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同志在2003年11月10日中央電視臺《東方之子》播出的訪談節目中,就和主持人張恒談到了他父親是怎樣向他傳授群眾路線真經的:
張恒:自從你到正定開始,你走上了從政之路,從這個時候開始,你和你父親的這種交流是不是也很多,你從他身上學到了什么?
習近平:我跟他的共同語言更多了,我覺得在我這個一生中,對我幫助最大的是兩種人,一種就是革命老前輩,一種就是我那個陜北老鄉,他就是總是覺得我應該在群眾中,不要脫離開群眾。你可能有的時候很高明,你的看法高出群眾,但是群眾一時不理解你的看法,也沒有跟著你走,你怎么辦?你是走你的路,脫離開群眾,還是跟著群眾一起走,你應該選擇后者,他們愿意跟著你走,否則雖然你對了,你們感情也是疏遠了,他也不會跟你走。
在群眾還不理解的時候應當先跟著群眾一起走,而不是以為自己比群眾高明就強迫群眾先服從自己,這樣的群眾觀點是習仲勛同志總向習近平同志強調的。那么習仲勛同志的這種認識或者說經驗又是從哪里來的呢?答案非常清楚,這正是毛主席的教導。在習仲勛同志擔任陜甘寧邊區政府負責人的時候,毛主席在1944年的10月30日那天,在陜甘寧邊區文教工作者會議上的講話中,就是這樣闡述黨的正確的群眾路線的:
要聯系群眾,就要按照群眾的需要和自愿。一切為群眾的工作都要從群眾的需要出發,而不是從任何良好的個人愿望出發。有許多時候,群眾在客觀上雖然有了某種改革的需要,但在他們的主觀上還沒有這種覺悟,群眾還沒有決心,還不愿實行改革,我們就要耐心地等待;直到經過我們的工作,群眾的多數有了覺悟,有了決心,自愿實行改革,才去實行這種改革,否則就會脫離群眾。凡是需要群眾參加的工作,如果沒有群眾的自覺和自愿,就會流于徒有形式而失敗。“欲速則不達”⑵,這不是說不要速,而是說不要犯盲動主義,盲動主義是必然要失敗的。在一切工作中都是如此;在改造群眾思想的文化教育工作中尤其是如此。這里是兩條原則:一條是群眾的實際上的需要,而不是我們腦子里頭幻想出來的需要;一條是群眾的自愿,由群眾自己下決心,而不是由我們代替群眾下決心。
讓我們今天感到格外親切的是,毛主席早在66年前就談到了改革與群眾的關系問題。用毛主席的教導來審視我們這三十年來的各項改革,就會發現凡是比較成功且沒有留下很大后遺癥的,都是基于群眾自愿開始進行然后再普遍推開的,比如農村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那些改革不成功而且制造了大量的嚴重后遺癥的,都是因為違背了廣大群眾的意愿從而導致社會矛盾激化,比如所謂的國企由承包到管理層控股再到領導者買斷,就遠遠地超出了國家主人翁對于國家財產由領導來私有、使群眾又重新成為新興無產階級的理解和承受能力。特別是后來“三座大山”的形成,更是決策者或者推行者嚴重脫離群眾意愿、一廂情愿地胡改亂革的惡果——沒有這些違背群眾自愿又強求群眾接受的胡改亂革,又怎么會有所謂的社會矛盾突顯期?又怎么會有如今這樣嚴重扭曲而又緊張的干群關系?
所以筆者感到,習近平同志從習仲勛同志那里間接傳承的毛主席的群眾路線精髓,對于今天的中國社會而言,確實非常重要。不管是改革本身還是繼續深化,都必須始終顧及人民群眾的理解和承受能力,所有那些哪怕被精英們吹噓得再先進再普世的所謂改革,只要違背中國大多數人民群眾的利益和意愿,注定是要給群眾造成損害給黨的事業帶來破壞給國家和民族帶來災難的。
我們期待有更多的領導同志能夠從革命先輩那里傳承我們黨的真正的群眾路線,使毛主席當年精辟指示的改革與群眾的正確觀點成為更多領導干部的共識,從而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闊、越走越光明!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heji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