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可以肯定的是:“一號文件”將流于形式
李定凱(2011.01.09)
據報載,去年12月上旬,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2011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央一號文件將連續八年鎖定三農;2011年中央一號文件的重點將是“實施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加強農村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治理農村水資源面源污染問題;加強大江大河、大江大河支流、湖泊和中小河流治理;水庫的加固、除險”等主題。12月21日至22日,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專門討論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決定(討論稿)》?! ?/p>
雖然2011年中央一號文件還沒有正式發表,但是可以預期,加強農村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將是其核心內容?! ?/p>
近兩年全國南北東西水旱災害頻發,凸顯農村水利設施基礎的薄弱,造成了人民群眾生命財產的重大損失。這是迫使出籠2011年中央一號文件的直接原因。這也是在治國領域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表現之一
那么,是不是有了一號文件,假以時日,我國農村的水利基礎設施就會得到明顯的改善呢?只要想想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的農業和水利發展史,對比一下新中國建國以來前30年和后30年農村水利基礎建設的狀況,就不難得出結論,如果現行的農村發展路線和方針不作根本的改變,幾乎是可以肯定,新的中央一號文件將流于形式。
自古以來,我們的先人與水旱災害作了無數的抗爭。大禹治水、都江堰、鄭國渠、靈渠、京杭大運河都是我國古代興修水利的佳話與瑰寶。但是,由于長期封建宗法統治和小農經濟的束縛,更由于晚清、民國、國民黨政府的腐敗黑暗,到1949年共產黨領導成立新中國之前,我國農村的水利已是一片凋敝,廣大農民處于水深火熱當中。不要說興修水利,就連改善飲水、管理人畜糞便的條件也談不上,以致血吸蟲病區“千村薜荔人遺矢,萬戶蕭疏鬼唱歌”。只是有了毛主席和共產黨的領導,中國的水利和農業才有了轉機,然而大的發展還是在1955年農業合作化之后。有了農民的翻身解放,又有了農業集體化,在中國農村大規模興修水利才成為可能?! ?/p>
毛主席深刻了解中國的國情,特別是中國的農民、農村和農業。早在中央蘇區的時候,他就提出了“水利是農業的命脈”這個著名的論斷;新中國成立后,他更是不遺余力地親自抓水利基礎建設。全國剛解放,一切百廢待興,毛主席最先想到的國家大事之一就是興修水利。從1950年7月20日到9月21日短短的兩個月內,毛主席就四次寫信給周恩來總理,部署“要根治淮河”,指示對淮河“除目前防救外,需考慮根治辦法,現在開始準備,秋起即組織大規模導淮工程,期以一年完成導淮,免去明年水患”,“導淮必蘇、皖、豫三省同時動手”,掀起了中國歷史上從未有過的轟轟烈烈的治淮運動。1956年1月,毛主席在修改全國農業發展十二年綱要草案的時候,細致地提出:“興修水利,保持水土。一切大型水利工程,由國家負責興修,治理危害嚴重的河流。一切小型水利工程,例如打井、開渠、挖塘、筑壩和各種水土保持工作,均由農業生產合作社有計劃地大量地負責興修,必要的時候由國家予以協助。”從1956年以后一直到文化大革命期間,我國的興修水利事業從未間斷,取得了舉世公認的巨大成就。億萬農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在全國興建了8萬6千多座大中小型水庫,開挖了無數的引水渠,建設了許多水利樞紐工程,每年冬季所有的農村都要修塘筑壩,疏浚河道,使全國的灌溉面積從1949年的2.4億畝迅速增加到1978年的7.3億畝,從根本上改善了農業和農村的面貌。
總結毛主席領導時期我國農田水利建設的基本經驗,那時是具備三個必要條件的:
第一個條件是從中央到地方,切實把“水利是農業的命脈”作為發展農業和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指導方針;
第二個條件是實行群眾路線,依靠農民群眾集體的力量,自力更生,艱苦奮斗,興辦農村水利事業;
第三個條件是堅持區域、流域一盤棋興辦水利的科學方針。
可是,經過過去30年我國農村顛覆性的歷史大巨變,以上三個條件已經不復存在了?! ?/p>
首先,中央高層為了否定毛主席發展社會主義農業的路線,曾把在農村興修水利當作是“極左”路線加以批判,至今并沒有公開糾正。上世紀80年代初,我所在的基層黨組織傳達中央的一個文件,我現在記不清是胡耀邦還是萬里,就公開在中央的會議上說昏話,指責修那么多水利干什么,完全是勞民傷財!當時報刊電臺大張旗鼓地批判“農業學大寨”,把陳永貴同志在昔陽縣領導水利工程建設批得一塌糊涂。在一條錯誤路線的指揮棒下,從那時以來的30年里,農村新的水利工程基本停止,前三十年搞起來的水利設施也沒有得到應有的保護。全國半數水庫處于病險狀態,缺少資金,荒于管理。不僅如此,甚至解放前老祖宗留下的水塘溝渠也被毀壞殆盡。一個多月前,我回安徽老家,發現村子周圍從解放前直到文革后都有的至少7口水塘和四條溝渠已經蕩然無存。旱地只能靠天下雨,水田則形同沼澤。我的家鄉從文革時的旱澇保收又回到了靠天吃飯的窘境,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農村當前水利廢弛的狀況?! ?/p>
其次,眼下的農村已經失去了人力動員的能力。自從實行分田到戶,人民公社接著被解散以后,農村就逐漸退回到了一盤散沙的狀態。不管東西南北,只要到農村走一走,就會發現多數青壯年已常年脫離了本土,到城市打工去了。這些打工農民已經喪失了從事農業生產的能力。留守在農村的多是老弱婦孺。很多良田都被拋荒了,誰還有心思在農村修水利?即使政府要修,前提是你要投入無底洞的資金回購農民的勞動力。不要說政府能不能拿出這么多錢,即使拿得出,農民愿不愿意回去吃苦受累還是問題?!皠訂T群眾”和“集體”已經是遙遠過去的概念。地方黨和政府也不認為興修水利是農民自身的事情,而是把它當作一種市場行為。最近河南省正陽縣水利局修河,與農民發生了利益沖突,施工隊不顧家住河邊居民的阻攔,竟然強行開著挖掘機造成一位婦女被碾軋致死。這樣的惡性事件折射出了現在的水利工程與毛澤東時代群眾自主創造的情景有著多大的差別。
再次,各地的本位主義和腐敗叢生,中央和地方的權力沖突都影響到水利工程的統一規劃和整體實施。以世界著名的河南紅旗渠為例,當年在那么困難的條件下,林縣人民在太行山里修成了 “人間天河” — 全長70多公里的引水總干渠和更長的用水支渠,中央對地方的強有力支持,各地方部門之間的互相支援和大力協同是兩個極其重要的條件??偢汕那组_始的20多公里在山西省平順縣境內,后面的40多華里在河南林縣境內。50年前修渠的時候,山西省委和平順人民給了林縣無私的支援,林縣人民也為平順沿渠人民留下了紅旗渠帶來的實惠。當年無論是在平順還是在林縣,總干渠的管理和支渠的管理都是配套成龍,連為一體,有機統一的。紅旗渠建成后的灌溉面積有54萬多畝,六七十年代從漳河的年引水量達4億立方米??墒乾F在的情況怎樣呢?我親耳聽到過年已80多歲、當年的除險隊長、九死一生活下來的紅旗渠特等勞模任羊成老人說,現在紅旗渠百分之九十都被破壞了。有調查數據表明,紅旗渠的引水量一年比一年少,80年代還有3億方,90年代減到1億方,2006年只有6000多萬方,不足原引水量的六分之一?,F在紅旗渠究竟還能灌溉多少土地誰也說不清,只有一些零星的數字可供窺豹。林縣“西良支渠位于紅旗渠紅英南分干下游。從西良閘起,至東姚鎮西北泉石嶺,全長4000米,灌溉面積7523畝,近幾年來很少用紅旗渠的水源”;“目前,東姚鎮30000多畝土地基本是靠天吃飯”;“因景色嶺以下支渠損壞嚴重,辛莊支渠基本上已被廢棄,7750畝土地無水灌溉”。為什么當年能做到的事現在就做不到了呢?請看:“上世紀八十年代……山西的戰備渠、河北的躍豐渠、安陽的躍進渠等,為爭水紛爭不斷。有一年平順縣石城村建電站搶水,竟在紅旗渠首的攔河壩上挖開一個大缺口”;“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竟然數次發生炸毀紅旗渠的惡性事件”;“包產到戶代替人民公社后,地方保護主義盛行,管理困難”;“原來紅旗渠配套有360多個水庫,但大多廢棄不用?,F行的政策及領導,并未充分利用水庫、池塘蓄水”;“水務局、紅(旗渠)管(理)處和灌區各鄉鎮互相推諉”;“各鄉鎮水利站只收水費不管理,對渠道能否通水不聞不問,形成急功好利,殺雞取蛋的惡性循環”。更為嚴重的是,近年來由國家撥款,對紅旗渠某些干渠進行了維修加固,但因為偷工減料,腐敗嚴重,成了典型的豆腐渣工程。林縣親手建起紅旗渠的老人們再三反映這方面的問題,卻得不到有效公正的查處。林縣啊,林縣!平順啊,平順!是你們,親手讓紅旗渠誕生;還是你們,又親手把紅旗渠扼殺!
上面分析了農村興修水利的三個必要條件都不存在了。如果不把這三個條件重新創造出來,年年發“一號文件”也是沒有用處的!這使我想起了毛主席的話:“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線正確與否是決定一切的。黨的路線正確就有一切,沒有人可以有人,沒有槍可以有槍,沒有政權可以有政權。路線不正確,有了也可以丟掉?!敝袊r村的水利是興還是衰,和黨的總路線、還有農村路線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不把大的路線端正過來,水利是修不好的,還會重復晚清、民國、國民黨時期的局面。謂予不信,讓我們拭目以待。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