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關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溯源
于書偉
《環球視野》第337期,
摘自2010年8月中《人民論壇•學術前沿》
【摘要】1938年,毛澤東在中共六屆六中全會上作了結論性發言,對當時的重大現實問題進行了理論闡釋,以此解決了黨內的意見分歧。他在發言中明確地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命題和任務。與此同時,“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命題在邏輯形式上也帶有鮮明的傳統文化色彩。
1938年,毛澤東在中共六屆六中全會上作了《統一戰線中的獨立自主問題》與《戰爭和戰略問題》的結論性發言,由此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命題,這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歷史意義。本文擬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視角出發,對上述兩篇文獻進行深入的分析與思考,以期有助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問題研究的進一步深化。
對兩篇文獻的分析
隨著抗日戰爭發展到新的階段,“到了六中全會,中國共產黨在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方面,也達到了一個新的階段。”針對黨內對統一戰線中的獨立自主以及戰爭與戰略等重大問題的認識分歧,毛澤東作了會議結論發言,從而解決了當時條件下中國共產黨人如何貫徹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問題。
提出了“中國特點”的概念,為中國革命指明了正確的道路。中共六屆六中全會“運用馬克思主義科學方法總結了抗戰以來的經驗,批評了王明教條主義,確立了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以城市為中心”,還是“以農村為中心”的中國民主革命道路的理論問題,從第一次大革命失敗后一直到抗戰爆發時仍然沒有得到正式的、明確的解決,其根本原因是沒有正確把握中國的特殊國情,不了解正確把握中國國情對解決中國民主革命道路理論問題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對此,毛澤東當時就指出,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于“普及與深入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唯物辯證法)于多數干部中”。
毛澤東在《戰爭和戰略問題》一文中的第一個標題是“中國的特點和中國革命”。他指出,與資本主義各國相比,“中國則不同。中國的特點是:不是一個獨立的民主的國家,而是一個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國家;在內部沒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壓迫;在外部沒有民族獨立,而受帝國主義壓迫。”在這里,毛澤東簡明扼要地表述了“中國特點”的科學內涵。毛澤東正是據此得出了關于中國民主革命道路的結論。由于中國“無議會可以利用,無組織工人舉行罷工的合法權利”。這就是說,采用合法、和平的手段作為主要斗爭形式,是完全不可能的。于是就只能做出一個相反的論斷,即“在這里,共產黨的任務,基本地不是經過長期合法斗爭以進入起義和戰爭,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鄉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
“走相反的道路”這一重大的創造性論斷,是基于“中國特點”的概念所做出的。盡管與蘇俄的十月革命道路“相反”,但是這個關于中國民主革命道路的具體結論,既符合中國的實際,又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精神相一致,從而使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革命實際結合在了一起。這是馬克思中國化的具體表現,因此它也就成為了開辟中國民主革命現實道路的理論武器。
戰爭和戰略的理論是“一切的骨干”。 首先,毛澤東結合中國的實際對馬克思主義有關戰爭的基本觀點進行了闡發。他指出:“‘在中國,是武裝的革命反對武裝的反革命。這是中國革命的特點之一,也是中國革命的優點之一。’斯大林同志的這一論斷是完全正確的;無論是對于北伐戰爭說來,對于土地革命戰爭說來,對于今天的抗日戰爭說來,都是正確的。”“這一論斷,完全適合于中國的情況。”
其次,他對鮮活的中國革命實踐經驗進行了研究、總結,解決了“主要的斗爭形式”的問題。毛澤東結合五四運動以來中國的諸多重要戰爭和群眾運動,明確指出,“在中國,主要的斗爭形式是戰爭,而主要的組織形式是軍隊”;“其他一切,例如民眾的組織和民眾的斗爭等等”,“都是為著戰爭的”。
再次,他又按照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研究了“中國國民黨的戰爭史”和“中國共產黨的戰爭史”,并進一步提出,“在中國,離開了武裝斗爭,就沒有無產階級和共產黨的地位,就不能完成任何的革命任務。”這些問題的研究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把中國的歷史實際同馬克思主義結合的必然性。
最后,他研究了國內戰爭和民族戰爭中黨的軍事戰略的轉變過程。關于中國共產黨軍事戰略的特殊性,毛澤東指出,“不能和外國軍隊一概而論,也和國民黨的軍隊有些不同”,不同時期的游擊戰爭也“有許多不同的內容”。關于轉變的重要意義,毛澤東指出,“關系于整個抗日戰爭的堅持、發展和勝利,關系于中國共產黨的前途非常之大”。此外,毛澤東從多個方面論證了戰爭和戰略問題在中國革命歷程中的重要意義,繼而提出一個至今都未引起研究者注意的重要論斷,即“戰爭和戰略的理論則是一切的骨干”。這一論斷實際上指明了在當時戰爭環境下貫徹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原則的重點所在,如果把它轉化、提升為方法論,那么,必然會對當代中國學者的理論研究產生重要的借鑒意義。
樹立和貫徹馬克思主義領導觀
毛澤東在會議政治報告中提出了樹立馬克思主義領導觀的問題,認為對于抗日戰爭,“共產黨員應該成為這個戰爭的最自覺的領導者。”?輥?輱?訛這在本質上就是統一戰線中無產階級領導權的問題。他明確反對了當時以王明為代表的“將抗日戰爭的領導權送給國民黨” 的右傾機會主義思想。實際上,這便在黨內牢固地樹立起了馬克思主義領導觀。
關于兵權問題。“共產黨員不爭個人的兵權(決不能爭,再也不要學張國燾),但要爭黨的兵權,要爭人民的兵權。現在是民族抗戰,還要爭民族的兵權。在兵權問題上患幼稚病,必定得不到一點東西。”
關于共產黨領導游擊戰爭的必要性。“游擊戰爭的可能,只要具備大國這個條件就存在的,因此古代也有游擊戰爭。但是游擊戰爭的堅持,卻只有在共產黨領導之下才能出現。故古代的游擊戰爭大都是失敗的游擊戰爭,只有現代有了共產黨的大國,如像內戰時期的蘇聯和中國這樣的國家,才有勝利的游擊戰爭。”
關于堅持統一戰線中的獨立自主原則問題。毛澤東明確地否定了“一切經過統一戰線”的觀點,他認為這不符合中國的情形。他說: “中國的情形是國民黨剝奪各黨派的平等權利,企圖指揮各黨聽它一黨的命令”;因此,“我們提出這個口號,只是自己把自己的手腳束縛起來,是完全不應該的。”而毛澤東就是根據這個“中國的情形”和中國抗日戰爭的實際,依據列寧的重要論斷,吸取傳統文化的精髓,結合黨的歷史經驗,辨證地認為,第一,“讓步”是必要的,它有利于抗日。第二,“讓步”具有目的性。 “讓步”可以使“消極的步驟達到了積極的目的。把讓步看作純消極的東西,不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所許可的。”
幾點啟示
第一,堅持馬克思主義,領會馬克思主義的精神實質。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首先是堅持馬克思主義。離開這個基本的前提,任何理論成果都不能稱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成果。其次,馬克思主義是行動的指南,而不是可以照抄照搬的教條。破除對馬克思主義教條式的理解,澄清依附在馬克思主義名下的種種錯誤觀點,才能真正領會其精神實質。
第二,中國實際的馬克思主義化問題。把馬克思主義從歐洲形式轉化為中國形式的過程和實質就是中國實際的馬克思主義化。“實際”有兩種含義:一種是指真實的情況;一種是指人們的行動,也即一般人所說的實踐。毛澤東在他的著作中應用了這一概念,但時常帶有雙關的意味。另外,還有歷史實際與當前實際之分。因此,在講“中國實際”的時候,應該從比較全面的意義上去把握。一是當前中國實際的馬克思主義化。既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要求按照中國的特點應用馬克思主義,那么必須應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研究當前中國的社會,從而科學地概括出“中國特點”的內涵。二是中國革命和建設實踐經驗的馬克思主義化。認真地吸取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實踐的經驗教訓,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踐基礎。
第三,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問題。馬克思主義學說的實踐本性決定了它在中國化的過程中,必須實現大眾化。大眾化是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體、從深奧到通俗、由被少數人理解掌握到被廣大人民群眾理解掌握的過程。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與大眾化之間存在著相互銜接、相互促進的關系。馬克思主義在群眾中的普及程度必然影響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深度和廣度。因此,要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必須使之成為大眾化的理論,使之真正為人民群眾所理解和接受。只有使馬克思主義真正實現群眾化,才能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大地上展現出真理的光芒。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