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要中華亡,除非湖南人死光!這句話曾讓多少人氣血賁張!
我以為,研究毛澤東大有人才在,但皆不盡如意,主要原因恐是研究湖南本土的風土人情太少,或許是太膚淺、多八卦。
換句話講,這樣的一個橫空出世之偉人,為何不在蜀地中出現,不在粵地中出現,也沒在鄂省中孕育出,更甭講北方諸省了……而恰恰出自于經濟、文化等不甚發達的內陸省份呢?
之所以要把這事提得這么重,大概如此——歷史總有一定的規律性和必然性。
正似“雨露滋潤禾苗壯”,首先應體現在地理位置上。湘人夏日在外日頭火辣、冬日寒濕奇冷,故需在家呷辣喝香,以抵御山間邪寒,長期以往,讓人火藥味甚濃、爆發力足;又因“七山二水多丘陵”,這般惡劣的環境,逼得湘人不得不外出謀生、創業,一旦得了天時地利人和,就會如魚得水般蛻變為強龍。
不要以為湖南原是南蠻之地,比不得中原一帶。愈多的證據已考察出楚地這一塊地方早在黃河文明前就曾興盛過,只不過是后來讓時間老人給湮沒了,但一點底蘊猶存。否則你很難說清為何長時間的人才孤寂零落,到了明清后,具體說是從魏源、曾國藩、左宗棠到蔡鍔、宋教仁、黃興……再到毛澤東等,湖南人才倏忽間凌空而出?
“惟楚有才,于斯為盛”可不是浪得虛名哦!否則那懸掛在岳麓山上的牌子敢掛它百年之久,也不怕人一夜給砸了?
其實是性格上,正因獨特的地理位置及生活習慣,造就了湘人多剛毅,這般剛性是骨子里的剛性,譚嗣同如此,黃興如此,劉少奇如此,彭德懷、賀龍、陳賡……皆了?如此。“湘女多情”這一詞,外省人多以為就是有“那個意思”或單指女人,其實不然,也指湖南男人,你對他義氣,他可以把“腦殼與你當屁股墊”,更有你不幸開罪了他,即有翻臉拔刀的險形。
比如說,“戊戌變法”時,老佛爺要操刀立威了,唬得粵人康、梁腳底抹油,恐走還不及;可湘士譚嗣同呢,“蠢里蠢氣”窩在屋里楞是不走,硬是讓人“捉活的”而抹了脖頸!被弒前還不忘大唱“手擲歐刀仰天笑,留將公罪后人論”一曲(注意,后來那首眾所周知的詩句是經老梁改寫過的);而康有為的親老弟廣仁先生臨刑前則哭天抹淚,喊得簡直比竇小姐還冤,“冤枉呀!哥哥犯的事憑啥要讓弟弟來擔……”
比如說在與毛澤東正確思想相左時,劉還敢爭它幾句,小D就不同,雖說也有呷辣子的習慣,說與湖南相似的口音,但他老人家就曉得——吃力,不如先做孫子,待到來日做大爺不遲。
這里要注意:湖南山水重疊,甚至有隔山不同音之說,有范圍不小的地方是講西南官話,分別出生于湘西和湘南的賀元帥和羅元帥講的就是西南官話;只是偉人毛澤東的一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噠!”太有名了,以至大家都以為湖南是“言語一統”。再講一點,如今大家熟知的宋祖英小姐講的絕對不是湘潭、長沙這邊的話語,長沙出生的李谷一也絕不會講一口帶有西南方言的腔調。
與D不同,好一個彭元帥真漢子!在廬山就敢與毛澤東當眾對罵:“你在延安操了我四十天娘,我操你二十天不行么?”
老鄉遇老鄉,火氣兇得很咧。大帥帳前叫板,主席勃然大怒,一把把他掀下馬來,一時地動山搖。
這般的火氣,這般的霸蠻,蜀人做得出么?
湘人個性可見一斑。
有時民諺形象化得很,“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矣!
故民國有“廣東出人,江浙人出錢,湖南人出血”之說。
幽默、自嘲也是湘人的特點,但這般幽默決不是趙大叔小品中東北式的幽默,也非北方相聲中的些許油滑。這般幽默,偉人毛澤東天生俱有,幽默中不自慚形穢和無聊。
蜀地難出毛澤東式,粵地難出毛澤東式,連一廂之隔的鄂省也難產生毛澤東這般的人,林副統帥便是生動的例子,雖離位置一步之遙,卻差強人意,何故?乃鳳凰涅磐,太過于珍惜自個的羽毛了,以致功虧一簣。
同時要闡明一點觀點,同為三湘大地的湘西和湘南等地,也難產生毛澤東這般的巨人;還要指出的是,湖南本土是鮮出優秀人才的……只有浪跡外鄉,才有這個可能性。(囿于篇幅,這里省略)
其實也不是一講到湖南和湖南人就只是頂呱呱,近來大家愛談湖湘文化,這是好事,其中有不少的真知灼見,更是好事,只是聯系到近來湖湘大地熱聊湖湘文化的種種現象,使我頗有些覺得大家把湖湘文化看得過于深奧或過于孤陋了,以至顯得得不償還而誤入歧途呢?
比方說,有人湖湘文化和湖湘學派分不清,湖湘文化與湖湘地域分不清,優劣是非分不清,卻老在那兒嘰嘰喳喳鴰噪個不停,純屬紙上談兵,實是有弊無益。
毋容置疑,湖湘文化是楚地獨特的文化現象和景觀(應以長沙、湘譚地區為中心),她的思想文化,也曾孕育出多少仁人志士和壯麗事跡,并在近代史上大放光芒。但時代潮流總是浩浩蕩蕩奔流向前的,故一些負面的東西也日益凸顯出來,以至給人一種好說不做或做不到又要說的印象,連我們所尊敬的一位前湖南籍總理所謂的“三板斧”(反腐敗、“三農”問題、下崗職工問題)——至今都“一板”未倒位,反而掩蓋了其優秀品質的一面,以致如今議論紛紜、授人把柄……
頗記得N年前在新當選總理的答記者招待會上,一聽到甚“一口棺材與九十九口棺材”之說,以及“三農”問題、下崗職工就業問題、大中型國營企業問題之類,我那“陰暗”的內心就忍不住直犯愁:好一個剛硬敢言之湘人,精神固然可佳可敬,但您是否曉得此言大大地放炮了?——果然不久,就聽到了“只要老百姓認為我是一個清官就可以了”的無奈聲——
這道理實在是太簡單了,按咱中國這體制及現狀,你不放炮才怪呢。要曉得先前他蔣某人曾呵訓下屬“你不是曾國藩,我也做不起曾國藩”這話還是在理的——何況曾大人也不過是做了一個延緩他人咽氣的“中流抵柱”而已!客觀上為阻礙歷史前進潮流之人“幫了大忙”(試想,如果腐敗透頂的清王朝早倒一點,中國又將會是什么樣子呢?)。所以,記得有人在網上貼上了《請善待XXX》以及對曾國藩大力褒揚等文章,我個人并不反對,但要知有人是絕不會“善待”的,滾滾向前的歷史車輪也不會輕易“善待”的。
不是么?那民國時的唐生智唐和尚亦然,牛皮哄哄要死守金陵城,與民共焚,讓得焦頭爛額的蔣委員長為之一振、熱淚差點滾出!哪知唐和尚畫虎不成反成犬——一俟南京告急,早就腳底抹油,溜之大吉!
還有,毛澤東早在延安時期就點評過某個胡大人,“好讀書不求甚解,好講話言不達意。”
真乃一針見血!
打這些比方,并非它意,只是想說明湘人虛驕之氣盛,有時說得多做得少,好意氣用事,以至“窩里斗”,不團結、妒忌才俊,浮躁不止,遠遠比不上江浙人來得“經濟實惠”……
具體來分析,湖湘文化是一種以農耕經濟為基礎的地域文化,尤其是古代湖南是一個三面環山、一面臨湖的“四塞之國”,內部多山而舟車不便,故表現出很重的內陸性文化特征。如湖湘文化強調務實但又顯得保守,重視經世而又輕商人謀利。盡管曾大放光彩的近代湖湘文化表現出通變、求新的開放精神,但這并不能掩蓋其封閉、排外、保守的一面。
如洋務運動的首領是湘人,但排斥洋務最力的也是湘人;多年的歷程也證明了湘人關鍵時辰即“卡殼”,至今還有點“夜郎自大”的味道兒。另外,在湖湘性格方面,也有許多缺陷,而且這些缺陷、弱點恰是與其優點聯系在一起的。如湘人雖剛毅而敢為人先,但又顯得自我意識太強而欠缺合作精神;湘人雖顯得大氣,但又可能形成虛驕之氣而難客觀把握自我與外部世界的關系;湘人有很強的政治意識但是處處以政治為中心則難以適應外部環境。
如此而已,歸結到一點,甚么是湖湘文化?我想她應是一個地域文化,是中華文化圈中的一個曾擁有那么輝煌成就、顯著特色的地域文化。而且是一種內部反差強烈的合“保守性——開放性”為一體的二元結構文化,亟需更新改造和完善,以揚長避短。
所以,研究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必須要研究湖南這塊熱土。否則一不小心會成半吊子膀。
曾有幸碰得過據稱研究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頗有造詣的高人,佩服得五體投地之余乃打聽,快意頓感涼到了腳趾:原來此君連湖南這塊熱土從未踏上過……
行文至此,你以為湘人真的又如何呀?其實什么事都是辯證的、一分為二的,要曉得如今的湘人早已失去了以往毛澤東式的“辣”勁和“沖”勁,大抵因為一是要提倡和諧,養精蓄銳勿當“出頭鳥”,連買賣菜刀都需實名制——便少了革命必需的家么;二是上面號召團結一致往前(錢)看,湘人“與時俱進”,皆埋頭“經濟建設”當中去了,自然少了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三是“快樂N聲”、娛樂成仙、選美藏嬌之類風靡三湘四水瀟湘大地,夜生活過于滋潤飽滿,小日子一長,身子不陽萎才怪呢!?
如此而已,昔日姣好的湖南女子亦日漸失去了以往的對男人的那股激勵機制,大概是因為女人特別是年輕女子大多奔赴了“改革開放”前沿操肉皮生意吧?呷飯都顧不過來,哪有時間和激情來“調教”自個心愛的男人呢?
有道是:風水輪流轉,明日到我家。湘人不行江浙一帶行呀,惜“秦淮河”一帶,“隔江猶唱后庭花”之風淫浸甚久,骨子里少了點血性和剛烈,要么裝腔作勢,要么有氣無力般,哪有老毛“欲與天公試比高”和“不須放屁!”之萬丈豪情?
更有本壇的漢子“馬門列夫”(特注:非那個著名的西方馬列主義大丈夫)諸同志心地善良無邪,十分看好愛喜呷醋或能呷饃的秦晉之人,叫好之聲如空谷幽蘭般縷縷不絕;事情才開了個頭,就有人侈談打黑英雄的“十大巨獻”,“愿中國人民能夠珍惜這種上天的恩賜”,好似偉大得離毛澤東都相差不遠了……我呢,一向愚鈍得很,且思想覺悟低得可憐——打死俺也不會這般認為的。
是不是有人弄巧成拙,存心讓別人高處不勝寒呀!?
還有人一念叨起“下過鄉插過隊,擔任過基層干部,逐漸走上領導崗位”就激情四溢,崇拜得不行——只差就要山呼萬歲了。
簡直是在開國際玩笑。
其實同樣的人咱中國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大地上有的是——只不過他們共同的、相似的悲哀之處乃差了個好老子而已。大伙兒曉得統計學中有個概率問題,十多億人中何以只有他倆能做上政局和國副?
這不是典型之老子英雄崽好漢是么子?否則,八十年代有幾個人年紀輕輕就能做上一位湘籍耿國防部長的秘書?
自失去了毛澤東,我的心早就涼白開了,何況無產階級的《國際歌》中早有“從來就沒有么子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創造人類的幸福,全靠俺們自己!”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