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可恥?評百度“袁騰飛”吧“可恥的林彪,可恥的軍隊”
不醉翁
·
2010-05-30
·
來源:烏有之鄉
誰可恥?評“戰場上讓老百姓在前面當‘擋箭牌’和‘替死鬼’”
出于好奇,我到百度“袁騰飛”吧看了看,還真是開了開眼,袁的粉絲還真不少。
看了幾篇,想留個評論,不行,這個吧是不允許非會員發言的。我也懶得申請成為他的會員,即是成了會員,結果必定是“先刪帖后踢出”。因為我不是他們的“志同道合的朋友”,不可能“暢快交流”(引用百度貼吧的廣告詞)。
看到一篇《可恥的林彪,可恥的軍隊》短文,我感到不能不說兩句了。全部復制該文如下:
http://www.cmic.zju.edu.cn/cmkj/web-zgxwsys/fujia/10-10.html
--“進攻的戰術,常是用徒手的老百姓打先鋒,以機槍迫炮在后面督戰。徒手的先鋒隊成堆成群的倒了,消耗了對方的火力以后,才正式作戰。請問這是什么戰術?殘忍到極點,也可恥到極點。驅市人為戰,縱使勝了,又有什么面子?難道真要把全國同胞犧牲了二萬萬以爭勝負嗎?請快軟軟心腸放下屠刀吧!”
點開那個鏈接,是《可恥的長春之戰!》,刊于1946年4月16日上海版《大公報》。上面那段文字,取材與此文。
有網友留言:我們這一代人怎能知道當時的真相?這是1946年上海[大公報]的社評,只能說你信不信[大公報]的公信力?
當年《大公報》的公信力如何,我們這一代人自然也不知道,先假定它的公信力是最牛的。可是,這些“坐在關內深夜編報的報人”并沒有上戰場啊,怎么會詳細報道戰場上對方軍隊“進攻的戰術,常是用徒手的老百姓打先鋒,以機槍迫炮在后面督戰”呢?我大膽猜想,《大公報》這些以“真實報道為己任”的報人肯定不會胡編亂造,他們一定是采訪了戰場歸來的國軍“英雄將士”;這些“英雄將士”肯定也沒有信口開河。下面可以證明,在解放戰爭不同的戰場上,國民黨一線士兵都親眼目睹過此類“壯舉”。問題是,親眼所見的,都是事實嗎?
網上有一本書,叫《戰場上的蒲公英》,近幾年出現的吧。這本書通過國民黨傘兵部隊一名老兵的親身經歷,講述了他眼里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很值得一讀。
在這本書里,我看到過上述《大公報》報道的“殘忍戰術”的真相。摘抄如下:
前面的這段橫向壕溝雖然比較短,但卻是最接近國民黨軍陣地的地方,華野 53 團的戰士們通過兩條交通壕運動到這里,只要再沖過五十米的開闊地就能夠突破國民黨軍的防線、殺進楊橋村。
—— 但這五十米的開闊地段現在卻成了死亡的煉獄,傘兵的沖鋒槍、卡賓槍、火焰噴射器、火箭筒,全都對準這里狂掃亂射,攻擊的人群一批批地沖上來、又一批批地倒了下去,這段“撕開防線的捷徑”很快就鋪滿了尸體、浸透了血跡。
在瘋狂射擊的時候,蔡智誠發現沖在前頭的共軍士兵幾乎全都沒有拿槍,手里只拎著幾顆手榴彈,這讓他在很長時間里都以為共產黨是讓民兵老百姓在前面當“擋箭牌”和“替死鬼”,覺得真是殘忍。直到解放以后他才明白,這其實是土八路的戰術習慣,解放軍在實施進攻作戰的時候經常把部隊分成投彈組、火力組、突破組、梯子組 …… 遇到大的攻堅戰斗還有投彈排、投彈連 ,他們的任務就是用手榴彈或者炸藥包打開缺口,為后續部隊創造突破陣地的條件。
為了快速通過火力封鎖區,負責投彈的戰士精簡了一切有可能妨礙奔跑的裝備,甚至包括槍械,從躍出戰壕的那一刻起,他們就全力向前猛沖,因為他們完成任務的唯一希望就是在最快時間內接近敵人的陣地。
這里描述的是淮海戰役的一次進攻場面。前線的國民黨傘兵上尉蔡智誠所看到的就是《大公報》報道的“殘忍戰術”。加上解放軍破破爛爛的軍服因素,《大公報》記者如果當時采訪戰場歸來的蔡上尉,他一定信誓旦旦說共產黨是讓民兵老百姓在前面當“擋箭牌”和“替死鬼”,真是何等殘忍!義憤填膺的記者豈能不“如實報道”?目擊者蔡上尉直到解放以后才搞明白的事兒,當時的采訪記者能搞明白才怪呢。
“機槍迫炮在后面督戰”,機槍、迫擊炮分明在掩護突擊部隊的投彈手,是減少傷亡的有效戰術,怎么到記者那里成為“督戰”了呢?
當年的國軍士兵和記者不明白土八路戰術可以理解,今天的人再誤解,或蓄意誤解,就不是腦殘可以簡單解釋了。拿這個“公信力”的歷史舊聞說事兒,忽悠年輕人,其動機值得懷疑。
國民黨政權為什么迅速瓦解?淮海戰役解放軍為什么五百萬支前民工?《戰場上的蒲公英》中,蔡上尉承認,“國民黨沒有能力弄來支前民工,我們只有運輸部隊”。在戰場上被俘的蔡上尉冒充學生,有幸看到了后方的民工是的支前熱情,恕我抄襲一大段。
淮海戰役期間,支前的民夫主要承擔 “ 運輸 ” 和 “ 擔架 ” 兩項任務。
運輸人員分為三類, “ 挑夫隊 ” 隨軍行動,每副擔子 50 斤; “ 小車 ” (獨輪車)承載 200 斤,裝的是軍糧;而 “ 大車 ” (畜力車)的載重量都在千斤以上,由武裝押運,主要負責輸送彈運輸隊的成員大多從老解放區遠道而來,而擔架隊的隊員則是新近翻身的本地民眾。每副配備三人,每支擔架隊有十八副擔架、大約五六十人,這些擔架隊也分為兩撥,一撥負責場上的傷兵抬到轉運站(前方醫療所),叫做 “ 前線隊 ” ,另一撥再把轉運站的傷員抬到后方醫叫做 “ 二線隊 ” ,通常情況下,這兩撥任務是輪換著執行的。
可忠義集路口上的這支擔架隊卻不愿意進行輪換,他們已經在前方忙碌了三四天,依然不回二線,“ 按窩(很快)就捉黃維了,等捉到黃維再回去”,“我們吼吼的出死力,現在換別吱拉聲摘果子,不中不中! ”
管理員來來回回地做工作,說干二線和干一線都是同樣的重要,但民夫卻有自己的主張:“糊誰嘍!誰不曉得前線立功好光榮! ” ,鬧到最后,還是轉運站的站長出來說了話,保證北線的時候一定請他們去收尾,民夫們這才意猶未盡的勉強點頭: “ 也熊也熊,這邊只瞎一個兵北邊卻有兩個,我們蹬歪蹬歪、正好捉杜聿明去 ……” ,那口氣仿佛人家蔣委員長的得意門國民黨軍的王牌戰將就是他們水缸里的王八,可以手到擒來似的。
民夫們的樂觀情緒是有根據的,轉運站內外的熱鬧景象就是人民軍隊戰無不勝的標志。 忠義集的場院里擺滿了來自四面八方的大車和小車,軍需物資堆積如山。鎮上的建筑雖然已經被戰火摧毀,但兵站人員又在廢墟之上樹起了各類標牌,放眼望去,有醫療所、軍械股、糧秣股、運輸股、保衛股、總務股 …… 而管理人員的袖箍也是分門別類,有炮彈組、機槍組、步槍組、手榴彈組、器材組、被服組、鞋襪組、柴草組、米組、面組、菜組、會計組、協調聯絡組 ……操著各地方言的民眾在各種軍需物資中間穿梭奔走。兵站的內外沒有呵斥、沒有催促,到處是歡聲笑語,到處是鼓勵和祝賀,在這有條不紊的忙碌之中,源源不斷的彈藥和熱氣騰騰的飯菜隨著熱情高亢的歌聲被一批一批的送往了前線。
—— 向前!向前!向前!我們的隊伍向太陽,腳踏著祖國的大地,背負著人民的希望,我們是一只不可戰勝的力量 ……
有意思的是,這首豪邁的解放軍戰歌第一次傳入蔡智誠耳中的時候居然是出自一群北方農民的嘴里,那些推著小車、挑著擔子的民夫,背上馱著單薄的鋪蓋卷、腰間系著自家的干糧袋,衣衫襤褸、風塵仆仆,卻在這遠離家鄉的戰場上把毛澤東的軍歌唱得如此嘹亮。
在這充滿激情的歌聲中,蔡智誠終于明白了共軍為什么會有使不完的兵力、會有打不完的炮彈因為,這些普通的百姓其實全都是毛澤東軍隊的成員,是他們把解放軍的兵工廠、糧食庫、軍醫院和訓練營全部搬到了戰場上。
如果,共產黨在戰場上讓老百姓在前面當“擋箭牌”和“替死鬼”,還會有如此賣力的民工?他們為什么不去幫助“國軍”?
《戰場上的蒲公英》一書的主人公,是受過高等教育的學生兵,參軍的部隊又是素質較高的傘兵部隊,抱著抗日救國和改造軍隊的理想投筆從戎。這本書,可以讓我們從國民黨軍隊內部、從微觀角度看,看失敗者是怎樣一步步走向失敗的。
讀了《戰場上的蒲公英》,感覺不錯,想在博客里推薦一番,今天,借這個話題,特此推薦,雖然我不是什么名人,知道自己的推薦是微不足道的。
另外,感謝一下小袁的貼吧。正因為它不讓我發言,才引發我這么多的文字。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hxautumn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