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日本格林斯潘之稱的日本央行原總裁速水(1998年至2003年擔任央行總裁) ,在分析80年代末日本泡沫成因時,承認了政府刻意的失誤,他說:“圍繞當時泡沫的發生及擴大,金融政策在什么方面負有責任這一問題,我認為重要的是,在景氣恢復已明確化了的1988年下半年以后還比較長地維持低利率,使得這種低利率將永存下去的期待在一般人的心中扎下了根這一點。這是泡沫經濟擴大的原動力之一,對于這個無法否認的事實,必須深刻反省。”這就是說,當時日本的泡沫是由政府有形的手有意推動膨脹的。
但是速水又認為日本政府犯的這個錯誤,在當時是很難避免的,他說:“實際上,在泡沫擴大的過程中,是否是泡沫的判斷真的是非常的困難。其中的一個理由是,我們無法否定這是經濟結構變化所帶來的可能性。比方說,在當時東京地價暴漲時,人們所舉的一個在當時很難分辨的,似乎理所當然的理由是:東京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作用的提升。必然的,中央銀行總是面對著兩個不同的風險,……一個是,經濟在正要獲得飛躍性的發展時,如果錯誤地采取緊縮政策,就可能剝奪一個大好的成長機會;另一個是,把只不過是虛幻的生產效率的提高誤以為是真實的,放任泡沫的擴大。” 這里,速水進一步承認當時日本政府已意識到經濟可能有巨大的泡沫,也意識到泡沫破滅會有危害,但是權衡之下,還是選擇了泡沫之路,筆者認為可能是趨利避害以及貪婪的本能,促使日本政府選擇了進一步吹大泡沫、攫取財富、擴張經濟的風險道路。
但是被索羅斯評價為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日本經濟泡沫,終于破滅后,所帶來的嚴重后果讓日本政府始料未及,速水又作了這樣的總結:“中央銀行在進行政策判斷時,不能光注意哪個風險的概率高,還要關注在政策判斷出現失誤的情況下,哪個造成的社會經濟成本高這一問題的評價。泡沫經濟時期的經驗顯示了,對于把只不過是虛幻的生產效率的提高當成是真實的這一錯誤,從長遠來看對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造成了沉重打擊這一點,當時的日本銀行的認識是有所不足的。”但是日本政府吹大泡沫,究竟是帶來的好處多,還是壞處多,是很難判斷的,速水在這個問題上觀點是模糊的,他只是認為日本政府當時對助長泡沫可能產生危害的嚴重性認識不足。
吹大泡沫肯定會給日本帶來巨大財富,因此日本政府才會在日元升值之際,對資產升值趁熱打鐵,但他們也清楚,泡沫越大,就越沒有根基,當泡沫再難以吹大時,日本政府頭等的努力,就是不讓泡沫迅速破滅,而是慢慢的將經濟降落。
日本政府要穩住經濟,首先就要穩住泡沫的核心,就是保住日本金融銀行的安全,因為所有泡沫的破滅最終主要表現為銀行的不良資產,日本泡沫沒有造成重大的災難危機,核心原因就是日本政府給予了銀行十分堅定的支持,包括供給資金和對銀行儲蓄進行擔保。
同時,日本政府迅速的認清了經濟的轉向,果斷的痛下狠心,緊縮經濟,進入90年代以后,日本經濟增長大幅度降低,經濟學家預測日本的經濟年增長率約為2.5%-3%,但實際上的增長率是1%,這個階段被稱為日本“失去的十年”,但這個所謂“失去”,實際上是日本為前期泡沫經濟獲得的超級收益,而必須買的單,如若不買,任由泡沫自生自滅甚至繼續發展,日本經濟的泡沫勢必就會爆炸,破壞整個日本經濟結構。因此是日本政府刻意的將經濟速度放慢,這和心有余而力不足所形成的經濟衰退是兩回事。
由此也可見,日本的泡沫由政府一手快速造成,也由政府一手慢慢的有序解決,所謂日本經濟的“長期衰退”,都是在日本政府的掌控計劃之中。日本經濟是資本主義經濟中高度“自覺”的經濟。
日本是資本主義經濟中的異類,把歐美資本主義經濟,以及把附庸于歐美資本主義經濟的一些中小國家,玩弄于股掌之上的索羅斯,卻對日本經濟一直琢磨不透,無從下手獲利,索羅斯特別聲稱,他對日本的金融規則一無所知,而金融是日本政府操控經濟的核心,可見在金融大鱷索羅斯的眼中,日本資本主義的游戲規則和一般意義上的標準,有很大不同,也可能是根本不同。因此我們也不能從一般的標準上,去認識日本的所謂經濟衰退,也許它根本就不是衰退,而是一種刻意安排,就如同它當年天大的泡沫也是一種刻意的安排,而絕不是真正的蓋世繁榮。
由此,筆者又可以推測,日本政府一直在操控日本的資產價格,二十年來,日本的資產價格幾乎一路下跌,在下跌途中凡購買日本資產的,在概率上賺錢遠低于虧錢,這一點外來投資事先一無所知,但日本政府可能是心知肚明,而且日元的走勢又始終穩健和經常走強,這給投資者一種迷惑,禁不住會去投資日元資產,日本政府就是這樣給外來投資布下了一個迷魂陣。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