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是認識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的樞紐——《七律紅梅頌》點評之六十五
許 博士 段曉旭
(一)
為什么說抗美援朝是認識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的樞紐?這是因為,抗美援朝通過把全世界無產階級和被壓迫民族聯合起來了,在【全球】范圍確立了代表無產階級利益的【全球】統一的社會福利和福利制度,從而奠定了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奠定了社會主義革命的內容和對象。社會主義革命的內容就是社會福利對于剩余價值的改造和變革,而革命的對象則是法人利潤及其體現的資產階級法權。這樣,抗美援朝就在全世界確立了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把人類歷史帶入了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全面過渡的新時代,如果說,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的標志是全民所有制,那么,全民所有制的基礎和核心就是勞動力的聯公有制,就是無產者的社會聯合和福利制度。
蘇聯的十月革命實際上也是首先實現了無產階級的社會大聯合以后,才取得國家政權,從而獲得直接改造生產資料所有權的條件的。這就是說,無產階級對于資本主義私有制的改造具有兩種形式。一種形式是十月革命的形式,就是無產階級聯合起來直接奪取政權,實現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建立社會主義的計劃經濟體系,一種是抗美援朝形式,就是無產階級聯合起來建立勞動力的聯合公有制,實行勞動力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建立社會主義的社會福利制度。馬克思曾經多次強調,無產階級的聯合本身是社會的權利,就是經濟的力量,就是社會主義革命的起點。而體現無產階級的利益的就是社會福利。社會福利是直接與無產階級的階級利益相聯系的。社會福利是聯合起來的總體勞動力的分泌形式和凝結形式,也就是總體勞動力的勞動結晶體形式。社會福利在形式上雖然也表現為貨幣或價值的形式,但在本質上卻是商品價值的對立面,是勞動的主體形式,也就是直接具體勞動的形式。所謂的去商品化,就是總體勞動力的勞動不再表現為商品形式。總之,社會福利是無產階級的直接的階級利益。福利是在生產資料私有制產生的是價值的轉化形式,也是對于剩余價值的扣除和分割,所以,無產階級的社會福利比較難以得到全面的實現,而且經常性的遭到私有制的抵抗。所以,無產階級必須奪取政權,必須建立生產資料的公有制,才能了從根本上保障和保證福利經濟的利益。
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社會主義革命的最終目標是消滅剝削階級和一切階級差別,就是對于資產階級和一切舊的所有制關系實現最徹底的決裂。抗美援朝的歷史功績就在于,它證明了,一旦建立了勞動力的聯合公有制和隨之而來的時候福利制度,社會主義革命也就開啟了它的歷史進程。這是為抗美援朝勝利以來世界現代史的主要歷史經驗所證明的。這個歷史經驗就是,社會主義革命在經濟戰線上的具體表現和具體形式就是完善福利制度和改造商品制度,也就是以福利制度逐步地取代和代替商品制度在社會經濟中的功能和作用,其核心就是分割和扣除剩余價值,把剩余價值持續地轉化為社會福利。抗美援朝以后,世界上的主要國家,包括歐美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都已經開啟了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這就是說,由于抗美援朝的巨大勝利,全世界無產階級與被壓迫民族實現了大聯合,因此造成了【全球】統一的社會福利的產生和形成,所以,【全球】進入了社會主義的過渡時期。
(二)
全民所有制還不能完全取消法人所有權和法人利潤等私有制的殘余和遺跡即資產階級法權,所以,全民所有制不得不采取國家所有制的形式,而全民所有制的本質利益關系也不得不通過社會福利對于法人利潤的扣除來表達。法人利潤在形式上表現為商品價值形式,社會福利在形式上也表現為商品價值形式,所以,法人利潤和社會福利可以統一起來。構成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的社會福利和法人利潤,是限制和反性質,改造和反改造的關系,總的趨勢是福利經濟對于商品經濟的社會改造和社會變革,其核心就是限制資產階級法權。社會福利對于商品經濟的改造已經成為當代世界歷史的時代特征和歷史趨勢。這就是說,由于社會主義過渡成為世界各個國家的普遍現象,因此,限制資產階級法權的做法并不局限于社會主義國家,資本主義國家也在限制,他們限制商品制度的手段主要是“去商品化”。所謂“去商品化”,也就是勞動作為商品進行交換,通過國家的稅收,把商品價值的一部分即剩余價值轉化為非商品形式,轉化為社會福利收入。但是,這些“去商品化”形式是局限在分配領域的。
社會主義的本質就是社會福利對于剩余價值的社會變革和社會改造。這個本質從福利關系在資本主義內部的萌芽和起源開始一直到共產主義的高級階段,貫穿了整個社會主義社會的歷史階段。其中,社會福利是無產階級法權的核心,而剩余價值則形成資產階級法權的本質。之所以可以認定【全球】范圍的資本主義在抗美援朝勝利以后就進入了社會主義的過渡時期,其基本標志就是【全球】統一的社會福利產生了,剩余價值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分割和扣除,資產階級法權得到了局部和部分的限制。那么,在【全球】社會主義時代,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的福利制度與生產資料的公有制國家的福利制度有什么差別和區分呢?這個差別和區分就在于社會福利是否已經成為社會的生產方式和生產目的。歐美國家僅僅具有社會福利的分配形式,而公有制國家則具有社會福利的生產方式。
社會主義的福利經濟與商品經濟的矛盾運動主要表現在兩種形式上的經濟利益關系上。第一種形式,是直接的福利工資關系,即直接以福利工資的形式存在和表現的福利關系。這樣的福利工資關系是全民所有制的直接表現,是在直接生產過程中的福利關系,它只有在全民所有制的條件下從能夠存在,它是社會福利的生產形式。當然,但這種福利工資在形式上也采取了貨幣的表現方式。第二種形式,是間接的福利關系和福利形式,也就是企業利潤轉化為社會福利收入的形式。這兩種關系的產生,是基于全民所有制的內部矛盾而產生的,即全民所有制內部的全民福利所有權和法人價值所有權的矛盾。社會主義的福利生產和再生產形式,就是不斷的把商品價值轉化為社會福利,也就是把法人的價值所有權轉化為全民的福利所有權。這個過程是一個長期的和艱巨歷史任務,這個過程的實質就是新生資產階級既不斷產生又不斷受到限制,直至最后消亡的過程。
法人制度在的存在是與資產階級的生產和再生產聯系起來在一起的。但是法人制度的存在,又不是獨立的,也不是孤立的,而是與整個商品制度聯系在一起的。改造商品制度的基礎就是無產階級的聯合,改造的核心是無產階級的國家政權,也就是共產黨對于國家的全面領導,改造的基本方法和主要手段就是社會福利對于商品價值的全面改造和全面轉化。總之,社會主義革命的一般形式就是對于商品制度的限制和改造,其核心就是建立和完善福利制度。沒有福利制度的完善,就不可能取代商品制度,而在福利制度基本完善以前,資本制度的復辟實際上是難以避免的事情。當然,要建立完善的福利制度,必須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制度。
(三)
社會福利的生產方式在經濟上的表現就是生產資料的全民所有制,在政治上的表現就是無產階級專政。這是因為,社會福利的生產目的是通過生產資料的全民所有制來保障和保證的,而全民所有制則是通過無產階級的階級斗爭和無產階級專政來實施的。無產階級專政是社會主義的生產方式的最根本的保障,一旦失去了這個保障,社會福利的生產方式就必然倒退為剩余價值的生產方式。這是因為,社會福利是剩余價值的轉化形式,沒有無產階級專政作為保障,以法人利潤的形式存在的剩余價值就不可能全面地轉化為社會福利。
正確地認識勞動力的聯合公有制在全民所有制中的地位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這是因為,全民所有制雖然屬于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形式,但這個公有制還是共產主義的低級階段的形式,還是包含了舊的私有制殘余的公有制,也就是包含了法人所有權和法人利潤等法人制度的公有制。法人制度本身是以社會分工和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的資本生產制度。社會主義生產方式在消滅了資本所有權制度的同時,保留了法人制度,也就是保留了法人所有權和法人利潤,也就是保留了舊的私有制的遺跡和資本私有制的殘余形式。法人利潤和法人所有權等法人制度的存在,使得企業的法人利潤可以大量地轉化為剩余價值剝削,從而大量地產生新生資產階級。這就是說,法人利潤和法人所有權為基礎的法人制度的存在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它是核算和計量社會福利的制度和方法,是轉化為社會福利的條件;另一方面,它又可以轉化為高薪利潤,成為產生資產階級和剩余價值剝削的條件。代表新生資產階級利益的赫魯曉夫曾經拼命鼓吹“利潤掛帥”的經濟思想,實施“利潤掛帥”的經濟政策,其目的就是為新生資產階級的壯大和成長鳴鑼開道,使得新生資產階級獲得更大的“高薪利潤”,從而把法人利潤明目張膽地轉化為剩余價值的剝削關系。
機會主義特點就在于,他們不了解社會主義必須保留商品制度,從而混淆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這樣兩個不同的歷史階段。其結果,在革命高潮時,他們就采取脫離實際的取消商品制度的極端激進的方法和政策;而在革命進程中,他們則采取市場投降主義的策略和經濟政策。例如托洛茨基不僅是把生產資料的公有制看作為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基礎,他甚至于走向了極端,認為社會主義必須取消包括商品貨幣關系在內的一切私有制遺跡。所以,托洛茨基認為社會主義不可能在一個國家內建成。這樣,托洛茨基就混淆了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的本質區別。由于托洛茨基并不是單純的理論家,而是革命的領導者,所以他在實踐上的表現就是表面上的極“左”而實質上的極右,同時也是經常在左右兩方面進行搖擺的機會主義。托洛茨基之所以會發生的左右搖擺的機會主義,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們不能夠正確地認識和區分法人利潤與高薪利潤的不同和差別,不了解商品制度與法人制度的區別。
不加限制地發展法人制度,其實質就是私有化。這是因為,社會主義生產方式雖然消滅了私有制的主要形式,但是其殘余形式卻以法人利潤和法人所有權等法人制度和商品制度的形式保留在社會主義生產方式中間。法人利潤而在社會主義生產方式中是受到無產階級專政限制的。這就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也就是社會福利生產方式與分配方式的根本區分。商品制度的核心是法人制度。當著我們在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生產的時候,法人制度就偷偷地利用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生產的機會而大量地把法人利潤通過公開和隱蔽的形式,通過合法的和非法的形式,大規模的轉化為高薪利潤,從而形成了大量的新生資產階級。
(四)
建國以后的前三十年在經濟政策上存在的“極左”形式就是職工基本的福利工資被較長時間的凍結,這就與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形成了脫節。實際上,社會主義的經濟發展必須具體體現在福利工資與國民經濟之間的本質聯系上,基本的福利工資必須與國民經濟的發展速度相一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改革開放,就是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生產,這從根本上是有益于和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的。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提倡“利潤掛帥”有著本質差別。我國改革開放之所以取得了巨大成就,根本原因就是發展社會的商品生產,而改革出現的諸多問題主要是法人制度沒有得到應有的限制,其結果,法人利潤大量地轉化為高薪利潤,大量地蛻變為剩余價值的剝削關系。
批判“利潤掛帥”是正確的,但是必須明確新生資產階級是與“高薪利潤”聯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轉化為高薪的法人利潤。所謂限制資產階級法權,其核心就是要阻止和防止法人利潤轉化為高薪利潤這樣的剩余價值的剝削形式。正是由于在理論上沒有弄清楚商品制度與社會主義的關系,所以在文革年代里,曾經批判過“福利主義”,有人還提出什么“使資產階級既不能產生,又不能再生產”任務。這實際上就是“極左”思潮存在的表現。由于法人利潤和法人所有權等商品制度存在于整個社會主義階段,所以,決不可能做到“使資產階級既不能產生,又不能再生產”。因為,只有在取消法人所有權和法人利潤等商品制度的條件下,才有可能“使資產階級既不能產生,又不能再生產”。所以,它只能是共產主義高級階段的目標和任務,而不是社會主義革命的目標和任務。相反,如果把“使資產階級既不能產生,又不能再生產”作為社會主義革命的直接目標,就只能是“超級廢話”,因為它只能造成兩種結果,或者是實施極左的機會主義,采取簡單的取消商品制度的方式;或者是實行投降主義,采取片面的發展商品經濟的辦法。
鄧小平同志說過,社會主義就是消滅剝削。消滅剝削的具體措施和制度,就是把法人利潤全面地轉化為社會福利,也就是盡可能減少企業利潤轉化為剩余價值的途徑和渠道。社會主義的經濟關系的實質是社會福利與商品價值的矛盾和斗爭,新生資產階級要保持和擴大商品制度的不平等一面,使商品制度中間的法人制度不受限制地發展和擴大,從而擴大新生資產階級占有高薪利潤,實現剩余價值的剝削的目的。
附:七律.紅梅頌—紀念抗美援朝戰爭六十周年
許 博士
半島煙云甲子遲,全球冷熱待輪時。
東西斗艷稀花信,南北爭奇遍果實。
雪恥洪荒驚列位,風標植被泰諸枝。
而今彼岸玫瑰謝,萬卉紅梅與共殖。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