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形勢》:洋務運動完成第一次工業革命
——西人之所恃以凌我者,我已有之
近代國家史其實就是工業革命發展史,如果錯過了工業革命,國家必然走向然落后,趕上了工業革命,國家就可以強盛。洋務運動時期,中國正處于世界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后期,在這一時期誕生了采煤、煉鋼、鐵路、火車、輪船、紡織等產業,雖然工業革命沒有最先發生在中國,但洋務運動(指1861年至1894年)以“自強”、 “求富”為旗號,采用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創辦了一批近代工業,在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各個方面基本上趕上了西方國家。
總理衙門是當時推動洋務運動的中央機構。但洋務勢力主要不在清朝中央,而在地方的總督和巡撫。當在內外交困的形勢下,慈禧明白,要保持清朝的統治地位,必須依靠洋務派,所以她暫時采取了支持洋務派運動的策略。
效果顯著
在此期間,中國有了自己的煤礦、鋼廠,可以自己制造輪船、槍炮,有了現代化的鐵路。民用工業的興辦,部分地抵制了外國勢力的擴張。如1872年李鴻章創辦輪船招商局,使“內江外海之利,不致為洋人盡占”,三年多時間,“外輪損失一千三百多萬兩,美國旗昌行因不堪賠累,被招商局收購”。湖北織布局成立后,“江漢關進口洋布每年減少十萬多匹。中國資本挫敗洋商,這在當時被視為“創見之事”。另外漢陽鐵廠的鋼鐵還曾遠銷日本、美國、澳大利亞等地,其采用的“煤鐵聯營”模式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
洋務派還翻譯了不少外國科技書籍,派遣了不少留學生,培養了一批外交和科技人才,又開現代教育的先河,創辦了新式學校培,培育了一批新人才,對中國以后的發展有很大的幫助。
孫中山曾對洋務運動評價道:“比見國家奮籌富強之術,月異日新,不遺余力,骎骎乎將與歐洲并駕矣”,并認為”快艦、飛車、電郵、火械,昔日西人之所恃以凌我者,我今亦已有之,其他新法亦接踵舉行。則凡所以安內攘外之大經,富國強兵之遠略,在當局諸公已籌之稔矣”。
贏得短暫和平
洋務運動期間,國內無大亂,國際環境緩和,中國與西方各國都處于和平狀態,主要表現在:左宗棠收復新疆;馮子材大敗法軍;日本在朝鮮制造政變遭到失敗等,當時中國的國勢要強于日本。英國人評論說:“亞洲現在是在三大強國的手中——俄國、英國和中國。十九世紀下半葉中國共進行了五次對外戰爭,中法和約是唯一沒有割地賠款的和約,這一切其實都是洋務運動的成功所致。洋務運動基本上達到了“我能自強,則可以彼此相安” 的目的。
近年,戰爭題材電視劇熱播,在這些電視劇中有一個詞出現的頻率非常高,那就是“漢陽造”,從1895年開始,湖北槍炮廠開始生產此型步槍。一直到1944年,該步槍在中國前后生產了將近50年。主要生產者為漢陽兵工廠,因此一般稱之為漢陽造。這只小小的步槍雖然落后,但在中國的抗日戰爭中也發揮了一定的作用,甚至一度成為中國軍隊使用的主要武器,這些小細節足可以看出洋務運動對中國影響之深遠。
辛亥革命以來,中國連年戰亂,國民黨在短暫的統一期內,實行買辦經濟路線,不注重民族工業,結果第二次工業革命在中國基本上沒有發生。到解放時,我國的工業基礎仍然是洋務運動留下的老底,解放后洋務派興辦的這些企業都收歸國有,成為建設新中國的寶貴基礎,比如1872年,李鴻章在上海開辦的輪船招商局,是中國第一家輪船公司,招商局作為中國最久的航運企業一直存在至今,并已經形成了跨域陸港兩地及眾多行業的綜合性大型國企 ,擁有資產近千億,而且名稱沿用至今,也可算是洋務運動僅存的碩果。
第三節 洋務運動時代(2)
——甲午戰敗誰的失敗?
甲午戰爭的勝利,使日本一躍成為亞洲強國,完全擺脫了半殖民地地位。而中國的國際地位則一落千丈,財富大量流出,國勢日漸頹微。甲午戰敗,對中國社會的震動之大,前所未有。一向被中國看不起的“倭寇”竟全殲北洋水師,索得巨款,割走國土。朝野上下,自信心喪失殆盡。清政府的獨立財政也自此破產,開始靠向西方大國舉債度日。
甲午一戰,日本獲得戰爭賠款二億三千萬兩白銀;艦艇等戰利品價值也有一億多日元。而當時日本的財政收入只有八千萬日元。當時的日本外務大臣高興地說:“一想到現在有三億五千萬元滾滾而來,無論政府還是私人都頓覺無比的富裕。日本第一次嘗到了侵略的甜頭,極大地刺激了其擴張領土的欲望。
歷史學家往往將甲午戰敗看作是將洋務運動失敗的標志,筆者對此有不同意見,我認為甲午戰敗的原因主要由清政府的輕敵及武器裝備的落后兩大原因。:
日本政府處心積慮發動戰爭
日本在明治維新后,得到較快發展,封建武士道精神逐漸演變為軍國主義,極具擴張性和掠奪性,侵略中國成為日本的國策。早在1855年,日本政治家就主張:“一旦軍艦大炮稍微充實,便當開拓蝦夷,曉喻琉球,使之會同朝覲;責難朝鮮,使之納幣進貢;割南滿之地,收臺灣、呂宋之島,占領整個中國,君臨印度。”這一思想,對后來的伊藤博文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成為日本政治的主流思想。
明治維新初期,日本奠定了大陸政策,大臣田中義一在奏折中說:“明治大帝遺策是第一期征服臺灣,第二期征服朝鮮,第三期征服滿蒙,第四期征服中國,第五期征服世界。”如果說這些議論還是一個藍圖,到了1887年就非常具體了。日本政府制定了《清國征討方略》,決定在1892年前完成對華作戰準備,進攻的方向是朝鮮、遼東半島、山東半島、澎湖列島、臺灣、舟山群島。7年后,日本正是按照這個時間表和路線圖發動侵略戰爭,并幾乎達到了全部目的。
軍力不敵日本
清政府看到經過數十年的洋務運動,已經不像鴉片戰爭時,洋人幾艘炮艦就都應付不了,所以不免有些飄飄然。又在與西方打交道的過程中,意識到西方人并無意吞并國土,只是想在貿易上占些便宜而已,于是就更加放松了軍備意識。北洋海軍自1888年正式建軍后,就再沒有增添任何艦只,艦齡漸漸老化,與日本新添的戰艦相比之下,火力弱,行動遲緩。1891以后,連槍炮彈藥都停止購買了,而此時的日本舉國上下士氣高昂,以趕超中國為奮斗目標,準備進行一場以“國運相賭”的戰爭。日本在幾十年中,前后實施了8次擴軍。甲午戰前的幾年,平均軍費高達總收入的31%。1887年天皇從皇室經費中擠出30萬元作為海軍補助費,在天皇的感召下,全國富豪紛紛捐款,一年就有100多萬元,日本就像一架戰爭機器,時刻不停地運轉著,一旦時機成熟,便會毫不猶豫地訴諸武力。與之相比,清政府對國家安全形勢的判斷就顯得很不到位,對遭受侵略缺乏應有的預見和警惕。一些有識之士,如兩江總督沈葆禎,臺灣巡撫劉銘傳等看出“倭人不可輕視”,但朝廷和大部分政要對日本的認識還停留在彈丸小國的階段,不以戰爭為意。2
洋務運動是誰的失敗?
筆者認為,甲午中日戰爭不但不是洋務運動失敗,反而是洋務運動阻撓者的失敗,如果海軍的軍費用來添置或更新武器設備,中國在軍事上怎么可能與日本有那么大的差距,可惜日本在發展軍備的同時,中國的統治者卻在修建皇家園林和忙著為自己做壽,洋務派并沒有通過洋務運在政治上占得上風,以至于半路夭折,這才是洋務運動失敗的主要原因。
《中國大形勢》:解碼中國迷局
——中國最具建設性的財經時政新書
作者:高連奎(筆名翰嘯)
出版社:中國電子工業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1年1月1日
ISBN號:9787121119880
字數:340千字
頁碼:296
作者簡介:
高連奎,筆名翰嘯,經濟學者,作家,“低生存成本社會”理論提出者,睿庫社科研究院特邀研究員、草根智庫專家委員會委員、和訊網特約財經評論員、江西文學網文學顧問,在中國改革網、中國改革論壇網、共識網、選舉與治理網等高端智庫網站以及21世紀網、中國經營網、金融界、鳳凰網財經頻道等專業財經網站都設有個人學術專欄。陸續發表財經及歷史類評論近百萬字。
內容簡介:
上世紀70年代及以前,我們照搬蘇聯,80年代我們學習新加坡,90年代我們羨慕阿根廷,本世紀前十年我們又模仿美國,偶像相繼倒下,今后十年我們一定要走出自己的模式。本書是一本展現中華民族從輝煌到衰落以及如何實現復興的全景式著作,你最關心,最想了解的中國問題在本書中都能找到答案!為什么中國一直經濟高速增,與發達國家還有那么大差距?為什么中國人工資那么低?為什么在中國資產百萬仍不能算作富裕?為什么中國的白領不能成長為中產階級?中國未來是繼續高速增長,還是進入低速增長期?如何才能破解民生難題?本書創造性的以國際視野為基礎,跨越歷史、經濟、政治、社會、人文等多學科,對當前的中國形勢進行了系統而又透徹,全面而又精辟的分析,并提出了將“提高勞動生產率”作為經濟發展首要目標及建立“低生存成本型社會”等一系列切實可行的主張。
《中國大形勢》幾大看點:
1、海內外學者共同推薦
中國侯若石、澳洲任傳功、法國宋魯鄭國、日本鐘慶、美國樂曉、英國吳潔勤等海內外知名學者、媒體人共同推薦,讀過本書的人,包含部分海外異議人士都認為這是一部嚴肅的,創新的研究中國同時也包括西方社會的很有價值的專著,讀來都有收獲。
2、多家出版社爭奪版權
《中國大形勢》一書的相關信息及部分內容在網上披露以后,先后引起了中國經濟出版社、電子工業出版社、三峽出版社、法律出版社、時代華語圖書公司、湖南人民出版社等多家知名出版社的興趣,作者經過多方比較,最終決定交由電子工業出版社出版本書。經過電子工業出版社近半年的努力以及中國出版總署的全文審核,《中國大形勢》一書于2010年12月正式上市。
3、戰略眼光 專業智慧 內容含量大
一個國家需要先知先覺的學者,也需要戰略思想家。個人往往受制于知識體系的不完整,
了解一個國家的變遷史,了解民族、國家、經濟等等其實很多人感覺很茫然。作者在這里給我們呈現了一幅巨大的框架,在這個框架上思路清晰,讓人從戰略上去了解我們以前想要了解而無從得源的知識。《中國大形勢》知識含量極大,雖然開頭是162個令人震撼的“天問”,而書中所解答的問題要遠遠超出這些“中國之問”,書中對近百個關系中國形勢與命運的重大問題進行了梳理,并都給出了自己獨到的觀點,其中對中國文明對西方文明的四大貢獻,金融危機的八大根源,世界經濟五大敗局,中國經濟形勢的十大誤判、世界中產階級社會四大模式等都是給出了非常精辟的分析, 這是一部兼具歷史性與現實性的學術大作,為每一個想成就事業,貢獻價值的人來說都是必讀,因為一個人首先要有戰略的眼光,才會有細節的突破。
4、創新性強 極具建設性的作品
一本要描寫當今中國的書,它的內容大致有三個方面,有些側重于描述,如《離開中國制造的一年》;有的側重于評論,如《奇跡的黃昏》;有的側重于建言,如這本《中國大形勢》。本書可以算是近年中國所有圖書中最具建設性的作品。作者在書中提出的“中國不需要暴力革命而需要學術革命,中國應該建立自己獨立的學統”等觀點都是難得的真知灼見。另外作者指出了中國崛起面臨的十大風險,五大陷阱,保衛中國經濟安全的上中下三策,以及如何破解民生三大難題等都極具現實意義。最值得一提的是作者的建設低生存成本型社會的學術建議,如果這一社會模式能夠成行,它成為繼美國自由資本主義模式和北歐福利資本主義模式后的第三種發展模式,也是真正的中國模式。如果書中所提的建議能否實行,中國經濟將少走很多彎路,而且中國民眾的生存成本將至少被降低50%以上。
5、讀者高度評價
這本書也受到讀者的高度評價,看過本書的人都被本書縱橫捭闔的文氣以及深刻大氣的思想所震撼,他們往往將本書與80年代的《河殤以》以及前幾年的紀錄片《大國崛起》相提并論,普遍認為本書的視野以及學術深度都超出前兩部作品。鐘慶認為本書是生存經濟學的開山之作,白益民認為本書是一部真正的經世濟民之作,知名經濟學家侯若石認為本書符合經濟規律扎扎實實的為中國經濟的發展轉型指明了方向。 另外有人評價到這本書僅就涉及的問題和內容就足夠震撼,其思想的深度和廣度遠超主流學者。更有讀者希望這本書能夠觸及更多人的思考,改良中國的社會,惠及更多的百姓。可以說本書是中國改革發展的預警、預言之力作,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
6、當前銷售火爆
《中國大形勢》自上市以來受到讀者熱捧,銷售火爆。在當當網按銷量排行一直排在中國經濟類圖書首頁。在卓越網上市后多次賣斷貨,并且在所屬的三個子類中《中國大形勢》也都排在前十名,其中社會科學子類排名第五,經濟子類排名第八,政治子類排名第十。據出版社反饋首批印刷已經發貨三分之二,西單圖書大廈等實體書店銷售也非常好。
名家推薦
1、黑夜閃電,提示迷茫者在泥濘的坎坷中踏入星光斑斕的坦途奔向陽光明媚的通衢;苦口良藥,催生病患者在焦躁的呻吟中開啟安然鎮定的歷程邁向充滿希望的征途。本書我讀了八遍!書中無不浸透著熾熱的愛國情懷,氤氳著深究細研、腳踏實地的科學學風,激蕩著為祖國前途而憂慮的民族正氣!可謂暗夜星火、久旱甘霖,她可使彷徨者駐足沉思,使茫然者豁然開朗。《中國大形勢》之于今年付梓出版,便是我們祖國當今發展形勢的需要,是時代的呼喚,是歷史的產物。愿廣大的同胞兄弟姐妹廣閱之,深研之,廣推之。
——澳洲知名華僑領袖、學者、澳華電視傳媒創辦人 任傳功
2、《中國大形勢》以“思考中國,喚醒中國,革新中國,崛起中國”的大志向來關注、反思中國與世界的成敗格局,并通過認識世界和中國大形勢來認識中國的改革和發展進程,考察的視角高瞻遠矚,認識問題高屋建瓴,深刻獨到,如驚蟄春雷、如思想狂飆,為我們思考中國的歷史和現實提供了歷史發展線索和理論分析框架,其觀點和思想具有前瞻性、深邃性、獨創性性,是關于中國社會發展研究的不可多得的一部力作,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本書是中國改革發展的預警、預言之力作,是一本展現中華民族再創輝煌以及如何實現和平崛起的藍圖式巨著,很值得一讀。
——美國法研究專家 華東理工大學副教授 莫神星
3、人生有幾個層次,開始的是求生存,然后是求發展,最后是追求自由。而中國的經歷似乎相反,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人追求自由,九十年代追求發展,本世紀解決生存危機卻成了最重要的課題,本書作為生存經濟學的開山之作,很值得讀者去品味思考。
——旅日學者 《刷盤子還是讀書—反思中日強國之路》作者鐘慶
4、《中國大形勢》這本書旨在推動中國去發展一個“低生存成本”的社會以及推動中國能夠成為技術及科學的發源地。她的大部分結論都來自于對歷史,包含中國歷史及其他國家歷史的審視與驗證。作者所擁有的廣泛知識譜系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喜歡這本書是因為給了她給了我不常見的讓人大開眼界的經歷。我確信,這本書在中國經濟發展史上將產生積極影響。
——美國華人經濟學者 英文版《經濟的效率》一書作者 樂曉
5、作者以“解決問題”為出發點,在東西方對比的大歷史視野下,對中國模式進行了全新、全景式的解讀與剖析,給再度復興的中華民族描繪了一個“看世界,中國如何主沉浮”的遠景。我相信此書的出版必將把對中國模式的爭論、研究帶上一個新的高度。
——法國華人學者 巴黎文化沙龍秘書長 宋魯鄭
6、歷史、經濟、政治、社會本身就是一個有機整體,然而很少有人將之串聯起來進行研究。作者就是發現了這四者的聯動關系。執其四極而細究其中因緣,從工業革命的視角解讀中國歷史,用政治學理論解釋經濟敗局,從社會治理的角度分析商業災難,最后用經濟的方法巧妙破解中國民生難題,觀點大膽新穎,具有很強的創見性,讀起來引人入勝,是罕見的上乘佳作。
——《中國經營報》副社長 中國經營網總編輯 張健
7、我們中國傳統上說的經濟學是指“經世濟民”的意思,是一門政治經濟學,更是一門社會科學,而不是目前充斥大學經濟系的那些美國人寫的教材。《中國大形勢》就是這樣一本以經世濟民為目的的書,也希望中國能有越來越多翰嘯這樣的經濟學家涌現出來。
———知名學者《三井帝國在行動》作者 白益民
8、《中國大形勢》以士子之心,探討國家崛起、民生解困之路徑方向。著力于中國經濟社會面臨的現實問題,冀望政府、學界“自我糾錯”;文字犀利卻不循邊鋒;雖觀點趨向梁公啟超,然未擎“民族主義”旗幟大興劇烈批評。學術思想論衡,值得掩卷深思。
——資深媒體人 《鳳凰周刊》席志剛
9、與那些各式各樣的理念云霧命題給人們帶來的乾坤顛倒的揪心感受相反,一本《中國大形勢》給我們帶來的精神舒暢,心靈安慰和思想共鳴,21世紀的中國,是需要道德經濟學家,在《中國大形勢》中我們終于發現了在純粹“理性人”冷漠殘酷的資本運營圍剿中,脫穎而出的具有人文情懷溫暖而燦爛的中國道德經世哲學的現世寄予。
——中國古文化研究學者 英文版《變化之道》一書譯者 薛英俊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