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改革為何失敗
我國的改革開放成就巨大,但在肯定成就的前提下,也應該看到敗筆也不少。譬如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沒有做到先富帶后富,而是馬太效應,富的越富,窮的相對更窮,中國由上世紀80年代以前為世界上貧富差距最小的國家之一成為現在貧富差距最大的國家之一,基尼系數早已超過了0.4這個國際公認的臨界點,導致社會矛盾突出。雖然科學發展觀已經提出若干年了,但從提出時起,這種情況并沒有改變,貧富差距仍在擴大中。可見提出好的發展戰略固然重要,但如果不能落實也是擺設。人民群眾需要的是能夠落實的科學發展觀。小平同志曾提出看準了的事情就要大膽地改。科學發展觀應該是看準了的事情,問題是沒有做到大膽地改。
這里想說說改革開放的一個具體的敗筆,即醫療體制改革。改革開放以后,中國逐步出現了看病貴、看病難的問題,而且愈演愈烈。中國的GDP大大增長了,但人均醫療投入卻每況愈下,無論是醫療公平度還是人均醫療投入,都長期停留在世界各國倒數第幾的地步。我看到一個社會學者在湖北江漢平原某村莊(顧村)的調查。這個村莊有1192個居民,是個比較大的村子。村子里的青壯年多外出打工。留下來的多是老弱病殘。這里的老年人標準是70歲以上,70歲以下的不被稱作老年人,因此仍須勞作。成為老年人后就得和子女分開住(通常住最差的房子,自己開伙)。他們沒有收入,需要子女養活,而子女不愿意養活他們,他們也不愿意給子女增加負擔。因此生活水平很差,茍延殘喘。他們最怕的是得病尤其是大病,因為無錢治療。如果得了大病,不少老年人選擇喝農藥自殺。在這里,青壯年自殺才被視為非正常死亡,老年人因為看不起病而自殺者被村民和家人視為正常死亡,子女不會內疚,村民不會譴責,警方也不會干預,而被統計為正常死亡。可以看出,看病貴看病難使得本來在農村根深蒂固的孝道沒有了,乃至當地官方對因看不起病而自殺也見慣不驚了。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原因就是醫療體制改革失敗。為什么會失敗?原因就是把好的改掉了,選擇了壞的。
中國的醫療衛生事業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是比較好的。那時候的農村實行了合作醫療制度,即國家集體擔負一部分,農民負擔極小一部分實施醫療保障,盡管這種保障是低水平的,但是對不富裕的農民的看病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與這種合作醫療相配套的是赤腳醫生。在1969年10月1日共和國20周年大慶的慶典方隊中,有一個方隊引人注目:這個隊列由近千名肩背藥箱、背負斗笠、挽著褲腿、打著赤腳的年輕農村姑娘組成,隊列的前邊是“把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去”15個巨大的漢字,用特制的輪車推著。76歲的毛澤東向前微微傾斜著身軀,頻頻向這個方隊揮手致意。這些農村姑娘就是赤腳醫生,她們是農民也是基層的醫生,她們經過必要的培訓,可以給農民看一些小病。大一些的病還有公社衛生院,還有縣醫院,還有上級醫療機構的下農村巡診。1965年1月,毛澤東和中央批轉了衛生部關于組織巡回醫療隊下農村基層的報告,很多醫療專家紛紛響應,像著名的胸外專家黃家駟、兒科專家周華康、婦科專家林巧稚都加入其中,深入農村送醫。到1965年上半年,全國城市共組織了2800人下農村巡診。
當時中國的醫療衛生事業,尤其是農村的醫療衛生事業所取得的成就,引起了聯合國和許多第三世界國家的關注,被視為典范和奇跡,聯合國和不少國家都曾組織到中國觀摩學習。當時的中國有一本很出名的手冊《赤腳醫生手冊》。這本手冊在中國使用了30來年,成為中國僅次于《毛澤東選集》發行量第二大的書。這本手冊還遠播海外,英國、美國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其進行了翻譯,先后被翻譯的文字達50多種,在全世界發行,時至今日,在一些西方國家的書店里仍然可以看到英文版的《赤腳醫生手冊》。這本手冊的科技含量未必有很大,涉及的多是常見病多發病的防治,但它很管用,更重要的是它體現了黨和政府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農民服務的精神。
中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建立,也是當時中國的一項改革,改革的發起者就是毛澤東。1965年6月26日,衛生部部長錢信忠向毛澤東匯報工作,當時,中國有140多萬名衛生技術人員,高級醫務人員80%在城市,其中70%在大城市,20%在縣城,只有10%在農村,醫療經費的使用農村只占25%,城市則占去了75%。當這樣一組數字被毛澤東知悉后,他發怒了。他嚴厲地說:“衛生部的工作只給全國人口的15%工作,而且這15%中主要是老爺,廣大農民得不到醫療,一無醫,二無藥。衛生部不是人民的衛生部,改成城市衛生部或老爺衛生部,或城市老爺衛生部好了。”“應該把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去!”“培養一大批‘農村也養得起’的醫生,由他們來為農民看病服務。”后來,毛澤東的這些指示被稱作“6.26指示”,每年6月26日都進行紀念,有與之相關的大量歌曲等文藝作品。
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雖然取得了很大成績,但總有人看不順眼,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文革后期有部電影《春苗》,反映的就是圍繞這一制度展現的扼殺和反扼殺的斗爭。
既然這種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國家的負擔并不大,廣大農村群眾非常歡迎,也非常有效,而且為國際社會普遍好評,應該是一種好制度了,那么,為什么在改革開放中,在上世紀80年代一風吹掉了呢?為什么要扼殺這種好制度呢?小平同志不是提出對看不準的東西,要“摸著石頭過河”嗎?為什么在這件事上就不摸著石頭過河呢?為什么要對這個好制度“大膽地破,大膽地改”呢?很難回答這是為什么?或許原因在,這一行之有效的制度是毛澤東倡導建立的吧!在一些當政者眼里,毛澤東的東西,即便是好的也被看作壞的,也是“兩個凡是”!其結果是,把好的改成壞的,而且壞得不像話,到頭來還得改,這就是瞎折騰!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