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汪暉抄襲為什么掀不起大浪?
e_ddmm2008
王彬彬舊事重提,幾個月后又一次向汪暉發難。因覺得火候不夠,份量不夠,還通過《中國青年報》破天荒地發表60多名國內學者上書清華大學,要求就汪暉事件進行調查,一副氣勢洶洶的樣子,必欲置汪暉于“死地”而后快。但是事與愿違,大浪并沒有掀起來,不僅汪暉和清華大學保持沉默,置之不理;而且民間響應的也不多。更讓發難者始料不及的是,他們這樣做還引火燒身,更多的人反而把矛頭對向王彬彬、朱學勤身上了(據說朱學勤是王彬彬的幕后操縱者)。這讓倒汪發起者騎虎難下,也讓積極充當炮手的中青報很是狼狽。這究竟是為什么呢?
我看,至少有下述原因:
第一,攻汪的證據不充分,缺乏說服力。他提供的那些證據,過去已經提供過了,沒有新“炮彈”。那一次,以錢理群、李陀、孫郁為代表的多位知名學者,已經通過媒體公開表示,認為汪暉文章的問題屬于學術規范問題,不屬于抄襲。三聯書店幾位編輯、作者等,通過仔細考證認為“抄襲說”不成立。上一次發難不了了之,就說明多數公眾基本認可這些說法,沒有繼續追究的動力。要知道,廣大公眾是有自己的判斷能力的。如果提供的證據真有說服力,靠學者壓是壓不下去的,周老虎的事例就是證明。不但壓不下去,肯定會有“有心人”千方百計雞蛋里挑骨頭,去找新證據。幾個月悄無聲息,說明的確找不出來什么東西了。相反,人們發現,王彬彬提供的所謂證據,以及他自己創造的所謂“攪拌式抄襲”、“掩耳盜鈴式抄襲”等“罪名”,帶有很大的隨意性,有點“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他還無視事實,故意漏掉對自己說法不利的內容,譬如王彬彬沒有標出汪暉原文中的頁碼注釋。這就讓人們對王彬彬有“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感覺,讓他的作為失去信譽。
第二,廣大公眾也是會發展地、歷史地看問題的。他們知道,我國的學術規范是逐步發展完善的,即便是現在也還算不上已經很規范了。汪暉寫論文的年代,還是相當不規范的。在這種情況下,汪暉能做到那樣,已經是相當努力了。從他標注的大量引文出處看,他已經是相當誠實,即便有瑕疵,也看不出他有故意抄襲的企圖。因此人們給予他寬容和諒解,而不是揪住一點瑕疵不放。比較起來,汪暉的論文完成于1988年,而朱學勤的論文完成于1994年,時間相差6年,但朱學勤的論文涉嫌抄襲、剽竊的情況比汪暉嚴重得多。單從時間先后,人們也寧可放過汪暉也不肯放過朱學勤。本來,朱學勤在倒汪中似乎沒有出頭露面,但知情者已經披露他才是幕后操縱者,因此調轉馬頭對向他也就順理成章。你搞別人,你自己起碼應該干凈點吧!
第三,廣大公眾看出來,這次對汪暉發難,目的不在于為了凈化學術風氣,而是有明顯的派別爭斗的氣氛。人們不是傻瓜,網民們都會“人肉搜索”,60個學者聯名發難讓他們漏了餡,一查,原來都是和汪暉不一派的自由派精英啊。他們這樣做原來是黨同伐異啊。各位看官,你說說這樣不良的企圖,人們能夠支持、響應他們嗎?自由派精英是最反對文革的,現在為了打鬼,竟然也借助文革這種攻其一點不及其余的手法了,丑惡嘴臉一暴露,誰還理他們個鳥!中青報也不爭氣,錯誤估計形勢,還早早暴露了自己的傾向性,報紙公信力的損失實在是不小。中青報此舉不但暴露了自己的傾向性,更暴露了審查者水平的不堪。普通老百姓都能看出的問題,難道《中國青年報》的決策者就看不出來嗎?真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唐駿學歷造假問題,方舟子一篇博客就引發巨浪,為唐駿說話的不多,因為他真造假了,故意造假了。所謂汪暉學術造假,為汪暉說話的多,為什么會這樣呢?上述幾條似乎就是原因。
2010-7-13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