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經濟帶與人口規模
“中國人口太多”,是中國計劃生育的唯一存在理由,也是計生蟲嚇唬國家領導人從而阻礙計劃生育政策調整的一道魔咒。中國人口真的太多嗎?非也。
事實勝于虛辯。我們來看看中國經濟與社會發展,整體上處于中國前列的沿海經濟帶與人口規模的關聯。
珠三角發達經濟帶。珠三角經濟發達區,每年吸收的農民工大約在6000萬左右,加上本地人口,人口大約為1.5億。而廣東省的土地面積才18萬平方千米,屬于一個面積中等偏小省份。如湖南省面積21萬平方千米、河北省面積19萬平方千米、陜西省面積19萬平方千米、吉林省面積18萬平方千米、湖北省面積18萬平方千米,這些省份跟廣東差不多大。為什么廣東作為一個經濟后發地區,經過30年來的經濟發展,經濟總量,一路趕超了新加坡、香港、韓國,亞洲四小龍三個被趕超,并正在趕超最后一龍(臺灣)?就是因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口可以開始流動,從此,數千萬的農民工人口流入了廣東。創造財富的鐵定律:就是“勞動力+資源=財富”。可以說,如果國家不準其它地方的巨大人口流入廣東,廣東的經濟總量,指日可降。雖然說,河南、四川、湖南等省份的戶籍人口(紙面數字)規模大,但作為身體的人(實在肉體)卻實際上不在本省,非常巨大的人口規模,都被沿海經濟帶給吸收去了——這就是為什么,作為沿海經濟帶的廣東,經濟能蓬勃發展,而作為中部戶籍人口大省的河南、四川、湖南等省的經濟發展比較遲緩——因為這些地區,實際上,是缺人口規模,而不是“人口太多”;如果國家允許,這些省份只要限制本省的人口,規定本省人口只在本省流動打工,那這些省份的經濟一定會比現在大量流失人口(農民工)的狀況,要好得多。
長三角經濟帶。以上海為例,上海本地戶籍人口800萬左右、藍本戶籍與居住證人口共約700萬左右,每年流入農民工1000萬以上,實際人口超過2500萬。上海的土地面積約0.63萬平方公里,占我國總面積的萬分之六。如果按現在上海實際承載人口與面積比計算,當中國達到400億以上的人口規模時,那全國都如上海一樣繁榮和美麗。我經過研究發現,在長三角經濟帶,經濟較發達的地區,人口規模都非常顯著。這種人口規模與經濟發達程度的緊密關聯,早已被亞當·斯密與馬克思等經濟學家所關注,其實,無論是代表自由主義經濟學的亞當·斯密,還是代表計劃主義經濟學的馬克思,他們的經濟學論述核心,是一樣的:就是占有“人口”,即占有勞動力。我們知道,財富創造的鐵律是“勞動力+資源=財富”,而資源要素,是隨著人類科技發展不斷拓展的;但勞動力卻在特定社會形態下,總域值恒定[1]。可以推定,從國際范圍看,以后對人口(勞動力)的爭奪會越來越激烈——中國戰國時期,各國之間的人口爭奪戰就很激烈;從省際范圍看,隨著開放政策的普及化,各省對人口勞動力的爭奪,也會愈演愈烈——2009年以來,對民工人口的爭奪,已露端倪。
環渤海經濟帶。以北京為例,北京戶籍常住人口約800萬左右,流入打工人口約1000萬,人口規模約1800萬左右。而北京土地面積1.68萬平方千米,按土地人口比計算,湖南如果有2億以上人口規模,則其繁榮程度,才可能與北京匹敵——而且,北京的自然生存條件比湖南的自然生存條件,遠為惡劣。環渤海經濟帶的大連、天津、北京等,每年都擁有巨大人口規模的流入,如果限制這些人口進入環渤海經濟帶,這個經濟帶也會應聲崩潰。
放眼中國經濟版圖,中國三大經濟巨霸的珠三角、長三角與環渤海,都有一個共同特征:大規模汲取外來人口。如果此三大經濟帶,沒有數億計的人口規模支撐,其經濟總量與社會發展,必將停滯不前。由此,也可見,在經濟政策與政治社會生態趨同區域,人口規模與經濟規模正相關。
看看中國中西部工業化進程中的困境,就知道:中國不是“人口太多”,而是“人口太少”。沒有人口規模支撐,中西部想完成工業化進程(現代化),就是一句空話。
李 2011-1-1于x cx公寓
--------------------------
[1] 參看:《子宮資源與經濟資源的關聯》與《中國農業社會形態的人口數量規律及其解釋》,http://lijingwang123.blog.163.com/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