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子
2009年3月北京大學孫東東教授表示:“對那些老上訪專業戶,我負責任地說,不說100%吧,至少99%以上精神有問題——都是偏執型精神障礙”。此言一出,09年4月的北京馬上炸鍋,孫東東成了萬民口誅筆伐的對象,北大校園門前則成了上訪戶、維權者和中外記者的秀場。孫東東果真錯了嗎?從輿論上看,是錯了,孫東東也通過媒體作了道歉聲明。但是,我除了在他的表述用語和選擇的傳播渠道上有不同意見外,我對他的觀點自始至終都堅決擁護。一年過去了,我甚至更加信服他的觀點,并自作主張地將他的觀點推而廣之到大眾的頭上,即:我認為目前的中國,是瘋狂的,中國人不說100%吧,至少99%以上精神有問題,而且這種瘋狂帶有明顯的中國特色。所以,我立下了這個題目:中國式瘋狂。
中國式瘋狂——尋找信仰
人的精神在缺乏寄托的時候,往往會因為苦悶而迷失,往往會因為迷失而墮落,往往會因為墮落而滅亡。那些活的健康、陽光、有朝氣和樂趣的人,一般都是心有所思神有所寄的人,簡單地說就是有信仰的人。這個信仰不是真實的或虛擬的物,金錢、權利和名聲只是追求的目標而不能成為信仰,如果這些目標就是信仰的話,這個人充其量就是一架具備僵化程序的機器人,除了那些目標,他的生命再無任何意義;信仰也不是空洞的說教,說教留在紙上,動在嘴上,停在心里,是絲毫沒有意義的,而且這說教在很多時候都是騙人的謊言或是工具。信仰是什么,只能是指導人的行為和思維的心口如一的信念和精神動力。我們有嗎?我們中國人有嗎?沒有。
馬克思主義曾經是我們的信仰,那么多人熱切地為之奮斗,富有激情、活力和樂趣。可是這個信仰現在卻被這個團體的領導者模糊了,冷落了,邊緣化了,有時甚至是妖魔化了。他們回避這個信仰,他們除了在某些會議上以八股文的形式簡單地語無倫次地口是心非地敷衍幾句之外,幾乎連提到都很慚愧。我于是明白,這個團體已經完全地淪落為執政而執政,只有權力才是他們的核心,而這個團體特有的價值觀和信仰都是用來欺騙別人的謊言。如果不是,為什么他們給別人說的是一套,自己做的又是另一套呢?
有的人轉而求佛,大慈大悲大徹大悟如果作為信仰,也未嘗不是一種社會與自然的進步與和諧。可是當認真起來的時候,發現求佛也是謊言。去到所有的寺廟,那些披著袈裟的可有一個是真和尚?那些屁股朝天對釋迦摩尼頂禮膜拜的,可有一個是明白佛教教義真心向佛的人?和尚是商業化下的職業,他們的目的在于利用別人祈求平安富貴的心理來詐騙錢財;而拜佛者要么是自知罪孽深重寄希望于佛祖的惡人,要么就是以為拜佛就可以萬事遂意的傻瓜。佛,也是一種虛偽的寄托。
道呢?這個道則更顯得詭異邪惡。煉丹求仙早已是他們絕望的游戲,石壁洞天也不是他們的最終歸宿,青牛沒有了,他們的教義也沒有了,現在只剩下用養生的概念去忽悠那些弱智。張悟本神仙是一例,而在他左右跳踉已久的各路大仙,早已多如牛毛了。
如果說到信仰,現在做的最有模有樣的就是對孔老二的尊崇,仿佛他代表了國學,代表了傳統文化。儒家的教義也被共產黨的最高領導奉為圭臬,提煉出和諧兩個字推向世界。儒教到底怎么樣呢?想探討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先看看信奉儒教的這些人都懷著什么鬼胎。其實他們是最虛偽的一群人,當年有人評價他們滿嘴的仁義道德,滿肚子的男盜女娼,是一點都不過分的。如許需要證據,那我就舉最近的吧。于丹是學術超女,她通過講解論語心得一夜成名,可是今天她已經對孔子的七十五代孫引發的知識產權問題啟動了法律程序。于丹真有心得嗎?沒有。那個七十五代孫呢,似乎也沒有。儒教,也只是騙人的把戲。
中國的都不行了,那么我們去信奉洋人的信仰怎么樣呢?基督教在中國早已是燎原之勢了,可是我通過了解,除了愚昧的老弱病殘是真心想借助基督來了卻煩惱疾病之外,剩下的也就是只知道過過圣誕節平安夜什么的,他們的腦子里根本就沒有對基督的虔誠,更不用說對教義的信奉。
悲哀和恐怖讓人心底直冒涼氣。一個民族如果沒有了信仰,這個民族會怎么樣?沒有信仰作為精神動力,沒有基本的道德作為標桿,只依靠著空洞死板的法律為行為的底線,這個民族會怎么樣?我認為只有瘋狂。
試看今日之中國,哪里不是顯現著末日的瘋狂?官員貪污,商家害人,文豪奪錢,學者作假,不要臉的名利雙收,受壓迫的無理鬧事,權錢色公然為奸,黑社會明翻波浪。今日之中國,果真是烏煙瘴氣,妖孽橫行,我們想不瘋狂,不抑郁,都難。
我們瘋狂著,其實是在尋找信仰;我們似乎又不是在尋找信仰,而是在選擇信仰;我們似乎也不是選擇信仰,而是在摸索用什么的心態去擁有和維護信仰。找不到的時候肯定是要瘋狂的,這種瘋狂體現在混亂和不擇手段上,一旦尋到了信仰,一旦確立了信仰,一旦我們用正確的心態虔誠地去擁有信仰,我們的便會安靜下來,冷靜下來,理智下來,去走一條幸福的道路。這條道路是充滿陽光的,輕松的,快樂的,我們的人生應該走在這樣的道路上。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