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準精英憶苦,不許人民“懷舊”
評 ”宋惠昌“談怎樣看待當前社會“懷舊”情緒”一文
老漢
中央黨校宋惠昌教授寫的“談怎樣看待當前社會“懷舊”情緒”一文,令人又一次感到中央黨校的教授之霸氣。他指的“懷舊”是指人們懷念毛澤東時代的"舊",懷新中國的“舊”。新中國成立,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人民當家做主,翻身得解放。那是人民歡欣鼓舞的時代;是帝國主義、反動派垂頭喪氣的時代;是與天斗、與地斗、與人斗把革命和生產搞得熱火朝天的時代;是黨群關系、干群關系、軍民關系最好的年代;是學雷鋒做好事,助人為樂、互助友愛、愛國家愛集體道德風尚最好的年代;這樣的年代難道不值得懷念嗎?懷念新中國、懷念毛澤東,對中國人民來說應該是天經地義,理所當然的事,不懷念才是咄咄怪事。懷念新中國就成了否定改革的代名詞,難道在宋教授的心里改革開放和新中國是兩個水火不相容的社會,有他就沒有我!在精英眼里,咒罵新中國、咒罵毛澤東才符合改革開放的需要。中央黨校、《炎黃春秋》的一些精英們、李銳、袁騰飛一伙小丑們惡毒地咒罵新中國、咒罵毛澤東,沒有一個精英出來批駁,這也是否定改革開放的言論。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科學發(fā)展觀都是繼承和發(fā)展了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而且是一脈相成的,那么毛澤東思想應該同樣是改革開放的指導思想,反對他也就是反對改革開放。難道對毛澤東時代只能憶苦、不能思甜?這就太不公平了,
宋教授認為,“懷舊”情緒,“就其主流而言,則是對正在進行著的社會主義改革事業(yè)持懷疑態(tài)度,甚至有某種抵觸情緒,在客觀上是對新時期社會進步歷史潮流的一種否定。其實質是對當前正在進行的社會變革實踐的一種否定性評價。面對社會變革,一部分人反映出對因制度、體制變革而失去了的特權及其既得利益以及過去的生活習慣、生活方式的留戀,并且表現為舊價值觀對新價值觀的強烈抵制。” 我們要問一句宋惠昌教授,難道只有你們的復舊的權利,就沒有人民懷舊的權利,你們復舊在先,人民懷舊在后。對于改革開放的評價,因利益不同,評價也不同,這是客觀存在,誰也壓服不了誰,只能讓大家各訴其理。 一部分人對于改革開放非常滿意,對他們來說是一次大解放,大收獲。在改革開放中他們得到了過去得不到的東西, 把全民的公有企業(yè)、公共財產變成私人財產,把全民的土地由私來人開發(fā),個人可以囤積大量的土地,大批房產,而眾多的百姓買不起房子。把國家銀行變成合資企業(yè)、開設股市、開設賭場、還能開妓院,一人能包幾個二奶,能賣官、買官,能隨意讓主人下崗等等。從此才出現了0.4%(約150萬)的家庭占有了70%的財富,99.6的家庭只占30%的財富。難道這些是宋教授所說的“新時期社會進步歷史潮流”?如果說這是“新時期社會進步歷史潮流”,那么請問,國民黨該不該推翻?因為這些東西在國民黨時期已經有了,在世界上幾百年前就有了,像賭場、妓院幾千年前就有了。因此這不是“新時期社會進步歷史潮流”,這只能說復舊。因為有了這個復舊,才有人民的“懷舊”。改革開放是人民的利益受到了損害,人民懷念的是失去了保障他們權利和利益的社會主義制度。改革開放后他們失去了在社會主義時期已經得到的東西:如勞動權、就學權、就醫(yī)權、住房權、養(yǎng)老權、主人公的地位權。這就是宋教授說的,“因制度、體制變革而失去了的特權及其既得利益以及過去的生活習慣、生活方式的留戀。”每當工人們下崗失業(yè)時,生活無著落時,不免要“懷舊”,懷念能保障他們生活的工廠和崗位;當他們兒女上學,交不起學費的時候,不免要“懷舊”,懷念自己上學時候,父母用不著為交學費而發(fā)愁;每當家人生病,無錢看病,在家等死的時候,不免要“懷舊”,懷念再能回到那個看病不花錢時候有多好!每當看到房價往天漲,買房無望的時候,不免要“懷舊”,懷念那個時代,雖然住房條件差一點,可用不著自己掏錢去買;眼看自己步入老年的時候,不免要“懷舊”, 懷念那個時代的老人可以無憂無慮地幸福安度晚年。現在工人已經成了商品,工人只有進入勞動力市場,只有資本家購買你的時候,你才有價值,領導階級成了可以買賣的商品,看到自己的像一件商品一樣的地位,不免要“懷舊”,懷念那個時代,工人階級領導一切,在各種場合都能見到工人階級的聲影。 這一切難道不值得令勞動人民懷念!
宋教授說,“這樣的變化往往會使一些既得利益者暫時有損失。比如說,在曾經存在的人治和計劃經濟體制下,總是要有少數人享有某種特權的。” 宋教授請明說,少數人享受某種特權,少數人是那些人?不會是老百姓吧?工農大眾是多數,那么剩下少數的又是誰? 應該是政府機關和事業(yè)單,改革開放以來,這些單位的“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和某種特權并沒有因改革而受損失,除了上學要交學費以外,他們的利益都得到了保留,特別是政府機關,他們主導著改革,他們的俸祿和福利更豐厚了, 他們的“三公”消費已高占財政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離休的老干部一般每年的開支遠遠超過在職干部,他們的子女在億萬富翁3220人中占了2932人,擁有資產二萬億(2006年),中國億萬富豪資產九成依靠權力,高干子女掌控五大經濟部門(2006年),難道“懷舊”的是他們?當然他們中也有懷舊的,是出于他們對那個時代的留戀,他們不會是因失去既得利益而“懷舊”, 所以這里指的“既得利益者”和“享有某種特權的”只有工農大眾了。他們享受的只是社會主義社會應該享受的社會保障,他們被扣上一頂“既得利益者”和“享受某種特權的”帽子,天下還有正義嗎?這樣的話連美國奧巴馬也不敢說,我們社會主義國家的黨校教授居然說出了這種無恥的話。 可以說既無恥又缺德。
宋教授說,“歷史上任何一個大的社會改革,都要從根本上改變該社會已有的利益格局,也就是說,這本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然結果,如果站得高一點、看得遠一點的話,這不僅利國利民,而且對個人終究也是一種好事。但是,總有一些思想狹隘的既得利益者,斤斤計較于一時的得失,甚至如喪考妣,而懷念起“昔日輝煌”,于是對改革開放事業(yè)產生抵觸情緒,這就不難理解了。”“歷史上任何一個大的社會改革,都要從根本上改變該社會已有的利益格局,” 這句話說得對,共產黨推翻壓在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這就是大的社會改革,這次大改革從根本上改變該社會已有的利益格局,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產階級的利益被剝奪了,人民翻身當了主人,自己有了工廠、自己有了土地,利益的格局有利于人民不利于剝削、壓迫階級。改革開放的30年利益格局的變化是把全民的企業(yè)交還給了個人,主人被掃地出門,原來享有的生活保障被剝奪了,農村的“三農問題”出現了,少數人大大地富裕了,多數人貧困了,這種利益格局的變化究竟是進步還是退步?宋教授讓大家“站得高一點、看得遠一點的話,這不僅利國利民,而且對個人終究也是一種好事。”不知道要站得多高,看得多遠,才能看到這種改革有利于勞動人民的轉變。宋教授是思想寬廣的既得利益者,如果中央黨校把他掃地出門,也找不到一份工作,他也不會斤斤計較于一時得失,甚至如喪考妣,對他個人終究也是一種好事,至少他可以站在大街上喝西北風。這是“一時得失”,說得多輕巧,改革開放已過30年,當時20多歲下崗工人已步入老年,如果改革中出現的問題還要繼續(xù)深化改革來解決,再過30年他現在20多歲的兒子也50多歲了,如果還要繼續(xù)深化改革,那么孫子也50多歲了,誰能等得起!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土地改革、抗美援朝、三反五反、建立人民公社、反右斗爭、印度自衛(wèi)反擊戰(zhàn)、四清運動、抗美援越、文化大革命、建立工業(yè)化體系、兩彈一星等等,到毛主席去世一共用了39年,干了多少大事,改革咋這么難,深化改革究竟有沒有一個時間表,如果沒有,這樣的改革SABI也能搞,反正100年之后,當時改革家你們一個也找不到。現在30多年過去了,連起碼的飯碗問題至今還解決不了。
宋教授對“懷舊”的人無限上綱,說什么,“在客觀上是對新時期社會進步歷史潮流的一種否定。其實質是對當前正在進行的社會變革實踐的一種否定性評價。”“這就是“懷舊”情緒的實質內容。抱有這種情緒的人在指責新文明形態(tài)的時候,也可能找出一些“根據”來,但是,就其為舊制度、舊體制及其價值觀辯護這一點來看,他們的“懷舊”情緒本質上是一種倒退思潮。”“但是,由于某些人基于既得利益而形成的落后價值觀,使他們對社會主義文明的這些新趨勢,總是看不慣,想不通,進而將其視為社會發(fā)展過程的“弊端”而加以責難。”這里面有幾個問題請教宋教授,什么是“新時期社會進步歷史潮流”,歷史潮流應該是朝社會主義方向前進的才是進步的歷史潮流,現在我國的經濟改革在那一點上不是在向著資本主義的方向奔跑,這難道就是進步的歷史潮流?難道毛澤東時代建立了和資本主義、國民黨時期不一樣的制度、體制就是舊制度、舊體制?和資本主義、國民黨時代一樣的制度、體制就是新制度、新體制?這些價值觀才是當今“既得利益而形成的落后價值觀”。把這些帽子扣在宋教授自己的頭上最合適。
宋教授說,改革“由人治向法治、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這是我國當代社會文明發(fā)展的根本動力。”如果說過去“人治”,那也是依法的“人治”,憲法規(guī)定我國是以工人階級為領導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制度,過去是依靠廣大人民對一小撮敵人實行專政,是保護人民利益最好的“法治”,靠人民共同來治理社會,社會非常安定。今天“法治”,卻違背了憲法,因為工人階級這個領導階級下崗了,有的成了老板采購的“商品”了,工農聯盟為基礎,這個基礎沒有了,人民民主專政當然也沒有了,離開了人民民主專政,人民的利益就不能保障,社會就成了少數人統(tǒng)治多少人的社會了。那時候社會上只有幾個警察叔叔,沒有像現在這樣各單位有保安、街道有聯防、城市有城管、特發(fā)事件時有武警、特警;節(jié)假日、領導出行,街道經常戒嚴,到處開包檢查;街道、商場、公交車等等各個角落普遍按了攝像頭;挨家挨戶的門窗不得不裝上鐵欄桿;這才是地地道道的“人治”,靠少數人的在治?說到“法治”,網上揭露的我國違憲的大事太多了!一些大的改革也是在違憲中進行的。“人治”的現象少嘛?說誰上臺就誰上臺,誰下臺就誰下臺,我說“不爭論”就不爭論,我說“XX壓倒一切”就壓倒一切,我說'X快X嚴"就X快X嚴,我說幾萬億人民幣借給誰就借給誰,我說封網就封網,用不著依據什么法律?當然這是當權者的意志,這種意志要變成法律也不難,開個會通過一下就行了,所謂“法治”無非是統(tǒng)治者的意志轉化為法律條文,然后把它來統(tǒng)治人民。 不管“人治”還是“法治”,能保護人民利益的就是“好治”。宋教授說,“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就是好?根據什么事實說明市場經濟就比計劃經濟好?鸚鵡學舌,跟著別人的屁股說話。還把這些說成是“我國當代社會文明發(fā)展的根本動力”。私有化、市場經濟是追究個人的利益,而且還要個人利益最大化。他們?yōu)榱速Y本獲得最大的效益,不會為了將來人民的利益而去投資,他們?yōu)榱双@利要盡量降低成本,不惜延長工人的勞動時間,加強勞動強度,不惜以工人的生命為代價,工人在沒有安全設備保護的條件下勞動,因此礦難和各種事故不斷,打破了世界紀錄,破壞了生態(tài)環(huán)境、浪費了資源。所謂效率領先,就是說為了效益可以犧牲公平。宋教授所說的“我國當代社會文明發(fā)展的根本動力” 就是調動個人最大私利的積極性,為了獲得個人私利,而不惜犧牲人民、國家和集體的利益。 其動力就是這樣產生的,不管黑貓白貓只要撈到錢就是好貓,社會的積極性空前提高,坑蒙拐騙偷、吃喝嫖賭抽、打砸搶燒殺,只要能賺錢,什么事都能干,賣肉體、賣靈魂、賣官帽、賣地皮、賣國企、只要能賣的的什么都賣,國家利益也能出賣。廣大勞動人民為了活命,在沒有安全、沒有尊嚴的條件下,去勞動,甚至去黑磚窯當奴隸工。這種“當代社會文明發(fā)展的根本動力”在計劃經濟時期是絕對不可能的,現在投機倒把成了合法,股市、彩票是最大的投機倒把市場。2009“胡潤百富榜”一文中說,“上市公司儼然成為“富豪孵化器”,演繹了更多的財富神話 ,新疆7位上榜企業(yè)家中,有5位是上市公司領軍者。尤其今年上榜富豪身家暴漲,張新的財富數字由去年的8億元超過22億元,而孫廣信的財富由去年的68億增至145億元,增長77億元,一年時間財富翻了一翻還多。這種動力除了能給少數人汲取巨大財富之外,廣大勞動人民只能以付出更多的血汗甚至寶貴的生命為代價。
最近看了“茅于軾:《中國人的怨氣從哪兒來?》”一文,他說中國改革開成就這么大,但是“社會的怨氣特別大,社會的矛盾也特別多。百姓在互相交談中,在網上的評論中,很少有人感到滿意,倒是牢騷特別多,似乎中國社會很快就要崩潰。”原因何在“收入分配的不公固然可能引發(fā)怨氣,但是也未必。”“政府官員化公為私,錢權交易,引起大眾的怨恨。可是從國際比較來看,中國遠不是最腐化的國家。”最后他得出的結論是“中國的特點是政府不講理,政府不主持正義。所以不講理變成了民怨。”“政府為了自己的利益不得不說假話,就要反對說真話的人。”他說的政府不講理、不說真話是造成民怨的主要根源,他的話有點道理,但這不是民怨的根源,根源是私有制,出現了兩個對立的階級,過去政府站在勞動人民一邊,維護勞動人民的利益,他的道理人民愛聽,現在要發(fā)展私有經濟,必須為資本家保駕護航,這就要站在資本家一邊說話,損害了勞動人民的利益,人民就認為政府不講道理,可政府也沒有辦法,要發(fā)展私有經濟,建立市場經濟,他必須這么做,還要經常忽悠人民。可是像黨校宋教授這樣的精英也不講道理,他不讓人民思甜,只準精英們憶苦。解放后,工廠、農村、機關、學校、部隊都經常開展憶苦思甜活動,憶舊社會的苦,思新社會的甜。改革開放后精英們也繼承了這個傳統(tǒng),也要憶苦思甜,憶前30年的苦,思改革開放后的甜。為什么精英和群眾有那么大的反差,問題在于宋教授所說的他們擔心失去“既得利益”,實際上他們并不害怕“懷舊”,他們喜歡“舊”,喜歡已經被打倒過的“舊”,他們不敢明說,真正怕的是社會主義制度, 有了社會主義制度,他們便會失去已經得到的“利益”,而人民“懷舊”,也就是懷念他們曾經得到過的利益。茅于軾有句話說得好,“共產黨能夠打敗國民黨,主要因為大家相信共產黨是講理的。國民黨幾百萬大軍潰敗了,原因是道理講不過共產黨。得人心者得天下,這是千真萬確的。可是現在的共產黨不大講理了,社會就陷入了危險。”但茅于軾不懂,國民黨講理為什么講不過共產黨,不是國民黨口才不如共產黨,原因是共產黨講的是為維護人民利益的理,國民黨也講理,他們講的是維護壓在人民頭上”三座大山“的理,在人民面前他講得過共產黨嗎?肯定講不過。精英們的理為什么在群眾中沒有市場,因為他們維護的是“少數既得利益者”的利益,而不維護人民的利益,所以他們的理群眾不愛聽,只有少數”既得利益“者愛聽。
附原文
中央黨校教授談怎樣看待當前社會“懷舊”情緒
2010-07-19 09:59:00 來源: 北京日報(北京) 跟貼 0 條 手機看新聞
近年來,社會上出現了這樣一種若隱若現的“懷舊”情緒--有些人常發(fā)“今不如昔”感嘆,言語中流露著對幾十年前社會風氣、“吃大鍋飯”的計劃經濟的懷念,認為當今世風日下。那么,究竟該怎樣看待這種“懷舊”情緒呢?這個問題值得重視和探討。
本刊約請中央黨校宋惠昌教授作答。
--編者
一般說來,懷舊情緒,是人類的一種正常的心理活動和情感流露,是對逝去的歲月一種恨愛交加的情感;帶有對現在的生活的一種不滿足而失落的情緒;可謂一種“現在還沒有找到家又迷失了來時路漂泊無根”的感覺……但是,這里所談的“懷舊”情緒,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對過去的回憶和懷念,而是特指當前社會中出現的對社會現實的隨意指責甚至不滿而萌發(fā)的一種情緒,這是一種阻礙社會進步的消極的負面現象,對此需要正確看待和引導。
如何認識當前“懷舊”情緒?
當前我國社會中這種“懷舊”情緒的主要表現,是沉湎于對過去事物的回憶、留戀,如有的人常常感嘆:“現在真不如以前活得那么舒心,那時沒有失業(yè)和就業(yè)的壓力,大家生活水平差不多。”相應地則是對改革事業(yè)的責難、反感,而對進步的歷史變革持形而上學的態(tài)度,這是“懷舊”者在思想方法上的特征。這種“懷舊”情緒,其表現形式比較復雜,對其性質不能一概而論,但是就其主流而言,則是對正在進行著的社會主義改革事業(yè)持懷疑態(tài)度,甚至有某種抵觸情緒,在客觀上是對新時期社會進步歷史潮流的一種否定。其實質是對當前正在進行的社會變革實踐的一種否定性評價。面對社會變革,一部分人反映出對因制度、體制變革而失去了的特權及其既得利益以及過去的生活習慣、生活方式的留戀,并且表現為舊價值觀對新價值觀的強烈抵制。這就是“懷舊”情緒的實質內容。抱有這種情緒的人在指責新文明形態(tài)的時候,也可能找出一些“根據”來,但是,就其為舊制度、舊體制及其價值觀辯護這一點來看,他們的“懷舊”情緒本質上是一種倒退思潮。
我們的改革開放事業(yè)是作為一個社會總體的革新行為,就目前的發(fā)展內容來說,主要包括社會主義的政治體制改革和經濟體制改革,而它的社會成果則是由人治轉變?yōu)榉ㄖ危捎媱澖洕w制轉變?yōu)槭袌鼋洕w制,實行對內對外的全面革新。事實證明,這是當今我國社會發(fā)展和進步的根本動力之所在,而且更深刻的意義還在于,社會主義的民主政治、社會主義法治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已經越來越明顯地成為社會主義新文明的強大支柱。所以,不斷深化的改革開放,必然更加強有力地推動著社會主義社會向著更高的文明水平前進。從根本上說,這是我國人民的希望之所在,所以,改革開放事業(yè)受到了絕大多數人的衷心擁護。但是,有一部分人由于利益機制、價值觀和思想方法的偏頗,也產生了“懷舊”情緒,成為改革開放過程中的消極精神力量。這是需要認真研究和科學對待的。
“懷舊”情緒是如何產生的?
先來探討一下這種“懷舊”情緒的“利益”機制。歷史上任何一個大的社會改革,都要從根本上改變該社會已有的利益格局,也就是說,這樣的變化往往會使一些既得利益者暫時有損失。比如說,在曾經存在的人治和計劃經濟體制下,總是要有少數人享有某種特權的,而由人治轉變?yōu)榉ㄖ巍⒂捎媱澖洕w制轉變?yōu)槭袌鼋洕w制后,隨著相應的特權的廢除,他們的既得利益也就失去了。這本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然結果,如果站得高一點、看得遠一點的話,這不僅利國利民,而且對個人終究也是一種好事。但是,總有一些思想狹隘的既得利益者,斤斤計較于一時的得失,甚至如喪考妣,而懷念起“昔日輝煌”,于是對改革開放事業(yè)產生抵觸情緒,這就不難理解了。
再從價值觀層面研究一下有些人為什么會產生“懷舊”情緒。改革的實踐使我們逐漸深刻認識到,隨著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和法治的發(fā)展,人的主體意識更加覺醒了,公民的平等權利觀念更加增強了,競爭機制所激發(fā)出來的獨立自主的個人創(chuàng)造性更突出了,應該說,這是改革開放所創(chuàng)造的社會主義新文明的主流,是現代社會發(fā)展的強大能動力量。作為一種社會發(fā)展機制,進步性質的變革就是要在人們的利益沖突中開辟出一條新的發(fā)展道路。這就是說,由人治向法治、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這是我國當代社會文明發(fā)展的根本動力。但是,由于某些人基于既得利益而形成的落后價值觀,使他們對社會主義文明的這些新趨勢,總是看不慣,想不通,進而將其視為社會發(fā)展過程的“弊端”而加以責難。于是,有人哀嘆: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那種樸素的社會風氣再也不見了,人們對個人利益太重視、太計較了;由于思想觀點趨向多元化,人們的分歧意見越來越難統(tǒng)一了;甚至有些人認為,當今社會極端個人主義思想泛濫,集體主義精神泯滅了;由于體制上的某些缺陷而孳生出了腐敗現象,等等。這類“懷舊”的人認為,這些是改革造成的,是由于搞市場經濟、民主和法治帶來的結果。如果僅從現象上看,的確能夠找出某些“根據”來為這些人的觀點辯護;但是,如果深入研究事情的本質,就可以看出這些觀點是膚淺的、片面的。因為改革的大趨勢是向著更高文明層次前進的,所以,如果以改革的一些支流、細節(jié)末葉來否定改革事業(yè)本身,那就意味著要把社會拉向倒退。而這對中國人民來說,卻是命運攸關的大事。
消除“懷舊”情緒的出路何在?
其實,當前我國社會中的這種“懷舊”情緒并不是新奇的現象,因為縱觀古今中外,在人類文明發(fā)展史上每當經過深刻變革而使社會發(fā)生巨大進步的關鍵時期,常常會出現這樣的思想現象。這種思想情緒的基本特點,是在指責社會變革中的種種“弊病”的同時,對舊時代的種種“好處”發(fā)出贊嘆,用曲折的方式提出回到舊時代去的“愿望”。這幾乎已經成了一種帶有規(guī)律性的歷史現象。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就揭示過這種現象。人類文明發(fā)展的實踐告訴我們,文明的前進發(fā)展,即新文明取代舊文明,在本質上是一種新制度、新體制取代舊制度、舊體制的歷史過程,在這樣的過程中必然伴隨著以現實利益博弈為基礎的價值觀沖突。
重要的是,我們必須面對現實,承認改革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風順,常常會出現一些失誤,對此,不要諱疾忌醫(yī),更不要刻意掩蓋;與此同時,改革大潮涌來,有時沉渣泛起,也是不可避免的;比如這其中,令人深惡痛絕的腐敗現象,從根本上說,是改革過程中新舊體制交錯之際,不完善市場經濟中的資源壟斷和不完善民主法治中的權力壟斷兩者相結合的產物。這些現象說明,問題的確是在改革過程中產生的,但是,它們恰恰是改革不徹底而形成的。因此,要消除當前社會中的這種“懷舊”情緒,其出路就是把社會主義改革事業(yè)堅決進行下去,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通過繼續(xù)改革來克服改革過程中的不完善。新時期改革實踐的經驗教訓告訴人們,一味沉湎于往昔的“尊榮”之中,是沒有出路的,更加徹底的改革才是我們的希冀之所在。
(本文來源:北京日報 )
“這種“懷舊”情緒,其表現形式比較復雜,對其性質不能一概而論,但是就其主流而言,則是對正在進行著的社會主義改革事業(yè)持懷疑態(tài)度,甚至有某種抵觸情緒,在客觀上是對新時期社會進步歷史潮流的一種否定。其實質是對當前正在進行的社會變革實踐的一種否定性評價。面對社會變革,一部分人反映出對因制度、體制變革而失去了的特權及其既得利益以及過去的生活習慣、生活方式的留戀,并且表現為舊價值觀對新價值觀的強烈抵制。這就是“懷舊”情緒的實質內容。抱有這種情緒的人在指責新文明形態(tài)的時候,也可能找出一些“根據”來,但是,就其為舊制度、舊體制及其價值觀辯護這一點來看,他們的“懷舊”情緒本質上是一種倒退思潮。”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