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在【全球】范圍顛覆了剩余價值的生產方式及其生產體系
——《七律紅梅頌》點評之六十二
許博士 段曉旭
《七律紅梅頌》用【東西斗艷】來表示抗美援朝的性質,用【南北爭奇】來表達抗美援朝的成果,用【雪恥洪荒】和【風標植被】寓意抗美援朝在人類社會的制度的變遷和安排的重大作用。如果說【雪恥洪荒】寓意了抗美援朝以社會福利的洗刷了剩余價值對于勞動剝削的恥辱,那么,【風標植被】就寓意了抗美援朝建立的社會福利以人力資本的形式加入了資本的生產結構,對【全球】剩余價值的生產體系進行了革命性改造,把壟斷資本的形態轉化為福利資本形態。而福利資本已經不再屬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范疇形式,而是屬于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的過渡形式。這就是說,抗美援朝在全世界范圍改變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把人類世界的歷史帶入了社會主義革命的新時代,而這個新時代的根本標志就是社會福利對于剩余價值的限制和改造。
(一)
抗美援朝改變了人類歷史的進程。但抗美援朝的這一巨大貢獻,長期以來為人們所忽視。其主要原因是受到傳統蘇聯經濟學的束縛。這是因為,傳統的蘇聯經濟學認為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基礎是生產資料的公有制,認為按勞分配產生的基礎就是生產資料公有制;而建立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前體是無產階級獲得國家政權,因此認為資本主義社會內部不能夠產生出社會主義的生產關系。蘇聯經濟學關于生產資料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基礎的認識是完全錯誤的。因為,生產資料公有制是社會主義革命的目標和結果,而不是社會主義革命的前提和基礎。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和恩格斯實際上是把無產者的聯合本身看作為社會主義的前提和基礎的,而把消滅私有制和建立公有制則作為社會主義革命的過程和目標來看待的。抗美援朝的巨大貢獻正是在于實現了全世界無產者的聯合,在于以無產階級的【全球】解放戰爭的形式宣告了無產階級以社會福利的方式登上了世界歷史的舞臺。這就是說,抗美援朝以戰爭勝利的形式通過聯合國向全世界宣告,勞動力聯合所有制與壟斷資本在國家的層面了實現了重新組合,把壟斷資本改造成壟斷為福利資本。
為什么福利壟斷資本不再是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而屬于社會主義的過渡生產方式的形式呢?這是因為抗美援朝在【全球】范圍顛覆了剩余價值的生產方式及其生產體系。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就是剩余價值的生產方式,也就是資本以及資本的高級形式即壟斷資本。當壟斷資本發展和轉變為福利資本的時候,資本主義的歷史使命就已經完結了,資本主義就開始向社會主義過渡了。在福利資本的形式上,社會福利已經以人力資本的形式與剩余價值的一起成為福利壟斷資本的生產形式了。這就是說,抗美援朝已經改變了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把壟斷資本改變為福利資本。這樣,抗美援朝也就是把傳統的剩余價值的生產方式改變為剩余價值和社會福利相統一的新生產方式的形式了。社會福利雖然是總體勞動力的壟斷分泌形式,但在福利壟斷資本的形式上,社會福利只能以人力資本的形式而存在。這就是說,在福利壟斷資本的形式上,社會福利還不能得到充分的體現和表達,而只能局限在剩余勞動的一部分,以人力資本的形式而存在,也就是以總體勞動力的簡單再生產的形式而存在。
當然,即使在建立了生產資料的公有制基礎的蘇聯經濟中,社會福利實際上也不可能得到直接的勞動時間量的表達,也只能在必要勞動的形式上以福利工資的形式進行核算和表達,而剩余勞動則仍然是采取剩余價值的形式,仍然是通過分割和扣除的辦法來促使剩余價值轉化為社會福利的形式。這就是說,即使在比較典型的社會主義生產方式中,也不可能消滅和取消剩余價值,而只能是限制、改造以及分割和轉化剩余價值。社會主義生產方式之所以便無法取消剩余價值,是因為社會主義本身是資本主義向共產主義的過渡時期。只要這個過渡沒有完結,剩余價值的形式就還存在。這就是說,社會主義到共產主義的轉化,是一個“大過渡”時期。“大過渡”的基本特點,就是無產階級對于剩余價值的全面分割和全面扣除;而在社會主義生產方式形成以前,還有一個“小過渡”時期。這個“小過渡”時期的基本特征,就是社會福利和剩余價值的并存,就是無產階級對于剩余價值的部分扣除和部分分割。當代世界的壟斷資本,在抗美援朝以后已經在【全球】為內為福利壟斷資本所取代。這樣的福利資本形式,與典型的社會主義生產方式即社會福利的生產方式存在著本質上的一致性,這就是無產階級對于剩余價值進行了限制和改造,就是剩余價值不斷地轉化為社會福利。正因為如此,我們就可以把抗美援朝作為當代社會主義世界形成的基點和歷史起點。
(二)
只有把抗美援朝理解為全世界人民的【全球】解放戰爭,才能理解為什么只有在【全球】范圍形成無產階級的聯合形式,才能形成遍及【全球】的社會福利和福利制度。福利壟斷資本的產生和形成,之所以表明資本主義的瓦解和社會主義的開端,是因為在福利壟斷資本的形式下,勞動力商品這個資本主義的核心已經瓦解了,已經轉化為人力資本了。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勞動力是商品。由于勞動力聯合所有制的產生和社會福利制度的廣泛形成及其福利經濟的廣泛存在,勞動力商品已經轉化為人力資本了。這就是說,勞動力已經作為社會的資本形式而存在了。
福利制度的形成,從根本上改變資本與勞動的關系。在福利制度建立以前,勞動與資本的關系是簡單的等價交換關系,通過交換,工人獲得工資,資本家獲得勞動力的使用權。因此,這種勞動力當作為商品進行交換的關系,實際上是資本雇傭勞動和賺取剩余價值的關系。福利制度形成以后,勞動力與資本的關系不再是簡單的交換關系了。勞動力是以社會福利的簡單形式即以人力資本的形式而存在的。社會福利作為總體勞動力的分泌形式,包括了必要勞動和剩余勞動,但在資本存在的條件下,社會福利只能作為剩余勞動的一部分而存在,即作為維持勞動力簡單再生產的形式而存在。這樣,勞動力商品的性質就從根本上得到了改變,壟斷資本與勞動之間的雇傭關系也得到了部分和局部的改變。勞動力不再是在資本家購買以后才轉變為資本形式,即成為可變資本的。相反,勞動力在交換以前就成為了資本的形式存在了,這個資本形式就是人力資本。這就是說,社會福利是以人力資本的形式內在地存在于資本結構中間了。其結果,資本主義的生產,不再是單純的剩余價值的生產過程,而成為剩余價值和人力資本的共同生產過程,成為總體勞動力對于剩余價值的局部扣除和還原的過程。抗美援朝之所以福利資本之所以屬于社會主義的過渡階段,是因為福利壟斷資本與國際壟斷資本相比較,剩余價值的生產過程已經發生了質的變化。價值增值過程被分割為一分為二了原來的價值增殖過程被份額更為單純的增殖過程和福利還原的兩個過程。
資本主義轉化為社會主義的過渡時代,也就是勞動力的非商品化時代。在典型的資本主義條件下,勞動力商品只有在資本家購買了勞動力以后,才能轉化為資本,即作為不變資本而存在進行資本的生產。這就是說,典型的資本主義的基本標志就是勞動力商品的存在,就是勞動力商品作為勞動的大軍隨時成為資本的購買對象而存在的。而在福利壟斷資本這個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時期,勞動力是作為總體勞動力,作為社會福利,作為人力資本的形式而存在的。這就是說,總體勞動力從一開始就是作為人力資本而存在的,這一點在瑞典的福利國家所謂的“從搖籃到墳墓”。人力資本是指存在于人體之中的具有經濟價值的知識、技能和體力(健康狀況)等質量因素之和,它是指教育、職業培訓、健康、移民等方面的投資方式所形成的以資本形式存在的勞動力或勞動能力。人力資本的投資包括從小到大直到老年,從投資、產出直到分配,從獲得、增長直到降低、消失的全過程。20世紀60年代,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后來有貝克爾)創立了比較完整的人力資本理論。人力資本理論認為,人力資本的作用大于物質資本的作用,認為人力資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質量,教育投資是人力投資的主要部分。
在福利壟斷資本的形式上,資本仍然存在,社會福利也是有一定局限性的,并且在形式上仍然表現為人力資本的形式。但這樣的福利資本形式已經具有了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了。就說明了社會福利的生產方式已經登上了人類社會的生產方式的歷史舞臺了,人類就開啟了資本主義轉化為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了。
(三)
【全球】資本主義之所以已經進入了向社會主義的過渡時期,主要是因為資本的內在結構已經發生了根本性變化,資本不僅是帶來剩余價值的價值形式了,而且發展成為能夠帶來社會福利的價值形式了,社會福利通過國家對于剩余價值的分割和扣除,與壟斷資本形成了福利資本。所以,現代資本主義經濟表現為福利經濟與商品經濟的共同運動。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發生根本性變化的基礎就是勞動力商品變成了聯合勞動力或總體勞動力。及其形成的社會福利。社會福利是以貨幣表現的主體勞動力的分泌形式和勞動的結晶形式,但是,在資本即剩余價值的生產方式存在的條件下,社會福利是不可能得到完全實現的,而只能得到部分的實現,也就是表現為剩余勞動的一部分,表現為人力資本。社會福利實際上是以人力資本的形式存在于資本主義體系中的。其結果,資本的結構發生了指的改變和變化,從前的資本結構表現為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雙重結構,而現在福利資本則改變為人力資本,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三重結構。
人力資本是社會福利在福利壟斷資本條件下的存在形式。而社會福利之所以采取人力資本的形式,實際上是聯合勞動力與壟斷資本進行激烈的較量的結果,也就是社會福利與剩余價值進行相互博弈和妥協的結果。這是因為,社會福利是聯合起來的總體勞動力的分泌形式,但是在生產資料的私有制條件下,資本是不可能讓總體勞動力獲得全部社會福利的,否則資本就無法獲得利潤了。所以,無產階級要獲得社會福利,資產階級要獲得剩余價值,博弈的結果,就是在資本的形式下,由無產階級對一部分剩余價值繼續分割和扣除,形成人人力資本。
資本的價值構成由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所構成,這實際上是由于機器生產的技術構成簡單的。而機器生產資本的技術構成和資本的價值構成之間存在密切關系。資本的技術構成決定資本的價值構成,并通過價值構成來表現出來。為了表現它們之間的關系,馬克思把這種由資本技術構成決定并能反映技術構成變化的資本價值構成,叫做資本的有機構成,它的公式是 C:V。資本的價值構成之所以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是因為機器生產的技術基礎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的。機器生產技術基礎的變化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全社會的機器連接為一個整體的形式。全社會成為一個統一的大的生產機器。機器生產在加工形式上的變化,不同的機器體系因為電氣化的普及而聯成為統一的整體形式,機器雖然是相對獨立的加工系統了,但卻是整個社會生產的一個子系統另一方面,就是機器與勞動的關系發生了根本性改變。勞動力通過計算機及信息技術成為機器生產體系的控制者。而表現新的機器生產體系的價值構成就是:人力資本、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
福利資本就是社會福利在國家形態上對于資本利潤進行的限制和扣除,當然,也可以理解為社會福利與剩余價值在國家資本形態上的結合和集合。當代資本主義國民經濟中,福利經濟與商品經濟在形式上出現了“和諧共生”的,也就是理解為資本的本質的其“價值轉型”的過程中,不僅形式發生了變化,而且性質也發生了變化。社會福利之所以能夠與剩余價值在福利國家資本內和平共處與和諧共生,主要是因為社會福利與剩余價值在形式上都表現為價值的形式,在內容上都是勞動的凝結形式。
(四)
總之,社會福利是用貨幣表現的總體勞動力的分泌形式。福利制度成為資本主義國家制度的一個造成部分,是無產階級改造剩余價值和資本主義國家的基本形式。以勞動力的公共聯合所有權為基礎的福利制度的產生和發展,表明資本主義經濟結構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因為,壟斷資本主義的經濟結構本來是由商品市場、資本市場、勞動力市場等各種交換市場構成的,而福利國家制度的產生和發展,則催生了一個嶄新的社會福利的交換市場,即福利收入與商品之間的交換所形成的市場。這個福利交換市場是勞動者以福利收入的形式對于自身活勞動和社會生產所進行的初步的支配和決定,是全世界無產者第一次以自己勞動的主體形式登上了人類世界的經濟舞臺,勞動者的福利經濟與資本家的資本經濟一起并行成為國民經濟的組成部分。而在已經建立了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國家,社會福利的生產和分配則沖破了生產資料私有制的藩籬和牢籠,把福利分配的范圍擴大到整個社會生產的形式上。就【全球】范圍而言,代表聯合勞動生產力的福利經濟的廣泛發展和日益擴大,要求福利的生產和分配涵蓋和擴大到整個生產領域,要求以生產資料的公有制形式的生產形式來充當社會保障的手段和條件,也就是要求繼續變革和改造舊的資本利潤和社會福利相并存的生產發生,社會福利的生產制度。
福利資本的生產形式絕不會局限在現有的人力資本的保障和再生產形式上,而是要求變革生產資料私有制形式,極大地擴大社會保障的范圍,把福利本身作為社會生產的基本形式和主要目的。所以,只有建立了生產資料公有制社會主義的國家政權,才能從根本上建立起保護和保障人民全面的福利分配的經濟制度,福利國家制度也才能發展為以福利分配為生產目的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才能獲得生產資料所有權形式的保障和社會生產形式的保護。抗美援朝開辟了被壓迫的民族和人民的解放道路,實現了全世界無產者和被壓迫民族的【全球】大聯合,從而在全世界范圍建立了代表無產階級的階級利益的【全球】統一的社會福利制度。【全球】福利制度和福利經濟對于國際壟斷資本的改造和變革以及結合和統一,就促使國際壟斷資本轉變為福利壟斷資本。隨著資本主義的資本形態的變化,資本主義的歷史階段就已經壽終正寢了,人類社會從此進入了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階段。
附:七律.紅梅頌—紀念抗美援朝戰爭六十周年
許博士
半島煙云甲子遲,全球冷熱待輪時。
東西斗艷稀花信,南北爭奇遍果實。
雪恥洪荒驚列位,風標植被泰諸枝。
而今彼岸玫瑰謝,萬卉紅梅與共殖。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