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參加過抗美援朝戰爭的
傷殘軍官的遭遇
導讀:建國初期,那場震驚世界、可歌可泣的抗美援朝戰爭,這位老人參加過。回國后,到石家莊陸軍步兵學校進修過。幾經轉換,最后在濟南軍區司令部警衛連做到正排級軍官。期間,做過楊得志司令員的警衛員,直接負責楊得志司令員的安全保衛工作。后來因病致殘復員回家務農。可是,因為待遇問題,卻讓這位老人奔波了幾十年,至今沒有討得一個公正的說法……
情 況 簡 介
反映問題的這位老人叫閆順堂,1932年4月27日生???查身份證,漢族,中共黨員,原濟南軍區司令部警衛連任排長,現住河南省開封市金明區水稻鄉馬莊村。
老人說,他于1950年10月入伍,1951年1月被編入65軍195師后勤擔架營三連,當月就入朝作戰,在朝鮮戰場上經歷過最慘烈的五次戰役,曾冒著敵人的炮火在前線救護過數以千計的傷員。戰爭勝利后回國,得到過無數的掌聲和鮮花的榮耀。
1955年12月30日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57年,被組織保送到河北石家莊步兵干部學校學習。
1960年畢業,被上級分配到濟南軍區司令部警衛連任正排長之職。當時月工資是75.90元。
因在朝鮮戰場上難以想象的艱苦生活,時常數天吃不上飯,不得不以樹皮、野菜充饑,導致其胸部長期不適。1962年4月份,終于積勞成疾,住進了濟南軍區總部醫院,作了切除一根肋骨的手術,組織明確表示,屬因公致殘。
1963年4月,因手術后不能堅持正常工作,按照當時的政策規定,組織對其作出了復原回鄉安置的決定。
復員后,卻是被以普通戰士復員的身份接受,并且是以健康人的身份安置務農。可是和他同樣情況下復員的戰友,卻都得到了妥善的安置。為此,老人為了這個錯誤的安置和待遇問題,開始了無限期的反映問題的歷程。
閆順堂老人近照
本來有幾十枚勛章,大都遺失了
艱難的反映問題的歷程
老人向上級反映問題,即使文化大革命期間也沒有間斷過,只是以寫信的形式向部隊領導反映。1978年年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之后,國家政治穩定,一切走向了正規。老人好像看見了光明,滿懷希望的第一次重返濟南軍區司令部,要求解決自己問題。時任領導告訴他:“你的檔案找不到了,回去聽信吧!”
1981年5月,老人第二次來到濟南軍區司令部。時任領導濟南軍區司令部管理處政工科長劉孝新同志為他開具了一個證明,讓地方政府解決。回家后,老人找到開封市郊區組織部的領導,領導們卻稱部隊的證明不管用,可以照顧,也可以不照顧。結果還是不照顧。
1988年元月,老人第三次來到濟南軍區司令部,找到警衛營的同志,查到了住院時的病歷。時任警衛營的王政委又讓老人拿著病歷找地方政府。老人回家找到河南省民政廳,民政廳的領導又把這個問題推到了開封市,開封市更是不予解決。
1988年4月,老人第四次來到濟南軍區司令部找到王政委,王政委回答他:“該辦的事我們都辦了,從此不再接見。”老人當場流下了痛苦的眼淚。
1988年11月,老人拿著地方政府和部隊開的一疊子證明第五次來到濟南軍區司令部。一位姓姜的干事回答他:“你向上級請示吧!”
1988年12月,老人頂著嚴寒,找到北京國家民政部。民政部領導答復他:“你的問題,應由部隊處理。”
就這樣,這位老人遭到了各個相關機構的不斷的推諉,而老人則是不停的到處反映。直到2004年3月份,上級才每月給老人補發了123元錢。但這個補貼還是沒有合理的解決老人所反映的問題。老人稱,第一是軍官級別,第二是傷殘軍人,這樣的補貼不明不白。
證 據
老人的軍校畢業證書
一、關于軍官的級別的證據。
(一)、老人提供的有從濟南軍區檔案庫里復印出來的檔案。檔案原文是:
批準機關對其職務、軍銜、級別的批
示:
1960年4月5日,北京軍區京銜字第519號,奉國防部長林彪元帥命令,授予閆順堂同志少尉軍銜,并評為正排級。
石家莊步校政治部干部科抄
1950年4月5日
(二)、濟南軍區政治部的證明。
二、關于老人傷殘軍人的證據。
(一)濟南軍區司令部管理局的證明。
(二)住院病歷。
老人和當年戰友的照片和畢業證書封面
討 個 說 法
就是這樣證據確鑿的事情,硬是沒人給予解決。老人找到軍區,軍區說是地方遺留問題。老人找到地方,地方又說是軍隊遺留問題。各方都是先排除自己的責任,再說是對方的問題。到底是政策造成的,還是人為造成的呢?為什么沒人反思這個問題?
老人說:“我年輕時積極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參加志愿軍入朝參戰,在戰場上經歷了無以數計的戰火的洗禮。這場戰爭打了三年,我在戰場上堅持了三年。回國后又多次得到上級的嘉獎。復員后卻遭到這樣不公平的待遇,怎能讓我心里平靜啊?”
老人在戰場上,面對敵人的進攻,面對敵機的轟炸,沒有眨過一下眼睛,可說起這些事情時,布滿皺紋的臉上卻是老淚縱橫,嗚咽出聲。
“我對國家,對政府,沒有特殊的要求,只要求給我一個合理的說法。”老人萬分悲愴地說道。
希望得到老戰友的聲援
老人說:“現在還活著老戰友,開封市的有蘇文祥、王萬福,還有鄭州市中牟縣的任寶玉、王紹堂等人。”
“我任警衛排排長時帶過的五班的戰士商金環,1988年我到濟南軍區反映問題時,見到過他,他時任警衛營營長。他對我反映的問題非常同情和激憤。他介紹我找原六班班長幫忙,六班班長時任煙臺軍分區的一名師級干部。”
老人還說:“我任警衛排排長時,曾直接做過楊得志司令員的警衛,負責他的安全保衛工作。現在楊司令員雖說已過世,但當時楊司令員身邊的人都應還記得我。”
是啊!誰能想到,當年高喊“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口號的“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的被譽為最可愛的人的老人,那場慘烈的戰爭由他們的凱旋標志著勝負歸屬的幸存者,他們的赫赫戰功如過往云煙,早已隨風而去。如今他們已是風燭殘年,卻成了到處求人而又沒人理睬的乞丐一樣被人踢來踢去,真的是被國家遺棄了,并且是被遺棄的依然決然。老人因為失去勞動能力,生活十分艱難。又因多年向上級反映問題,更是苦不堪言。讓人不能理解的是,國家動輒投資多少多少數量的資金建這個項目,建那個項目,難道對這樣一位老人就負擔不起嗎?
如果老人的這些問題得不到解決,不知老人會怎樣在這樣的環境、這樣的心態下度過這些短暫而又漫長的剩余時間!
反映人: 閆順堂
聯系電話:13839992164
2010年12月26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