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肩上掛一個手雷,我也會,而且我還要掛兩個,一邊一個。
嘿嘿,真滑稽。
李奇微雖然有可能是個不錯的將軍,但也未必值得中國軍人“格外牢記”吧!太夸張了!
志愿軍的“禮拜攻勢”,那不是李奇微造成的,而是建國初期一窮二白的工農業生產狀況造成的,而且還是蘇聯的骨頭酥軟、假仁假義和一毛不拔造成的。
李奇微能夠看到這一點,說明他很細心。他之所以細心,是因為他的前任屢戰屢敗。僅此而已。
在戰爭未打之時,三八線附近就注定會成為最后的結果。這是雙方的實力對比決定的,而不是“手雷將軍”決定的。
志愿軍一定能夠打到三八線,這是毛主席英明領導、志愿軍艱苦奮戰的必然結果。一方面,是世界領先、引領世界的毛澤東思想,還加上毛主席本人的現實領導。另一方面,是可敬可愛的志愿軍戰士,他們不畏艱險、不怕犧牲,對待敵人像秋風掃落葉一樣無情,對待人民和同志像春天般的溫暖。
必須強調,如果換了別的將軍元帥,我們照樣能打到三八線上。因為,毛澤東思想沒換,毛主席沒換,志愿軍戰士沒換。我們的勝利,是由這兩點決定的,而不是由什么軍事天才決定的。
在三八線以北,有良好的群眾基礎,而三八線以南則沒有。不要說窮苦百姓天然向著共產黨,如果真的這樣簡單,那么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就不會歷時22年之久了,那么趙東民同志就不會至今還在遭受摧殘了。
顯然,這是三八線兩邊最大的區別。盡管南邊的人民也不見得要偏向美軍,但假如得不到人民的支援,我們志愿軍的實力肯定就會打折扣。此消則彼漲,這里有個雙倍的效應。
物資匱乏、缺少人民支援,這決定了志愿軍越過三八線之后,就成了強弩之末。
總之,毛澤東思想、毛主席和中國人民志愿軍,組成了戰無不勝的強大力量;另一方面,物質條件、工業水平和三八線以南缺少群眾支援的情況又限制了我們的力量。在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的共同作用下,我們只能打到三八線。這是規律決定的,不是天才決定的。這是物質決定意識,而不是意識決定物質。
李奇微不過是替美國資產階級收了個場。連他自己都承認失敗、無能,連他自己都沒想過六十年后會被一個寫漢字的人稱為“應格外牢記”,我們還有什么必要對他大唱贊歌呢?這種贊歌是不是還有別的什么目的呢?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