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地財政的困境是因為背離了人民政權理論
國家.國家,國和家。就是大家在一個共有的空間.地域(國)內建家。國的作用就是保護這一地域內的家。為了這個,大家把自己的一部分權利.利益交給國來行使。國就是一個家的集合,一個“大家庭”。但是在人類不同時代,這個大家庭的權力可能為某些人來謀私利。中國古代不就有天子說嗎?天子說又變成了帝王說。帝王壟斷了國家權力.利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帥土之兵莫非王臣。公天下變成私天下。而且這個私天下制度由世襲制傳遞成一家一姓的天下。帝王擁有天下是為的獲取利益——皇糧國稅。所以天下的土地有百姓耕種,向帝王交皇糧國稅。帝王私有天下,百姓也可把土地私有傳給自己的后人。這點帝王是允許的,因為大要的是皇糧國稅,和僅是名義上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原始賦稅形成是因為有人要從事公共事務的管理,而耽擱了個人勞動的一種補償。帝王私有天下的稅收就成了一種權力利潤。而當人民共和的國家不把人民組織起來搞生產,而成為搞引資,收企業稅收,更有甚者已賣地財政為依靠,逼出百姓的以性命相搏的拆遷自焚就不難想象了。
看毛澤東時代的國家建設,毛澤東主席就是把國家當成一個大家庭來建設的。當時宣傳的也是社會主義的大家庭。大家共同利益一致。把社會主義的大家庭建設好。比如教育問題,國家教育目的是培養自己國家的建設者,所以教育不收費。上大學還給工資。共產黨領導要領導人民搞國家建設。搞國營企業等等。目的就是體高人民生活水平。實現人民共同富裕。而在一個私有產權理論的指導下的改革,黨和政府不再把主要精力放在領導人民搞國家建設,搞生產,而是搞引資坐享稅收利潤。這樣就喪失了自身的造血機能。
人民政權理論的政治邏輯是人民當家做主,干部是人民公仆,為人民服務。國家存在一個共同利益的主體——人民。這樣就要建立相應的共有(公有)產權里理論,和公有.共有的繼承原則。既是自然資源社會資源和社會管理權的相對公有制。共同擁有與共同繼承。
公有制不僅是馬克思的生產資料公有制。而是自然資源.社會資源和社會管理權的相對公有制。三個方面實現公有制。西方思想往往只講唯物,所以只講財產的生產資料公有制。而不是辨證認識論認為的包括社會管理權在內的相對公有制。記住相對一詞。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公,也沒有絕對的私。公是相對于私來說的,私是相對于公來說的。而有些人的思維就是機械的思維邏輯不是辯證邏輯,把公和私絕對化,對立起來,是錯誤的。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