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 2011年1月12日 《中財網》的一篇報道:
“易綱在最新一期的《中國外匯》上撰文指出,去年我國采取了多種貨幣政策工具,以及外匯行政管理等舉措,以應對QE2帶來的種種壓力。這些政策起到了積極的效果,但是發揮作用的空間越來越窄。比如在提高利率在抑制通脹的同時,也吸引了"熱錢"的流入;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已達到歷史的高點;資本管制的方法短期雖然有效,但長期實行效果會減弱,而且容易影響正常的貿易和投資活動。
他指出,我國通脹壓力的根源在于經常賬戶順差過大。過大的順差造成貨幣升值的壓力,而為緩解升值壓力,央行被迫在市場上購匯,投放大量基礎貨幣。雖然進行了大規模對沖操作,但市場流動性仍非常充裕,引發通脹預期。自2003年4月開始發行央行票據算起,大規模對沖操作已持續八年,截至2010年9月末,對沖率即(存款準備金余額+央行票據余額)/外匯占款余額約為80%。”
易綱的身份是中國貨幣政策的決策者之一,分析他的思想,尤其是公開場合的言論,是解讀中國最高經濟決策的一個路徑。
上述表述,促動了我提筆發表自己的看法,因為我一直感到當下中國經濟思想彌漫著混亂,膚淺,功利,沒有遠慮,很難見到像樣的、較有體系的經濟思想,當然這絕不是關于易綱個人的問題,讀者也可以感到,易綱上述言論是一種客觀的“無奈”的描述。
下面分析易綱上述的對當下中國金融問題的描述。
“我國通脹壓力的根源在于經常賬戶順差過大。過大的順差造成貨幣升值的壓力,而為緩解升值壓力,央行被迫在市場上購匯,投放大量基礎貨幣。雖然進行了大規模對沖操作,但市場流動性仍非常充裕,引發通脹預期”。
易綱的這段話是我要分析的核心。
易綱指出了當前我國通貨膨脹的直接原因:即貿易順差,央行不愿貨幣升值(所謂緩解升值壓力),因此央行只好投放人民幣在市場上購買外匯(主要是美元),因此造成基礎貨幣擴大。央行的對沖政策,即提高準備金率,提高利率,發行央行票據,資本管制,仍然難以對付由市場規律推動的通貨膨脹。
易綱寥寥數語,說明了今日中國經濟發展問題的最大本質,以及中國經濟面臨的最大困境。
這個困境說明了中國原有的經濟政策,不可再持續了,因為它會使中國的經濟矛盾越來越尖銳,越來越會對中國的經濟產生巨大的傷害,為什么有這種嚴重結果呢?因為原來的經濟政策過分的違背了市場經濟規律,而在對付由此產生的問題時,表面上似乎是用市場的方式來應對,實際上是一種避重就輕,甚至是抱薪救火的方式,是愚蠢的回避和拖延解決主要矛盾的方式。因此,所謂市場對沖的方式,若以哲學宏觀思考,在根本上是反市場規律的,因為它不去認識和解決主要矛盾,在一個市場系統中,如若對待主要矛盾的態度離開了市場規律,那么其他許多次要矛盾去用所謂市場的規律去操作,反而會使整個市場系統越來越嚴重的背離市場規律。這是一種直覺認識事物邏輯的科學方式。
那么今日中國主要經濟矛盾是什么呢?不知道易綱是什么看法,但筆者認為,認識中國經濟主要矛盾,可以把中國大量的貿易順差作為研究切入點,沿著這一點,發現了通貨膨脹的原因,由此又可以解釋中國經濟很多嚴重問題的根本原因:
比如普遍把房子作為投資資產,而違背了房屋消費根本屬性的常識,比如中國環境污染、資源大量浪費,比如工資水平長期不能提高,比如兩級分化越來越嚴重,等等。
這些問題有些似乎和貿易順差毫無關系,但如若深入推理思考,它們沿上聯系著的都離不開貿易順差。當然貿易順差是結果,相對于它背后深層原因,貿易順差又是現象。
貿易順差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是中國的產品具有世界一流水平嗎?是的,是因為中國的產品具有世界一流的最低價格的水平,而這個水平是建立在人民幣外匯估值被低估的基礎之上,這個低估是因為中國勞動力的廉價,而這種廉價一當應用于世界貿易產品當中,中國的產品就會以低價的優勢,如同海嘯洪水,沖垮和淹沒各個國家的商品生產國內市場的防線。
這和一百多年前,西方商品摧毀東方帝國傳統商品市場有相同的地方,即商品價格低廉,但也有根本不同的一面,那時西方國家勞動力工資要比它所摧毀傳統經濟對象的國家高得多,它是靠勞動生產率,靠產品技術和質量優勢,橫掃世界市場,它占據了發展制高點,它是由上而下的對世界經濟進行控制和滲透。
而今天的中國經濟,似乎想由下而上的方式去加入世界經濟,但是中國知道它的代價會是多大嗎?中國付得起這個代價嗎?中國將會是得大于失呢?還是失大于得呢?但是有一點筆者可以肯定,中國既然走市場經濟的發展道路,那么如若不聽從市場經濟規律,必然會付出慘痛的代價,而且全世界都必須為此付出代價,因為中國是一個特別大的國家。
首先,我們最簡單的來認識中國的低匯率政策,所造成的后果:
它造成了中國的產品極其便宜,這種便宜最大的負面意義,就是造成對地球資源巨大的揮霍浪費性的消費,全世界人民在使用中國最便宜的產品,中國生產的大量消耗資源性的商品,便宜到甚至使人感覺購買它的開支可以忽略不計,這種感覺對地球資源是非常危險的,對生態環境也是及其有害的。
因為生產任何物質產品,都需要耗費不可再生的資源,都會對環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壞,如若一種商品脫離國際價格很便宜,勢必說明它付出的資源成本和環境成本也是及其低廉的,這恰恰說明中國這幾十年的發展所埋伏下來的隱患:
我們雖然建設了很多高樓大廈,橋梁鐵路,換回了大量美元,但是中國的資源在急劇減少,中國的環境在急劇惡化,請大家思考,我們的出口商品低價政策,會不會得不償失呢?我們為什么要為全世界提供這么便宜的商品?我們為什么要犧牲中國的青山綠水,犧牲中國寶貴的資源,去履行這種“國際經濟義務”呢?我們為什么在自愿履行這種義務時,還在沾沾自喜,認為自己撈到了便宜?為什么有如此膚淺荒謬錯誤的認識呢?
其實,西方人表面上似乎一致要求人民幣升值,但內心世界是叵測的,早在前幾年美國有個著名的政治家,就興高采烈的說,中國為我們提供了大量的、豐富的日用商品,而我們美國只要開動印鈔機付出一些紙幣,就能輕松的買單了。
請注意,出口美國的日用商品大都是廉價的勞動密集型商品,而它們大都又是高消耗材料能源和帶來環境污染的。
的確,人民幣低估對美國有不利的一面,會造成美國一些產業的蕭條,帶來一些失業,但總體上,在國家財富的意義上,筆者認為人民幣低估對美國是有利的,這簡直是一個低級的智商問題,同樣人民幣低估對中國總體是不利的,這也是一個低級的智商問題。
以前我們批判帝國主義國家與殖民地國家不等價交換,而現在中國卻主動的請求和西方國家不等價交換,即中國低賣高買,即中國低價的向西方出售物質財富,而一個最重要結果,是高價買回并且儲存了越來越多的,也是越來越貶值的紙幣。
我猜想,我們的后人可能很難理解今天中國極右的經濟政策(人民幣低估是其中關鍵之一),就如同今天的年輕人對文革中的極左政治難以理喻。這種思維方式一邊倒的深層原因,要在中國文化中分析,本文不予討論。
用高價買回西方紙面意義上的財富,這種財富的泡沫性已昭然若揭,它貶值的命運再顯而易見不過了。中國把自己實實在在的財富,即青山綠水,即稀缺資源,即中國人的辛勤勞動,換回一大堆概念性的、長期沒有安全感的、最容易蘊藏泡沫的財富,這就是中國貿易順差的一個最重要本質。
這種貿易順差只要人民幣不升值,還會以排山倒海之勢,洶涌前進。可見這種貿易順差,美國等西方國家會損失什么呢?會有損失,但這種損失在他們的掌控之內,因為他們多印了一些本國的鈔票,讓中國去使用,但是,鈔票的話語權卻還在他手上,因為只有他才能確定鈔票的含金量,確定鈔票的使用地點和范圍。而深入分析,貿易順差帶給中國的是,實實在在的不可再生財富的流失消耗和令人心痛的浪費,以及災難性的生態危機。
因此,人民幣低估,不僅意味著西方國家眼前可以十分便宜的消費中國商品,也同時意味著,去讓中國消耗它有限的資源吧!而西方國家可以相應的節省本國的資源。因此,人民幣低估對西方長遠也是更有利,而對中國是更有害。
正因為如此,表面上美國壓人民幣升值,好像志在必得,而其實每次都是不了了之,這種奇怪的現象不值得我們思考嗎?有沒有欲擒故縱?如若美國下決心要人民幣升值,是很容易做到的,即高關稅筑起貿易壁壘,要知道美國為了經濟利益,發動戰爭都在所不惜,何怕對中國實行高關稅?也何在乎維護它的一些虛名。但奇怪的是美國要求人民幣升值,是雷聲大雨點小,事實上美國在默認人民幣低估,而我們千萬別以為,這種默認,是因為美國無可奈何,更不能認為是美國怕中國。要清醒,美國不會怕中國,其次,美國在經濟利益上是唯利是圖的,唯一的解釋,美國的默認,是因為人民幣低估根本上對美國有利。
現在,正面的提出解決易綱的問題。官方擔心的通貨膨脹成因,是中國的外貿順差,是因此而帶來基礎貨幣的增加,解決的辦法非常簡單,就是減少外貿順差,減少外貿順差又是非常簡單,就是人民幣升值。
這么簡單的問題央行領導怎么會不知道?他們究竟擔心什么呢?為什么不能對社會公眾坦誠自己的想法呢?否則有思想的中國人感到央行不可理喻,而沒有思想的中國人跟著社會上流行的“升值陰謀論”人云亦云,而一些思想鉆牛角尖的人(比如郎咸平有時候是如此)對中國混亂的經濟政策,煽風點火,使這種混亂變得更加撲朔迷離,更加脫離實際,也更加傷害中國的經濟,最后不僅中國人遭殃,全世界也都會遭殃,因為全人類只有一個地球。
本人人民幣匯率思想,另請在百度搜索閱讀:
《日本經濟衰退的另一種解讀》2010年12月
《資本主義中的異類:日本經濟的泡沫和擠泡沫》2010年12月
《實踐以人為本發展觀,從人民幣升值開始》2005年12月
——獨立思考 閱讀經典—— 蘇州雨果書店與您交流思想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