫比的偉大貢獻。而在現階段,隨著人類生存發展的空前成功,人類必須面對、應對的生存發展危機、危難、威脅,已經遠遠超越了以往人類生存的任何時期;人類對人生、對世界的現實與將來的疑惑、困惑、擔憂、恐懼,也相應的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緊張;同時,人類對“獲得最高的和永恒的幸福”,“達到至善的理想境界” 的期待,則由此而變得更為迫切。所以,我以為,以博愛、慈悲與憐憫為懷的宗教,應該繼續努力,在已經獲取的智慧成果之上延伸智慧,進一步釋明人生及人類生存所在的世界,為包括無神論者在內的所有人類,溫暖人類的心靈,解除人類“生命歷程中的迷惘和痛苦”,幫助人類免受輪回之苦,拯救人類于苦海之中,為所有的人類生命之舟指明航向”,并引領人類渡過正在逼近的劫難,走向幸福、快樂的彼岸。而這應該就是人類社會對宗教提出的新需求。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