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多年前一直想編一本毛澤東的解構性文字,以我之理論解釋一下毛澤東的若干“懸案”。后來因為出版這樣的書比較困難,也沒有太多的精力靜心思考這些問題,所以就至今停留在筆記階段。
毛澤東是一個革命者,半個建設者,這是我個人的小評。任何制度都需要不斷地革命,然后才能趨于完善或某種階段的相持。今早偶看一小文:毛澤東如何看待群眾過激言行,提到延安時一場雷擊事件,有一群眾就說:為什么雷劈的不是毛澤東?當地馬上就要以反革命罪處置,被毛澤東制止,并從中找出問題所在:生產自救由此開始。貪污和官僚一直是毛深惡痛絕之,文化大革命可說是對伙伴失望之極的痛擊。
知道這一點,可以說明,毛澤東等進城后,毛最初和最后的一條清晰路線,就是反官僚、反腐敗亦即三反五反等的“主題”非常明顯。無論毛澤東怎么反,這個民族的傳統浸淫的制度也不能幸免于這一染缸:官僚、腐敗等等,即使這樣運動,仍然不能遏止。毛懷著對這個制度的絕望和對伙伴們的深深失望,發動了文化大革命。這應該是一個非常貼譜的解釋。官僚和權貴,一直是毛要根除的,他太想創造一個理想的無邊界、無特權的世界了。這一點,在其一度對美國欣賞、而對蘇聯不得不階段性利用的態度上可見一斑:毛澤東欣賞一切新的事物。這是一個革命者的根性。
“懸案”之一就是為什么文化大革命使那么多的毛的伙伴們和同情者遭受悲慘的境遇而這些人還至死不悔。根源在于毛澤東抓住了人的軟肋!不管后人怎么解釋,只能解釋毛澤東如何不受約束地發動了這場革命,但至于為什么會發動?這一條一直語焉難詳。毛澤東孤膽向這個制度、以及這個制度的孵化器(文化)宣戰!他渴望跟隨他革命的伙伴們仍然能理解這點,并與他一起革命。遺憾的是,他沒有得到這樣的呼應,或者這些人明白了其中的一些含義,但沒有勇氣這樣去做,生命日漸垂暮,一日一日被這個制度或文化淹沒,而成為權貴的一部分。毛所陷入的前所未有的孤獨,使他焦慮到不得不借助譬如江青等等這樣的角色。所以,這些昔日的伙伴,對毛澤東批判折磨自己,從內心是屈服的,因為他們都明白:毛澤東為什么要發動文化大革命?!只能用毛的不受約束極權解釋其破壞性,但不能從根本上說服自己。因為毛之后的現在,我們已經看到,近半個世紀毛所深惡痛絕的比如官僚、貪污和腐敗等等,是如何不加約束地蔓延成為普遍的日常現實。
在毛澤東之后,在我們可期的時間里,中國再難有革命者。中國在遠沒有到達相持的階段里進入維持階段了。機緣造化,毛澤東一直被制度邊緣化的命運,使其對文化本身的距離和懷疑、甚至拒絕,還會有多少人具有?出李自成容易,出毛澤東難!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