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社論:抗美援朝戰略勇氣值得尊敬
2010年10月25日12:40 環球時報
60年前,中國人民志愿軍向世界展示了勇敢的中國。我們永遠緬懷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犧牲的十多萬將士,我們也對中國政府當時能做出如此大無畏的戰略決策而懷有敬意。
毫無疑問,那是一場力量并不均衡的戰爭。新中國當時立足未穩,百廢待興,整個西方甚至不相信紅色中國敢向朝鮮出兵。今天的少數中外學者也用經濟損失、人員傷亡等數據,試圖證明新中國的第一次境外參戰是“相當不值的”。但當時的西方猜錯了,今天說“不值”的人,思想邏輯同樣是混亂的。
抗美援朝是新中國突然遭遇的一次大考,有無數理由可以讓這個國家被這場戰爭壓垮。它有可能在朝鮮戰場上直接被擊敗,然后潰敗情緒蔓延全國,導致政權一蹶不振。還有可能贏了戰爭,輸了經濟,中國社會因民不聊生而危機四起。所幸這些都沒有發生,中國上下在那場戰爭中空前團結。不僅實現了保家衛國,中國經濟那幾年還出現高速增長。
那場戰爭雖使新中國付出巨大代價,但對新中國敵人的打擊一點也不小。在當時的國際環境下,那場戰爭打出了中國的國威與軍威,鼓舞了中國社會,為以后中國的獨立自主以及戰勝各種困難積聚了民意,拓展了國際空間。
中國是個不懼強權的國家,它有一支敢打而且必勝的軍隊。這個形象從朝鮮戰爭以后就定格在新中國的身上。在當時“弱中國,強周邊”的大環境下,世界的這種認識形成了對中國的保護層。以后的幾十年里,中國為穩定邊界多次與大國摩擦甚至作戰,但美蘇都對與中國戰略攤牌有所忌憚。
抗美援朝戰爭告訴我們,一個國家有時不得不付出代價,但付出的代價必須有助于它的戰略成長。朝鮮戰爭是二戰后中國走向世界舞臺的開始,這場戰爭的成果將中國主權由虛變實,為它以后既獨立于蘇聯集團,又獨立于西方集團鋪就了道路。
朝鮮戰爭尤其告訴今天的國人,中國這樣的大國必須有戰略勇氣,有小國通常不具備的膽識。戰爭遠矣,但道理并沒有作廢,中國仍須敢于在關鍵時刻出手,以西方想不到的方式或者量幅捍衛自己的核心利益。我們越是希望對外相安無事,越要促成外界的這種預期。
這與和平崛起的國家戰略不矛盾。和平的國策不僅指不主動侵犯別人的利益,這只是和平的一半。中國還要不斷增加外部侵犯中國利益的成本。誰都不能用切香腸的方式對付中國,他們得知道,這樣切是會切到自己手的。
一些西方國家認為,當前的中國為發展經濟可以做任何讓步,中國應以實際行動糾正他們的誤判。只要確實是為自衛而采取行動,即使西方輿論大造“中國強硬論”,效果也不會持久。歷史證明,捍衛自己的利益即使做過點頭,比做得不足,給中國帶來的壞處通常會小一些。
今天中國面對的兇險,至少不會比1950年時更大。當時我們沒翻船,今天更不會。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