閉鎖的證據?:看41年前年的報道“無債之國”【圖集為證】
云淡水暖
一個國家從一窮二白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農業國,走向繁榮富強的工業化國家,肯定是不輕松的,絕非“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般的詩意盎然和“一步到位”,從常理判斷,這個過程是很艱辛的,過程越短,艱辛愈烈。
然而,草民以為,光有雄心壯志并不能達至從農業化到工業化轉型的過渡,還要有物質基礎,從無到有,由少及多地堆起來,這就叫做“積累”,積少成多,集腋成裘,如果底子薄,就要吃些苦。當然,還有一種辦法,叫做“借力”,借別人的力發展,中國變成半殖民地,還與這個“借”脫不開干系。一是要借方肯借,二是要借方有利可圖。
關于這點,先賢梁啟超先生曾經痛心疾首地指出,世界列強乘中國的“洋務運動”大肆向中國放貸,企圖滅中國于債務之中,“中國自二十年前,無所謂國債也;自光緒四年,始有借德國二百五十萬圓,周息五厘半之事;…然則不過三十年,而息之浮于本者幾五倍,合本以計,則六倍于今也。”、“則三十年后,中國新舊債本息合計,當在六七十萬萬以上。即使外患不生,內憂不起,而三十年后,中國之作何局面,豈待蓍龜哉?…”、“嗚呼,此真所謂自求禍者也!此所以蘆漢鐵路由華俄銀行經理借款,而英國出全力以抗之;牛莊鐵路之借款于匯豐銀行,而俄國以死命相爭也。誠如是也,則中國多開一鐵路,即多一亡國之引線。”(梁啟超 《滅國新法論》)
梁任公痛陳借債修鐵路是“則中國多開一鐵路,即多一亡國之引線”,很直截了當地擺明了當時中國所處的環境,既被迫于堅船利炮的殺戮,又受制于資本主義的壓榨,橫豎都是個被肢解的前景。
自1949年起,帝國主義的堅船利炮隨著長江上人民解放軍炮轟英國軍艦紫石英號,還有此后的中國人民志愿軍在朝鮮血與火的抗爭消遁而去,國門開始清凈起來。但與此同時梁任公所言的靠金融“滅國”的場景也不復存在,改為以“巴黎統籌委員會”為標志的全面的經濟、軍事封鎖了。如果說這算是“鎖國”,這把鎖的鑰匙不在中國人手中。
數十年過去,彈指一揮間,忽然聽文人賢達們痛陳“閉關鎖國”了。按當今的思維,似乎是有人帶著大把錢上趕著往國門里“塞錢”,卻被“閉”且“鎖”了?久而久之,年輕一代也就慣于在這種語境中被熏陶,認為國門一開,大批“散財童子”從西邊飛來,一夜之間就工業化在即了。
恰好看到1969年19月號的一則報道“無債之國”,給了另外一個視角,草民敬引在這里,作為一個參考,看看是不是可以作為“閉關鎖國”的“證據”。
說明:為網友方便、版主方便,草民盡可能將政治運動色彩比較濃的一些字句略掉:





圖一 當時的現代化煉油廠

圖二 當時的紡織工業

圖三 當時新建成的武鋼三號高爐

圖四 當時的農業景象

圖五 剛通車的南京長江大橋

圖六 當時的居民在儲蓄
圖七 當時的新東安商場
文中討論“債”的文字有兩處,一處是說內債:從一九五零年到一九五八年,先后發行六次公債,本息共計四十八億二千萬,一九六八年年底還清;一處是說外債:抗美援朝期間借蘇聯十四億零六百萬新盧布,在中國經歷經濟極度困難的三年中,也還是按期還債,“沒有拖延過一天”,于一九六五年初提前全部還清。
而且,在工業部們方面,建立了現代工業國家所需的全部門類。當然,還有教育、科研體系的初步完備,這些都是要錢的。
可能問題就出在這里,如果想要前進的步伐再“快一點”,不借債,所謂“成為世界上一個無債的國家”,就值得探討了。
因為現實就擺在面前,這些年的成就斐然,是否與外債、內債的規模相關呢?
內債方面:
2009年年末,中國國債余額為:59736.95億元(5萬9千億元)(根據財政部網站);
據中國銀監會主席劉明康4月20日在銀監會召開的2010年第二次經濟金融形勢分析通報會議上的說法,至2009年年末,我國各地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貸款余額為7.38萬億元(羊城晚報)
外債方面:據國家外匯管理局網站消息,截至2009年末,除港澳臺三地外,我國外債余額為4286.47億美元(約為3萬億人民幣左右)。(中國青年網)
三項債務簡單相加,差不多為16萬億人民幣,2009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33.5353萬億元人民幣(中國新聞網),也即是說,目前的債務總量差不多為2009年GDP的一半。
這里就引出來一個有趣的思考,如果當年不搞“無債之國”,而是大力舉債,留一大筆堆債務給后人,會是什么情景?
主流中總有不無盛氣凌人地抱怨老百姓們是“端起碗吃肉,放下筷子罵人”,草民笑了,主流們說得真形象。
new TextParser('/posts/06/02/6C/5C/content_html.txt', 'content_tr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