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右和極左一樣,都是對中國革命事業和改革事業,對國家經濟、政治、文化、國防,對民族振興國家強盛和歷史發展方向危害性極大的。
什么是極左與極右?就是不顧歷史條件和現實條件,違反客觀規律,破壞中華民族振興和國家強盛發展之路的極端思想、極端思潮、極端路線、極端行為。
今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辛亥革命是中華民族永遠值得紀念的一次偉大的革命行為。辛亥革命是中華民族歷史的里程碑,因為辛亥革命推翻和結束了中國上千年的封建皇權統治制度,徹底改變了中華民族前進的歷史方向。
辛亥革命以后,中華民族又開始走上了一個重新振興卻又無比曲折的復興之路。中華民族從此又開始走向了無比艱辛不可逆轉的民族崛起上升通道。
當袁世凱謀取革命成果,登上大總統之位,卻復辟當皇帝,最終落得個洪憲皇朝短命而亡。張勛復辟,其勢洶洶,這也敵不過歷史潮流浩浩蕩蕩,被迅疾掃進了歷史的垃圾堆。倭寇處心積慮,扶持溥儀兒皇帝,想重建康德皇朝,分裂中國,恢復中國的封建統治制度,終也很快被埋葬。
辛亥革命時期,孫中山先生確定了深得人心的“民主、民族、民權”的三民主義,以此作為國民革命的旗幟。還制定了著名的“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作為其對內對外的政治方略的基石。所以,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國民革命行動,得到了全中國熱烈的響應和支持。即使一些跟隨在革命隊伍中的極左分子和極右分子,為了同一個革命目標,也不得不在表面上,呼應孫中山的正確思想路線,成為革命的同路人,實現了革命隊伍的大聯合。中國革命勢力因而所向披靡,革命形勢蓬勃發展。
但是,在孫中山去世后,奪取了國民黨最高權力的蔣介石,完全擯棄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實行極右的反動路線,對共產黨革命黨實行的“四·一二大屠殺”,導致全國各地發生的“馬日事變”類似的屠殺革命黨的行動,逼迫共產黨進行“南昌起義”“秋收起義”“黃麻起義”“平江起義”……等各地武裝起義進行武裝反抗,終把中國推向了國共大內戰的局面。使本來國共合作,齊心協力,反對帝國主義,反對殖民主義,鏟除軍閥,消除割據,統一中國,振興中華的大好形勢毀于一旦。蔣介石實行極右的政策路線,突然使中國革命方向走向迷途,同時,也使中國的歷史走向了一個災難深重的方向。
甚至在國家危亡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日本帝國主義已經發動全面侵略中國戰爭的時候,蔣介石仍然實行的是一套完全極右的“攘外必先安內”的反動政策路線,由此導致兵諫蔣介石的“西安事變”的發生。直至最后被共產黨打得落荒逃亡到臺灣,蔣介石仍舊不改其極右本質,至其終死。
反動的極右路線對中國的危害程度至深至烈,當為中華民族永遠記取。中華民族的航船要到達世界強國的彼岸,必須要堅決地反對蔣介石及其類似的極右思想極右路線極右政策。
與此同時,中國的革命,中國的社會改革,中國要成為一個現代化的世界大國世界強國,也必須堅定地反對極左。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反右運動的擴大化,把一大批對祖國赤膽忠心敢于說真話諍言的知識分子各級干部打成右派。使一大批國家精英、國家建設的棟梁之才、科學技術文學藝術人才遭到嚴重不公的打擊。一九五八年,不顧現實地大搞大躍進人民公社化,結果,好大喜功,浮夸風盛行,人禍造災,民不聊生,甚至導致很多人餓死。以后,又發生禍國殃民的文化大革命運動,造成全國性的各個領域中的所有的學術權威、文學家、藝術家、科學技術專家……等國家精英高級知識分子,遭受嚴重摧殘并造成很多人非正常死亡。這不只荒廢了不止一代的中華民族的科學技術文化精英人才,使得這批寶貴的國家精英沒能給國家與民族強盛發揮出應有的才華。因此,還使中國當時的經濟、科學、技術、文化、藝術本來與世界不遠的差距,因為發展被停滯而落后了多少年?這種使中華民族仇者快親者痛的教訓,應當使中華民族永記!
在中國的現代歷史中,有太多的極左極右的錯誤,導致國家走向錯誤的歷史方向,造成巨大的民族和國家的災難。
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就是以中國和中華民族強盛為目標的道路,就是要堅決杜絕極左與極右對中國和中華民族走向強盛目標的干擾。過去有些人期望實現全面蘇聯化的純潔的計劃經濟的社會主義道路,與現在有些人企圖使中國走全面美國化的徹底私有化市場化的自由市場經濟的資本主義道路,都是中國走向世界強國大國道路上的錯誤路線的方向。中國絕不能允許重走以前已經教訓沉痛的極左路線,也必須堅定地反對全面走向資本主義的極右路線。這才是中國未來正確的前進方向。
什么是中華民族健康地走向強盛與使中國穩健走向強大的道路,就是正確的道路。什么是中國更加文明更加民主更加輝煌的現代化道路,就是正確的道路。否則,任何極左或極右的道路,都是錯誤的道路。
回顧中國辛亥革命以來的百年興衰的歷史,總結一條慘痛的歷史經驗教訓,就是:中國的革命與改革發展進程和中華民族復興強國的道路上,既要堅決地反極左,也要堅定地反極右。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