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生理需要是人類生存所必需的一種基本需要,包括對水、空氣、陽光、食物、性的需要等。在很多情況下,生理需要不太引起人們的重視。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物質文明高度發展,食物生產數量達到前所未有的豐富程度。似乎不必為溫飽問題進行擔憂。而水、陽光、空氣都是大自然的恩賜,也不需過多的操心。然而,從社會發展角度來看,這些最不需要操心的事情恰恰成為限制今后人類社會發展的最主要因素。
首先從空氣角度論述:從前有一首民歌唱道,藍藍的天空上飄著那白云,白云的下面蓋著雪白的羊群,羊群就好象是斑斑的白銀,撒在草原上多么愛煞人?!瓋灻绖勇牭男勺屛覀冋媸侨缱砣绨V。然而今天我們到那里才能找到這如畫的美景?滿天飛揚的黃沙滾滾而來,工廠煙囪冒出的黑煙彌漫了半個天空,華夏大地還有幾塊能稱作凈土的空間里充滿的是清新的空氣。全國人民在這種污染的環境下拚命地勞動,積累了二萬多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卻大部分買了美國的國債。中國人民的勞動成果讓那些躺在美利堅藍天白云之下,呼吸著清新宜人空氣的高鼻子、藍眼睛的人盡情享盡不算,還反過來罵我們不節能減排,引起全球氣候變暖,導致厄爾尼諾現象和拉尼娜現象。試問美國人,你們GDP高達12萬億美元,真是你們自已創造的嗎?有多少第三世界國家在給你們作墊背,才使你們矗立起直插云天的金元大廈?! ?/p>
其次從飲水和食物需要的角度論述:有位阿拉伯詩人說,如果你坐在陰涼的樹蔭下,端著茶杯悠閑地品茶,是無論如何也體會不到水的重要性的,只有那些在沙漠中飽受酷熱的折磨,急需喝水而又滴水全無的人才會珍惜水的來之不易。明朝正統年間,明英宗朱祁鎮在大太監王振攛掇下,率領五十萬明軍討伐蒙古瓦剌部,不但沒有克敵制勝,反而被只有區區三萬人的也先帖木兒一路追殺,最后被圍困在河北懷來土木堡。五十萬人在饑無糧、渴無水的情況下,同敵人相持兩天之久。不過也先帖木兒發覺明軍雖弱,但不出堡壘他們也沒有辦法,于是佯裝撤退,并聲稱要和談,給被圍明軍故意闕了一個口子。饑渴到了極點的明軍將士沒有識破敵人的陰謀詭計,一窩蜂地涌出來準備往十五里外的一條小河邊去就近取水,結果被返身殺回的蒙古鐵騎砍瓜切菜般地殺了兩天一夜。五十萬人幾乎全部被殺,明英宗被俘。大明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頭,幸有于謙挽狂瀾于既倒。這是歷史上因生理需要不能滿足致大軍敗亡,險致荒國覆宗的著名戰例?! ?/p>
從現在的情況看,大至國與國之間,小至人與人之間,無不為自然資源爭奪展開殊死博斗,如巴以沖突,印巴沖突等看起來是因為領土爭端,實際上還是為水資源、糧食資源在爭奪。就拿目前比較敏感的轉基因食品問題來說,實質上還是對未來糧食資源的爭奪而引申出來的一個問題。泱泱中華大國十四億人口僅要解決吃飯問題就是很令人煩惱的問題,黃種人繁殖力之強有目共睹,如果不是這幾十年來我國一直實行計劃生育政策,我國人口可能己經突破了十八億。如此巨大的人口負擔,恐怕不是僅僅令我國某些人感到煩惱的事情,就連對我國虎視眈眈的美帝國主義也會感到恐懼,他們或許在想:我們現在拚命掠奪中國有限的一點自然資源,等到掠奪完了之后,因造成江河污染,土地貧瘠,可飲用水資源所剩無幾;中國人自己不能解決自身溫飽問題時,說不一窩蜂地都涌到我美國來。與其等到那時對他們大開殺戒,被別人罵作不講人權,還不如趁現在讓方舟子給他們推銷轉基因食品,讓他們在不知不覺之中喪失了繁殖能力,最后自動亡國滅種。以后不費吹灰之力接收五千年文明古國留下的一切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該是多么一箭雙雕的好事?。〖词怪袊诉€剩下少許精英躲過這一劫,量他們到時也是小河溝里的泥鰍翻不起大浪?! ?/p>
第三從性的需要的角度論述一下:性的需要本身是動物乃至人生理成熟到一定程度必然的一種需要,是延續種族、繁衍后代的原動力。是最無可厚非的一件事情。但現在卻成了困擾很多中國人的一件事情。按照人類生殖規律,男女嬰兒出生時的性別比是106:100,男性比例略高,但由于男性成長過程中死亡率高于女性,到婚齡時男女性別比基本上又是100:100。使正常婚配不會出現什么社會問題。但我國由于幾千來重男輕女的封建思想的影響,使實行計劃生育政策以來累積的性別比失調現象變得空前嚴重。到2020年,進入婚齡期的男性數量超過女性數量4000多萬。如果把現在各種婚外戀(包二奶,養情人,老娶少)透支的青年女性資源再加上,男性超額數字實際情況比估計的還要多?,F在社會上廣泛流行的拜金主義使廣大女青年錯過最佳婚齡淪為剩女使上述情況更是雪上加霜。各種原因導致的性饑渴人群在尋求生理滿足的同時必定帶來一系列的問題:未婚同居,性亂交,賣淫嫖娼,性病艾滋病傳播流行。這些都是現在或未來我們必須面對的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我個人實在想不出什么好辦法,現在把它寫出來擺在大家面前,盼望所有的仁人志士們來共同思考?! ?/p>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