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召忠將軍,你好?! ?/p>
我曾經是一名參加過六十年代 ‘援越抗美’ 戰爭的軍人。你應該是知道這場戰爭的。我們知道,當年出于政治上的考慮,我們近三十余萬中國軍人秘密的在南國戰斗了五年之久。作為一個研究軍事的專家,想必您是清楚的,正是因為‘抗美援朝’和‘援越抗美’一北一南兩場與世界頭號霸權較量取得了勝利的結果,才奠定了我們民族近五十年的和平環境。對于這一中國軍史的一頁,我們應該怎樣的認識和評價呢?
現在的人,很少知道有這一段歷史了?! ?/p>
六六年的六月,毛主席,中央軍委應越南政府的請求,邀中國軍隊入越參戰。優秀的中華兒女跨過了南疆,在及其困難艱苦的環境中,履行了保衛祖國和國際主義的義務,展示了中國軍人那無堅不催的風采!這一戰,時間跨度歷時五年;以簡陋的武器——單管高機槍,三七高炮等與美國的f——105攻擊機,b52重型轟炸機等先進武器相抗衡。經歷和纏斗雖不能說慘烈,但畢竟是一個戰爭的環境空間;絕對不等同閑廳信步!至今,四十年過去了;我們看到的是,這一秘密仍然塵封在歷史的角落里。
為什么?!難道這不是一段歷史嗎?不是我們軍隊走過的一段光輝嗎?難道他沒有絲毫的歷史價值嗎?我想答案應該是肯定的。我們繼承了傳統,我們獻出了青春,我們完成了使命,我們是中華民族的英魂,忠魂;是中國軍隊的自豪和驕傲。無論是因為何種政治上的考慮,還是某種現實利益的需要,遺忘和淡化這一切,對他們的忠誠和奉獻,都是不公平和悲哀的。三十多萬人的青春啊,數千個長眠在異國的英魂啊,我們自己的民族總該對他們有一個態度吧!對此,不知道張將軍能否以一個學者的角度,給這段歷史說一下自己的認識?
也許,現在的將軍們和領導們還不會注意,當年風華正茂的這批軍人,現在已經都是絲發斑白,身弱體衰的暮年人了。具我所知,當年的將軍活在這個世界上的已經屈指難數;何況每年我們都會收到逝去戰友的噩耗!走一個少一個??!他們的生活狀況也令人堪憂;有傷殘者由于國家沒有明確此歷史和相關文件,當地政府的官員竟然不承認有‘援越抗美’戰爭。{當年他們還沒有出世,也怪不了他們} 有烈士的子女卻在擺地攤度日!更有甚者,那些埋在越南墓地里的中國軍人,竟四十年沒有親人掃墓!這種政治需要的理由,似乎就不盡情理了。張將軍,對此,你的認為呢?他們和我們沒能看到被歷史承認的那一天,雖然無怨,但絕對有憾!這不禁使我想起了中央電視臺做的一檔節目《尋找鐵騎兵》,為了找到當年僅存的當事人,記者們千辛萬苦,縱路萬里,收獲也只是一星半點。那些記者曾經一聲嘆息——如果早幾年開始紀錄,開始尋找他們該會避免多少遺憾!
‘援越抗美’戰爭,在目前檔案的記載里只有一個理念上的框架;更多有價值的精神和故事卻還留存在許多人的記憶中,他們在,這些活生生的內容就還在;他們追隨已逝的戰友走了,也就永遠的消失了!我真想以張將軍您的影響呼吁一下,現在是搶救這一寶貴遺產的時候了,不然真的要晚了??!
坦率的說,我們在困惑中堅守,在困惑中期盼;我們在等待那本應該的功勛,那應該的光榮!精神和傳統,只有在了解和認識以后,才可能繼承和發揚?! ?/p>
不知道百忙中的張召忠將軍能否有時間看到這封一個小人物的信,也不奢望有答復,只是表表一個曾經的軍人的心意就可以了。
對切身利益,人們是不會漠視的。在一個角度找不到答案時,人們就換一個角度去看,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