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關于三年困難時期非正常死亡人數的爭論非常激烈,有人說有三千萬、四千萬,甚至六千萬、七千萬,有人認為在千萬以下,只有幾百萬或者幾十萬。
我沒有親身經歷過三年困難時期,對于那段時間的了解主要來自于長輩的描述。母親給我講過一個故事:有一天,我的一個表哥興沖沖的對她說:“姑姑,我知道了。”母親很奇怪:“你知道什么了?”表哥說:“我知道了,吃飽了真的不餓?!笨梢?,在那個時候餓肚子是經常的事,這個事實沒有人否認。
據說我們那個地方也是饑荒的重災區,后來有人說三年內我們那個地區餓死了6萬多人,至于究竟有誰在那場饑荒中餓死了,我卻從來沒有聽長輩們說起過。在當地,我父系和母系都是上萬人的大家族,整村整村幾乎人人沾親帶故,紅白喜事各家各戶都會到場,如果真有人活活餓死,消息肯定很快傳得人人皆知。
別人的情況不清楚,自家死了些什么人是數得清楚的。我外公死于1960年,享年62歲。說起外公的死因,盡管當時正處于困難時期,但母親沒有歸結于饑荒。外公一直身體不好,早就喪失了勞動力,大姨出嫁了,大舅在外面工作,母親、小舅、小姨都在讀書,家里沒有勞動力,糧食定額很低。外公對孩子很慈愛,小姨挑食不肯吃米飯上的紅薯米,外公就一粒一粒的幫她把紅薯米挑出來,把自己碗里的白米飯給她。
72年死了一個堂姐,觸電,14、5歲。85年祖母去世,享年90歲,無疾而終。91年一個表哥去世,白血病,24歲。97年外婆去世,享年88歲。
進入二十一世紀,離世的親人非常多,部分親人年事已高,自然規律無法違背,但是非正常死亡的也確實不少。
2001年,小姨去世,骨癌,據說因感冒在一家小診所打了一針后,小姨就開始不能行動。小姨死后那家小診所關了門,里面的人不知跑哪里去了。幾個月后小姨父去世,自殺。他們去世時都只有五十多歲。
2002年,二伯的兒子女婿,我的堂兄和堂姐夫兩天內相繼去世,都只有四十多歲,堂兄患的是膀胱癌,堂姐夫患的是尿毒癥。兩人去世前在廣東東莞同一家廠子里打工,據說他們從事的是有毒的工作。
2004年,大姨父去世,腦溢血,76歲。一個表哥去世,一山兩側的兩家煤礦挖到了一起,對方放炮,表哥被炸死。38歲。
2005年元月,大伯父去世,享年93歲。同年7月,父親去世,70歲。父親行伍出身,原本身體很好,2004年家里的房子被征收,父親作為退休干部積極為政府著想,帶頭把房子拆了,沒想到補償款遲遲不能到位,一大家子無處可住。父親是個急性子,天天找拆遷辦,后來一病不起。父親死于腦白質病變,病因竟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十幾位專家之力一直未能查清楚。母親說,父親是被拆遷辦那幫王八蛋氣死的。
2006年7月,三伯母去世,71歲。三伯父家沒有兒子,只有六個女兒,二女兒72年去世了,其他的均已出嫁,老兩口居住在農村老家。一天兩人上山打柴,三伯母在一條廢棄的渠道上摔了一跤,背回家不久就去世了。
2008年元月,二伯母去世,享年81歲。當時正值冰災,她的兒孫在廣東打工,差一點就回不來了。二伯母的喪事基本上由我們幾個侄兒代為操辦。
2009年12月,二伯父去世,享年89歲。七月摔了一跤,斷了腿骨,醫院說年紀太大了不能手術,在床上躺了幾個月就去世了。
2010年2月,大伯母去世,享年85歲。4月,大姨去世,享年78歲,猝死,病因不詳。
我的妻子在汽車站工作,原本膽小內向,幾年前親眼目睹幾個歹徒在停車坪里砍死一個人,當時的場面成為了妻子腦海中揮之不去的陰影,后來患上恐懼癥,久治不愈。今年3月29日妻子從精神病院失蹤,兩個月來多方尋找,至今杳無音信、不知死活。
如果說1960年外公去世算作非正常死亡,那么近十年來,至少父親、三伯母、小姨、小姨父、堂兄、堂姐夫、表哥都屬于非正常死亡。在我的親人中,最近十年非正常死亡的人數比三年困難時期多得多。著名右派教授胡星斗說,現在中國每年非正常死亡800萬人。相比三年困難時期非正常死亡3000萬,我覺得他這個800萬可信得多。
最近幾乎每天在網上都能看到關于非正常死亡的新聞,地震、洪水、火災、車禍、礦難、兇殺、屠幼、跳樓、流行性疾病,還有數不勝數、聞所未聞的千奇百怪的死法。我國每年因為癌癥死亡人數160多萬人,要不是近幾十年來環境惡化,哪會有那么多人患上不治之癥?從60年到90年,整整三十年時間,我家的近親竟無一人病亡。前幾年的非典、去年的H1N1、今年的手足口病,稀奇古怪的疾病紛至沓來。據說中國每年的自殺率為萬分之二,僅此一項,我國每年就有近30萬人非正常死亡。煤礦透水,瓦斯爆炸。今天(5月23日),一天之內,江西和遼寧兩起車禍就導致50多人命喪黃泉。
中國人口基數大,部分人非正常死亡也是難免之事。據稱今日之中國是千年未有之盛世,非正常死亡情況卻毫不遜色于三年困難時期。過去的悲劇有毛主席主動背上了黑鍋,可是今天,有誰曾為此有過一點點的自責?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