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新木桶理論原理促進個人能力素質提高 |
作者:劉選啟
木桶原理是由美國管理學家彼得提出的,又稱短板理論,木桶短板管理理論,所謂“木桶理論”也即“木桶定律”,其核心內容為: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決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塊木塊,而恰恰取決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塊。根據這一核心內容,“木桶理論”還有兩個推論:其一,只有桶壁上的所有木板都足夠高,那木桶才能盛滿水。其二,只要這個木桶里有一塊不夠高度,木桶里的水就不可能是滿的。對這個理論,初聽時你會覺得懷疑:最長的怎么反而不如最短的?繼而就會是理解和贊同了:確實!木桶盛水的多少,起決定性作用的不是那塊最長的木板,而是那塊最短的木板。因為長的板子再長也沒有用,水的界面是與最短的木板平齊的。“決定木桶容量大小的竟然不是其中最長的那塊木板,而是其中最短的木板!”這似乎與常規思維格格不入,然而卻被證明為正確的論斷。 “木桶理論”可以啟發我們思考許多問題,比如團隊精神建設的重要性。在一個團隊里,決定這個團隊戰斗力強弱的不是那個能力最強、表現最好的人,而恰恰是那個能力最弱、表現最差的落后者。因為,最短的木板在對最長的木板起著限制和制約作用,決定了這個團隊的戰斗力,影響了這個團隊的綜合實力。也就是說,要想方設法讓短板子達到長板子的高度或者讓所有的板子維持“足夠高”的相等高度,才能完全發揮團隊作用,充分體現團隊精神。對于一個人來說也是這樣,決定個人成長進步的因素有時不一定是你的長處,而是你克服自身不足的程度,減少短處對長處的損耗,使自己的優長得到發揮,能力素質得到提高,從而獲得進步和發展。 近年來,理論界又出現了一個“反木桶原理”(也稱作新木桶理論)的研究熱浪,其原理被廣泛地加以運用于團體、企業的建設和各種人才培訓之中。這一理論更系統、更全面地揭示了其中的奧秘:木桶最長的一根木板決定了其特色與優勢,在一個小范圍內成為制高點;對組織而言,憑借其鮮明的特色,就能跳出大集團的游戲規則,獨樹一幟建立自己的王國。在揚長避短中,把你的業績建立在自己的優勢資源上更合理一些;對個人而言,可以最大程度地發揮自己的優長,以不同于其他人的優勢和獨到能力素質脫穎而出,成為同行中的佼佼者。新木桶原理在原理論的基礎上推出了八種演變:一個木桶的儲水量,還取決于木桶的直徑大小;在每塊木板都相同的情況下,木桶的儲水量還取決于木桶的形狀;木桶的最終儲水量,還取決于木桶的使用狀態和相互配合;木桶理論的動態演變;木桶理論中水的使用演變;木桶儲水多少同樣取決于各塊板之間的配合程度;木桶儲水多少還取決于各塊木板的厚度;木桶儲水多少還取決于木桶底面的面積。 無論是木桶原理,還是新木桶理論,都是以木桶為基本模型來系統地研究事物的整體與個體、全局與局部、長處與短處的關系問題,從中找出影響事物發展的關鍵環節,從而制定出科學可行的發展方案,促進事物向積極的方面轉化,取得最好、最優的績效。個人的能力素質也是一個復雜的整體,我們也應該充分運用新木桶理論作指導,在學習、工作和生活實踐中,不斷使自己的能力素質有一個較大、較快的提高。具體說來就是要做到 “正確認識自己、拿出可行辦法、采取積極行動、不斷總結提升”。 正確認識自己:“自知者明,自勝者強”。正確認識自己最難,特別是認識自己的缺點問題更難,往往存在著“燈下黑”現象。就好像別人臉上的污點一樣一目了然,而自己臉上的黑點卻難以看到一樣,看到自己的優點長處容易,發現自己的弱點卻是很難。有時卻常常還要和別人去攀比,想要人家有而自己不曾有的東西,往往在自責和憂愁中,讓生命的河流悄悄地從身邊流逝而一無所獲。人生如畫,應該由自己著色,但實際情況往往是:我們企盼沒有的卻忘了現成的;追求遙遠的卻無視身邊的。生活本身猶如月亮有缺有圓,好像海水亦有潮漲潮落一樣,人又怎能十全十美、事事如意呢?再強悍的人也有軟弱之處,再有學問的人也會有不懂得的知識;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但也會有不如他人之處。每個人在社會中都有自己的位置,當別人獲得成功之時,不要嫉妒也不要失望,不妨冷靜思考一下:什么事是適合我的性格和氣質,或者什么能允許我身上最好和最高尚的東西能夠得到公平競爭的機會?用一分為二的觀點正確認識自己,規劃人生;即要看到長處予以堅持,又要看到短處給予改正,切不可一有成績便忘乎所以,亦不可一遇挫折信心殆盡,一蹶不振。 古希臘人曾把“能認識自己”看作是人的最高智慧.阿波羅神殿大門上寫著這樣一句箴言: “要認識你自己。”我們也常說“人貴有自知之明”。人對自己的認識也和人對客體世界的認識一樣, 需要有一個了解和學習的過程, 并不像照鏡子那樣簡單。同時,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常處于各種不同的評判和議論之中, 有人贊許、稱頌你, 有人批評、責怪你, 甚至歧視你。在這各種各樣的議論中, 你能正確地分清哪個是真正的“你”自己嗎?你是從這些評價和議論中汲取有益的營養豐富自己、改造自己呢?還是喪失了自主精神與獨立人格而淹沒在他人的評議中呢?可見, 客觀地、透徹地、準確地認識自己是多么重要。那么, 怎樣才能正確地認識自己呢?首先, 要愉快地接納自己。人對自己的認識并不是一種抽象的概念, 它本身常有情感態度, 伴有自我評價的感情, 即對自己是好感還是惡感, 是滿意還是不滿意。這取決于一個人對自己的人生態度是排斥還是接納。要正確認識自己必須對自己采取接納的態度。也就是說, 人對自己的一切不但要充分地了解、正確地認識, 而且還要坦然地承認、欣然地接受, 不能欺騙自己、排斥自己、拒絕自己, 更不能無端地忿恨自己。其次,要自覺地控制自己。人和動物在行為上的根本區別在于人的行為的自覺性。古今中外的許多賢哲都曾提到用理智控制自己, 是做人的一種基本準則。孔子強調修身克己。柏拉圖提出: “節制是一種秩序, 一種對于快樂和欲望的控制。”后世的許多思想家在發揮和修正這些學說時, 也都一致強調理智對個人的約束作用,真正準確地認識自己,學會控制自己的意義重大。 運用 “新木桶理論”認識自己,就要真正認清自己的地位作用,所處的位置,領導和群眾的評價是什么;就要認清自己的能力水平,有多少知識含量,實際工作能力,特別是抓落實的功夫到底如何;就要認清自己的優勢和特長,哪些方面比別人強,哪些方面可以得到發揮并有所建樹;就要認清自己的弱項、缺點,明顯的不足是什么,是哪些因素影響和制約自己的發展;還要充分認清自己的品德修養和為人處世,看看與領導和同志的關系是否親密,是否具有真情厚誼,在哪些方面還有缺失,等等,然后有針對地制定措施,認真加以解決,使自己更加成熟起來。正如“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和不足,“長板”和“短板”是客觀存在的。如果從商數的角度來說,一個人的素質包括智商(IQ)、情商(EQ)、逆商(AQ)等多方面。每種商數就如同一塊木板,合圍起來構成一個人的綜合素質。一個人的綜合能力由n個能力“木板”組合而成。綜合素質的高低,取決于“能力木桶”的蓄水量,而“能力木桶”的蓄水量則取決于“知識木板”的高低。簡言之,就是充分認清自己的底板(基礎)是否有厚度,長板(優長)是什么,短板(弱項)是什么,箍得緊不緊,有沒有蟲蛀和滲漏現象(要求嚴否,有沒有缺點錯誤)。認清自己就是進步的開端,發展的前奏。 拿出可行辦法:辦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鑰匙。針對問題拿出解決的辦法措施。有一個學會自己上樹摘果子的對話十分有意義。智者說樹上有枚果子,要獲得這枚果子,你有哪幾種方法呢?有人說:“有一種方法,就是站在樹下,等風把果子吹下來。”智者說,“但刮不刮風,這由天而定,不是我們所能掌管的。”有人又說:“有一種方法,就是找來一根棍子,用棍子把果子打下來。”智者說,“但棍子不是隨時隨地都能找到的,這也不是我們所能掌管的。”還有人說:“有一種方法,就是學會上樹,爬到樹上把果子摘下來。”智者說,“學會上樹,這是可以通過我們自身努力所能做到的。”等風把果子吹下來,就等于把自己的命運交給上天安排;用棍子把果子打下來,也是靠不住的,因為我們不能保證什么時候都能找到棍子。所以,做任何事情都不要完全指望依賴于別人。只有通過自身的努力,不斷提高自己的技能,增強自己的本領,真正學會自己“上樹”,才是獲得人生成功之果的最好方法。其實,摘樹上的果子的方法遠遠不止這些,還可以想出很多,比如說可以搬梯子上去、用力搖動樹干,或用東西砸打等,都可以達到獲得果子的目的。 那么,運用“新木桶理論”的原理來指導和促進我們提高能力素質的方法究竟有哪些呢?結合過去的工作、學習和生活實踐,有以下方法可供學習借鑒。一是聯系的方法。運用理論指導實踐。毛主席對理論聯系實際的形象比喻是:“有的放矢”。“矢”就是箭,“的”就是靶,放箭要對準靶。要學會用科學發展觀這個“矢”,去射能力素質這個“的”,做到“三個針對”:針對思想認識上存在的差距和問題抓學習,真正打牢理論根基,提高認識能力特別是思維層次;針對工作上存在的矛盾和問題抓學習,掌握謀劃工作思路,抓好工傷落實的實際方法和本領;針對作風建設上存在的突出問題抓學習,養成講實話、辦實事,雷厲風行、精干高效的習慣。二是結合的方法。抓學習,強素質,必須堅持普遍性與特殊性相統一。結合就是要把上級要求與個人分管工作結合起來,把個人目前的能力素質狀態與謀求發展進步的動機結合起來,拿出學習實踐、鍛煉提高的計劃和辦法。結合要在把握“三個統一”上下功夫:吃透與弄清的統一,宏觀與微觀的統一,主線與重點的統一,針對自己能力素質的弱項狠下功夫,下苦功夫,達到保持優長、補其短處,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目的。三是貫通的方法。實現理論與工作的結合,必須找到貫通的辦法。貫通就是連通、溝通,就是要找到把理論和實踐連接起來的橋梁。這個橋梁又叫載體、抓手。比如,有的干部在實踐中探索總結的“兩個循環”(實踐—認識—)機制、“四化一牽引”(內化、轉化、強化、深化,問題牽引)學習法、“五讀一交流”(導讀、領讀、精讀、評讀、議讀,定期交流)學習法,都是理論與實際貫通的有效方式,我們要結合自身的實際靈活地加以運用,使之起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具體學習具體深化,牽一發而動全身,學一科而帶動全面提升的效果。四是督查的方法。就是通過自我督促檢查保證學習的有效落實。學習是一個長期艱苦的過程,不能畢其功于一役,更不能只做上篇文章,不做下篇文章,要長期堅持,鍥而不舍。自己給自己施壓,自己督促自己,就像檢查督促別人一樣,做到一絲不茍,嚴格認真,不輕易原諒自己,不輕易放過自己。只要堅持做到“三燈火、五更雞”,“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就能學有所獲,學有所成,就能“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就能脫穎而出,鶴立雞群。 采取積極行動:未來不是夢,關鍵在行動。說一千,道一萬,就看你怎么干。一打語言不如一個行動。少說多干,干了也不說。學習是一個細致的過程,不是只有條條框框就可以的,更不是高呼口號就能完成的。作為干部,自然不能如陶淵明“不求甚解”那樣豁達。如若淺嘗輒止,就不能真正通其意,得其法。所以,在學習中,一定要把知識點落實到位,有一種一是一,二是二的境界。俗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好的學習方式會事半功倍。扎實持久的行動,才是實現自己既定目標的重要途徑,在提高能力素質的征途中沒有捷徑可走,到達理想彼岸的唯一辦法就是腳踏實地的行動。 我們生活在矛盾無所不在的世界,每天都要遇到各種問題;我們是矛盾世界里的一個生命體,本身就充滿著矛盾。運用“新木桶理論”作指導,抓好學習,增強素質是問題的本質,一定要出實招、下真功解決好主要矛盾,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分輕重和彼此。毛澤東同志在《矛盾論》中指出:“在復雜事物的發展過程中,有許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種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發展規定或影響著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展”,“如果存在兩個以上矛盾的復雜過程的話,就要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這個主要矛盾,一切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在解決矛盾的實踐中,我們不能“做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人的一生不管做什么事,都得實實在在。萬丈高樓平地起,夯實地基為第一;參天大樹搏風雨,扎實根基為第一;谷子低頭笑茅草,豐盈子實為第一;有志之士建功立業,充實自己為第一。為此,一是找準差距下實招。就是要通過找準自身存在的差距,拿出強有力的措施,消除或縮小個人能力素質與本職工作的差距,與上級要求的差距,與群眾期待的差距,與先進個人相比的差距。不要憑一時的意氣辦事,不要憑一時的熱情辦事。行動是成功(效果)之母。“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立什么、廢什么呀?就是“言前立則不塞;事前立則不困;行前立則不疚;道前立則不窮。”下實招,就是要針對急需學習補充的內容,采取的正確方法,以及要達到的效果,拿出具體可行的計劃和措施,能夠督促自己把學習提高,增強素質的工作落到實處,不浪費時間和精力,流于形式走過場,確保取得實際效果。二是針對弱項使狠勁。弱項就是影響個人成長進步的素質上的“短板”、“瓶頸”,也就是自身存在的明顯的弱勢。比如,有的同志機關經驗比較豐富,但基層經驗就顯得不足,就要下功夫到基層鍛煉,積累一些做基層工作、做群眾工作的實際經驗,哪怕是多吃一點苦,多作一點難也是值得的;有的同志基層經驗比較豐富,但機關工作經驗不足,就要下功夫著力提高機關工作的素質,特別是辦文、辦事和辦會的“三辦”能力,包括協調溝通的能力等;理論知識強但實際能力弱的,就要下功夫增強抓落實、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實際能力強但理論功底不扎實的,就要多學習理論,擴大眼界,增見識,提高思維層次,等等。只有始終扭住這些“短板”不放,把“短板”拉長夯實,“長板”才能真正發揮作用。正所謂“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弱項變強強更強,難點干好就是亮點。三是注重實踐求效益。學習的目的全在于應用,光學不用是“空把式、假把式”,沒有什么實際意義。只有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改造思想、指導工作的實踐中去,提高思想道德水準,提高工作效率,實際工作能力明顯提升,學習才是積極有效的,才能真正嘗到學習的甜頭,學習的魅力,使學習向更高的層次發展,成為個人成就事業、創造美好前程的“助推器”。學習的效益體現在認識、分析、解決矛盾問題的能力有提高,做人做事的品味上層次,領導和群眾的評價越來越高,口碑越來越好等方面。 總之,通過艱苦扎實的學習實踐,我們要實現由領導強制性地推著學變為有意識地主動去學;由躲進小樓閉門學變為走向社會廣泛地學;由零打碎敲的學變為有計劃有層次的系統學;由年年有進步、自我感覺良好的學變為天天有不足地加倍學;由一般地畫畫圈、批批注做樣子的學變為一字一句、一條一理的細學實學;由把理論科學書籍當作催眠器的學變為同吃飯喝水一樣如饑似渴地學,使學習成為自覺的行為,成為工作、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與我們相伴終生。 不斷總結提升:半個世紀前,毛澤東同志在回顧我們黨不斷走向勝利的歷程時,曾意味深長地說,我們是“靠總結經驗吃飯的”。這句話千真萬確。兩個人同樣是學習,同樣是干一件事,一個人學完就算完了,干完就完了,一個人學完、干完后把事情前后又想了一遍,思考成在何處、失在何因,思考得比較明白透亮。幾年后,兩個人的層次和水平就大不一樣。很顯然,善于總結的人是“打一仗、進一步”。將軍總是在優秀士兵中成長起來的,當他不滿足于打槍、投彈的重復而是善于總結經驗教訓,對戰斗的認識從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到了具備戰略眼光,善于把握戰局的高超水平的時候,就成了將軍。無數事實表明,總結好,大有益。經常“回頭看”,正確總結經驗,才能更好地“向前看”、向前走,才能不斷地跨越平庸、走向成功。歷史上的“大樹將軍”馮異,是一位善于打大仗、打惡仗、打勝仗的將軍。每逢取得重大戰爭的勝利,該論功行賞的時候,他總是遠離喧囂的地方,坐在大樹下總結戰爭的成敗得失,思考下一仗的打法。不爭功諉過,不計較個人得失,深受人們的贊賞,他也因此名垂千古。這正是古人所講的那樣:“既以為人已愈有,既以與人已愈多。” 總結好,有益于把握學習和工作的規律性。事物發展都有其內在規律性,我們對規律性的認識總是循著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的路徑。深化對規律性的認識,一靠實踐,二靠總結。只有重視總結,才能從個案中抽象出經驗、原則,形成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思路、方法。倘若不注意總結,成功了不知道經驗在哪里,失敗了不清楚教訓是什么,長此以往,就會陷入盲從狀態,工作只能在低層次徘徊。總結好,有益于增強學習、工作的危機感。歷史發展的進程不會永遠一帆風順,憂患意識什么時候都不可或缺。居安思危,才能有效應對前進道路上的各種風險和挑戰。總結就是對自己工作和思想的自我剖析、自我反思,分析成敗得失、經驗教訓,找準存在問題、不足之處,可以鞏固優點、改正缺點,修正錯誤、明確方向。成績不說跑不了,問題不說不得了。總結好,有益于增強工作、學習的前瞻性。總結經驗教訓,目的是為了指導實踐,推動工作,為抓好下一步的學習提高,為做好今后的工作找“路子”,開“方子”,把總結出的好經驗、好辦法運用到實際工作中,把查找到的問題和不足落實到整改的行動上。 同時,總結要自覺做到既要總結經驗,也要總結教訓。經驗是工作成功的啟示,教訓是工作失誤的反思,經驗和教訓都是寶貴財富。一個單位、一個人總結起來肯定有成績也有不足,有了成績不要沾沾自喜,盲目樂觀,出現問題也不能怨天尤人,自怨自艾,而應認真思考,既要把經驗體會總結出來,用于指導今后的工作實踐,又要把問題的原因找出來,作為今后工作的警示。既要總結自己的,也要總結他人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如果能真正做到把別人的經驗當作自己的經驗,把別人的教訓當作自己的教訓,工作中就可以少走彎路。因此,要以謙虛的精神向前人學,向他人學,從前人和他人的經驗中提煉出適合本單位實際的新路子,從前人和他人的工作紕漏中剖析出失敗的教訓,作為自己的“警示銘、常鳴鐘”。既要總結具體的,也要總結抽象的。要從更高的層次去認識和理解總結歸納工作的重要性,抓好有形的具體事物的總結概括,也抓好無形、抽象的內容的總結概括。不僅重視總結工作的得失,更重視總結工作方法、領導藝術以及在政策規定運用、棘手問題處理、原則性和靈活性的結合、事物發展變化規律的把握等方面經驗教訓。唯有這樣,總結歸納出來的東西才會更豐滿、更有價值。既要掌握實情,也要注重理性思考。總結離不開對實情的了解和掌握,但更重要的是運用科學理論的立場、觀點、方法對具體問題進行理性思考。這樣才能在提高分析、解決工作中各種現實問題的能力中不斷增強工作中貫徹落實各種政策、制度、規定的自覺性和科學性,把握工作的主動權。善于在實踐中總結,在總結中提高,在提高中進步。 (作者單位:河南省平頂山市湛河區政府) |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