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時代是一個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年代,是一個團結拼搏無私奉獻的年代,是一個民族精神史無前例奮發向上的年代,是一個萬眾一心開創未來的年代,是一個讓我們這些參與者無比自豪永遠難以忘懷的年代。
前篇我們看了一個當年進軍北大荒的墾荒網友“人拉犁”的感人故事。當年,不但農業要墾荒,工業同樣需要墾荒。毛澤東時代的工人階級,面對一窮二白的條件,他們不畏艱辛,白手起家,戰荒原,斗漠風,抗嚴寒,耐酷暑,舍小家,為大家,在極端困難的環境中頑強拼搏,艱苦創業,從無到有創造創造出一個又一個人間奇跡,為盡快地建立起自己的工業體系作出了無私奉獻。
可以說,沒有他們的艱苦創業與無私奉獻,中國不知道何年何月才會有自己的工業體系??梢哉f,毛澤東時代的工人階級是世界上最優秀的工人階級隊伍。他們為社會主義中國作出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
下面推薦的這篇僅是一個上世紀七十年代參加工作的女鉆工的回憶,她們的條件比起鐵人王進喜們來說已經好多了。但是,從這篇回憶中,我們仍然可以看得那個時代普通勞動者的艱辛與風采。
讓那些把當年這些社會主義建設者們誣為“懶漢”的人出乖露丑吧!讓那些砸他們鐵飯碗的宵小們在他們面前心虛膽懸吧!在新年之際,讓我們向他們致以最崇高的敬禮。祝他們新年快樂!并祝版主與網友們新年快樂!
艱苦的歲月,美好的回憶----為新中國地質事業奮斗過的女鉆工
(一水 田建華) 發布時間:2009-09-11 新聞來源:山西省地質勘查局
在建國60年到來之際,盤點共和國地質工作取得的不凡成就,回憶自己參加工作以來的30多年經歷,不禁浮想聯翩。上世紀地質隊的女鉆探工人,就如同新中國的第一代女飛行員、女火車司機一樣,是在一個特殊時期產生的特殊事物,當年艱苦的工作生活給我留下深刻印象。
七十年代要找一份正式的工作是很艱難的。1973年7月我高中畢業后在小井峪彭村小學臨時代課,1974年底得知地質部門是特殊行業,可以招收子女參加地質工作的消息后,高興得我幾天都沒有睡意。1975年2月25日是我們報到的第一天,我早早來到單位,心想我一定要珍惜這次工作機會,好好干,做出一番成績。這批招收女工27名,平均年齡18歲,純潔可愛,天真活潑,愛說愛唱,隊上派張福貴師傅組織我們在一起學習了兩個月,那時大家有一個共同的理想,去野外生產第一線,到最艱苦的地方去鍛煉自己。有一天學習完后,由我執筆寫了一張大紅紙決心書貼到了食堂大門口,向隊領導請戰,要求組建“三八”女子鉆機,當紅色女鉆工。我們的申請得到了領導的批準,很快腳踏式500米鉆機、柴油機、鉆塔等設備以及施工地點、技術顧問選定。1975年5月23日,這天陽光燦爛,姑娘們頭戴安全帽,身穿地質服、攜帶行李,分別坐上拉黃土的四輛解放牌大卡車,從隊部出發了。我們沒有牢騷、沒有淚水,只有一路朗朗的笑聲,伴隨著大家來到了汾陽縣康寧堡村第一個施工孔位。施工開始后,所有的浪漫成份被一掃而光,抬鉆桿、插墊叉、掄大錘、上鉆塔、倒夜班,單調、枯燥,做夢也沒有想到,當一名女鉆工會是那樣累、那樣苦,每天面對的是鐵塔,住的是破房,滿身的泥漿,繁重的勞動,姑娘們的歌聲少了,蹦蹦跳跳的勁頭小了,有的姑娘開始想家了,晚上偷偷流淚了……
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適應,姑娘們的業余文化生活豐富了,每天安排一小時學習、唱歌,由各班組織大家學習業務、自編自演節目,半個月出一期簡報和墻報,自己編寫、刻印,反映鉆機生產和姑娘們的先進事跡等。有一次隊部召開職工大會,我們鉆機全體女工從汾陽坐上大卡車回隊演出近兩個小時,大家不怕獻丑,不怕別人笑話,很認真地演了一個又一個自編的節目,如“我是水泵管理員,左右拉桿在運轉,天天維護保清潔,鉆進旋轉離不了……”演出結束后,大家坐上大卡車又返回了汾陽鉆機,晚上12點又出現在交接班的現場。
1975年5月至1980年2月,五年的奮戰中,先后在汾陽、介休、文水、交城、清徐等地施工,姑娘們參加工作就直接到鉆機,沒有工作經驗,沒有鉆探技術,只有為地質事業獻身的滿腔熱情和工作熱情?!叭恕便@機的姑娘們吃苦精神特別強,經過幾年磨練,鍛煉成為一支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的堅強集體。年年保質、保量、安全完成國家交給的任務,五年的時間里我所帶的“三八”鉆機沒有發生過任何人身傷亡事故。由于工作成績顯著,上級還獎勵我們收音機,在那時這是很先進的電器設備。我們“三八”鉆機是在局、隊表現很突出的一個先進集體,多次受到局和隊的表彰。五年的野外生活中,飛舞著我們的青春和理想,激情和汗水……
七十年代,職工們一年四季不停產,冬天也不收隊,五年當中,我們女鉆機就有三年趕上大年初一搬家,中國傳統的節日,每個家庭都在團圓喜慶,可這些姑娘們還坐在村口街上找房子、建食堂,哪有時間穿新衣服啊。大年初二清晨就去現場修路,修機場,人拉肩扛抬機器安鉆塔,姑娘們都有一股非常敬業的精神,非常團結,你追我趕,每人只要有十分勁就不用九分,創下不到三天就把23.5米的鉆塔安裝成功。那都是姑娘們手拿扳手、身背工具包、爬高爬低,用螺絲把塔腿、塔梁一節一節連接在一起的。姑娘們的心里有一股勁,各方面的工作都不比男鉆工差,抬機臺木,扛鉆桿,現在的姑娘們可想象不到過去姑娘們的“傻勁”,怎么能爬上那么高的鉆塔去抬那么重的東西。那個年代,沒有周末,沒有節假日,一年五十二個星期都在野外生產崗位度過,每逢佳節倍思親,可姑娘們連續五個春節在一起包餃子,搞聯歡,忙碌在工地上。
初到鉆機自己是一名女鉆工,3個月后擔任班長,半年后擔任機長,1977年5月份擔任鉆機指導員。我當時是怕干不好,但是自己暗下決心,誰說女子不如男。在以后的工作中,我特別用心,每天跑機場,多找鉆探書看,細心了解孔內情況,向老師傅請教,總結經驗。那時我基本上每天跟班十六個小時工作,要想管理好機臺,讓姑娘們聽從指揮,就必須自己先干在前頭,要以身作則肯吃苦,身教重于言教,這樣和你一樣大的姑娘們才服氣。勞動布工作服就是我最喜愛的服裝,天天穿著它,有一次我去隊部開會,換了一件藍色的卡上衣,排隊買飯時姑娘們在后面說,那是誰呀,是不是新來的同志,當我一扭頭時,大家會心地笑了。五年里自己回憶穿了九套工作服,現在還有30年前穿過的一套發了白的工作服沒舍得扔去。
記得1976年一個寒冷的冬天,在介休朱家堡村施工,大風把塔衣刮破了,給施工帶來一定的困難,正趕上孔內出現了事故,我三天三夜沒有離開機場,同志們讓我回去休息,分隊領導秦誠也勸我,可我就是不肯回去,而是越干越有勁。一趟趟的上下鉆,就是不知道累,一直等事故處理完后才回去休息。現在想起當時的健康體質自己都羨慕,那就是年輕人啊。
我們搞鉆探的干的是摸不著看不見的活,有學不盡的技術,地層不一樣,孔內的情況也不一樣,鉆進速度、聲音也不一樣,幾年的鉆機生活,可以說是讓我刻骨銘心,一生難忘,直到今天想起鉆機上的苦和樂,好像回到了昨天,姑娘們的勁頭、笑聲就浮在眼前。姑娘們憑著對地質事業的熱愛和執著的追求,忠實的實現著自己的諾言。
野外工作和生活條件都非常艱苦,每到一個新工地,住的都是老鄉閑置的破房子,紙糊的窗戶,四面透風。夏天漏雨,冬天漏風,地上的土厚得浸過腳面。有的房子還存放著給老人準備的棺材,有的房子里面還有蛇,那條蜷縮在紙箱里又粗又黃的大蛇,給我留下的記憶太深了。
那是1977年的夏天,我們搬往清徐縣西懷遠村,村主任領我們來到了一個老鄉家,房子寬敞干凈,玻璃又亮堂,這么好的房子還是頭一次遇見,我們好一陣子感激這位老大娘,姑娘們高興得搬進了新家。有一天中午,天氣非常炎熱,我去給下夜班正在睡覺的姑娘們送飯,進了門就聽見炕上靠窗戶邊上一個紙箱里嘩嘩作響,我想也許是老鼠作怪,得讓她們放些老鼠藥。我喊醒大家,姑娘們趴在土炕上開始吃飯,紙箱里依舊不停地響,我走過去一看,頭發都豎了起來,一條大蛇盤在紙箱中間正沖著我上下搖晃著腦袋。我急著喊了一聲“蛇!”,姑娘們本能的扔下手中的飯碗,外衣也顧不上穿,跳下床光著腳跑到了院子里。后來才得知老大娘的兒子一個月前死在這間房子里,在我們去之前,一直鎖著沒人住。
在野外施工當中,一般機場離住址很遠,上下班需要走一個多小時,本是坑洼不平的道路,在雨水中越發變得泥濘不堪,不便行走。路的兩旁都是莊稼地,地里還有土山包式的墳墓。尤其是晚上姑娘們上下班,確實是有些害怕。
1977年的秋天,在清徐縣東于村施工時,村里有一個小伙子在準備結婚的頭一天晚上,不幸被電觸死后就埋在了去往工地的路邊。這條路是姑娘們上下班的必經之地,尤其是在上夜班的路上,每當她們走到這里,就手挽手給自己壯著膽子往工地去。有一天的晚上,一位班長在此不慎摔了一跤,第二天就嚇病了,我把他送到清徐縣醫院住院治療,醫院診斷為臆病……。
野外的艱苦環境,磨練了姑娘們的膽量和意志,十幾歲的姑娘們在野外摸爬滾打,每次鉆機搬遷安裝,靠姑娘們的雙手拆卸安裝,十幾輛大卡車的裝卸靠姑娘們搬上搬下?,F在的女孩子們不會相信女孩子們不僅干這么重的活,還要爬在23.5米的鉆塔上面操作,對于當年“三八”鉆機的姑娘們爬上爬下是家常便飯。夏季蚊蟲叮咬,冬季寒風刺骨,因為我們所打的鉆孔,大多數是第四紀泥漿孔,工作時常是一身一臉的泥漿,沒有一個人叫過一聲苦。我深深感受到地質隊流行的一句順口溜“遠看像個逃荒的,近看像個要飯的,原來是個打鉆的?!边@也是人們對地質艱難工作生活的一個真實寫照。
記得一個秋天在汾陽縣楊家莊打井,打到100多米時,鉆桿掉到了孔內,需用反絲鉆桿處理,這時已是下午5點多鐘,我和一位班長來到汾陽縣羅城215隊求助,他們積極想辦法幫助我們尋找,聽說古交山上分隊有,我們就連夜趕到古交山。車上不去怎么辦,第二天一早,我們以樹枝為拐杖,肩扛鉆桿,不顧汗水浸透了衣服和汗珠流到了眼睛,一根一根往下扛,在兄弟單位的幫助下,100米反絲鉆桿裝在了大卡車上,這時才松了一口氣,我們趕快拉回到汾陽鉆機,掉在孔內的鉆桿很快就撈了上來。
1976年的一天,從天津來的大姨到汾陽鉆機上看我,艱苦的生活條件,繁重的體力勞動,爬高爬低的危險動作,可把大姨心疼壞了,回到家后,就讓母親給我調換工作。母親在商業部門工作,認識的人較多,很快就找了一個穩定舒適的工作讓我辦理調動手續,我悄悄地寫信給母親說:“我在鉆機挺好的,大家離不開我,我也離不開大家?!彪S后又有兩次轉變一生的機會擦肩而過。1976年隊上給了鉆機一個工農兵學員的名額,我是機長,是高中生,應是首選,這時分隊長找我談話,鉆機需要你,你還是當你的機長吧,我說:“行”,這個指標就讓另外一個姑娘離開鉆機上學去了。
1978年的秋天,在清徐縣圪臺頭村施工時,鉆機上添了三位姑娘,是插隊生,她們真沒想到這里的工作比插隊還要艱苦。她們給我帶來了消息,這時從隊上也傳來了消息,局里要調我去工作,當時我心里又高興又矛盾,最后自己暗下決心,我要和大家在一起,不能走,不能分散了姑娘們的心,我也習慣了野外的生活,當時就是這么想的,也是這么做的。自己沒有去問,沒有去找,只是默默地帶領姑娘們堅持在野外鉆機的工作崗位上。這件事埋在我心里二十九年了一直也沒有問過領導,就在今年春節去看望老領導時說起此事,他們回想起當時的情況,說隊上需要你就沒讓你去……。
正因為自己把鉆機當成了家,干一行,愛一行,鉆一行,1978年的10月份,省里組織先進、勞模630人去大慶參觀學習,隊上僅我一人去地質局報到參加了這次活動,大慶的美好環境給我留下了深刻的懷念。那里沒有高樓大廈,天是那么藍,云是那么白,地是那么凈,草是那么綠,當時用的就是天然氣,又干凈,又環保,我們參觀了王進喜鉆機和紀念館,看到了王進喜穿過的大衣,用過的物品。當時我就下決心,一定要向王進喜學習,苦干、實干、拼命干。鉆機生涯收獲受益匪淺。就拿鉆機的隆隆轉動聲,聽起來就舒心,感覺不到是噪音。直到現在,白天、晚上不管周圍環境有多亂,家里的電視聲音有多嘈雜,該睡很快就能入睡,反而夜深人靜,卻一時睡不著。
我常常懷念在鉆機上的那些歲月,那段經歷,陶冶了我們的情操,趕走了姑娘們的嬌氣,鍛煉了我們的意志,酸甜苦辣使我們懂得了生活和工作真諦。有了那段經歷,干什么工作都不覺得苦,時時刻刻都感到很知足。有了那段經歷,我更加堅強,走向成熟,邁向成功。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heji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