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袁騰飛這檔子事情實在是沒有興趣。原因后面會說。
今天看到有位“竹城”網友以新注冊的身份發帖(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22/201005/150426.html),大致意思是,反駁袁騰飛的人應該與他“展開一場在學術上的大論戰”,而不是罵街。
左右無事,特寫一貼,純粹打發時間。
“竹城”網友幾次提到,自己是在校大學生,有十年網齡,還是“學校辯論賽的冠軍成員之一”,有“十數次的作戰經歷和三年的對下屆同學輔導的經驗”。因此呢,站在辯手的角度,他就有了上述的想法,覺得這樣辯論顯示反袁派不利......
看完“竹城”網友的闡述,我給個最簡單的回答:“竹城”網友你也許是個好辯手,但“袁騰飛”不是辯論賽的主題。因此你套用辯論的那套思路,牛頭不對馬嘴。
對于此,我分析兩點:一,袁騰飛的觀點這些年早已經被駁斥的稀爛,根本不存在“為什么不展開學術上大論戰”的問題;二,袁騰飛所說的一些東西根本就不適合按部就班的學術辯論,指望用學術辯論來反駁是書呆子的想法。
說難聽些,“竹城”網友的書呆子氣未免太重了。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到底還是個沒踏入社會的學生。
其一,袁騰飛的那些有關毛澤東以及黨史國史的觀點,比如那視頻中的體現,比如網絡上流傳的袁氏語錄,對于這幾年稍微關注一些網絡熱點的人來說,根本就不新鮮,大把大把的人比他說的早,說的具體,還不帶臟字呢。同樣的,大把大把的人已經從理論、從實踐上予以了反駁。注意,是反駁,不是罵街!反駁方的具體分析編出幾本厚書來都不成問題,怎能說沒有學術上的反駁?
那么,這些有根有據的反駁在哪里?“竹城”網友自稱上了十年網,如果說真的一無所知,那就讓人很遺憾了。一條捷徑,烏有之鄉上,有關袁騰飛言論類似的那些觀點,這幾年有不可勝數的反駁分析文字,有興趣了解一下?
所以,對于袁騰飛的言論,實在是很難讓人提起學術反駁的興趣。同樣的話,你車轱轆來回繞,我車轱轆來回的駁斥,你就跟來月經似的,隔三差五就把這些東西搬出來晾曬一下,了無新意。我學術再好,涵養再高,也有厭煩的時候吧?我厭煩了,懶得理了,結果一只猿猴跳出來,又把車轱轆推出來.........讓我再學術一把?抱歉,老子煩了,只想扔兩塊板磚砸過去;那我不學術一把?糟糕,“竹城”網友有意見了。
就是這么回事情。
至于說,那些“學術上的反駁”,是不是能真正反駁倒對方月經一樣的觀點?可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過,“竹城”網友這頂“缺乏學術分析”的帽子可以先拿回去。畢竟,你壓根就不知道到底有哪些反駁。
除了一些謾罵,“竹城”網友似乎什么都沒看見??上н@十年網齡了,得耗多少電啊?
其二,袁騰飛所謂的一些觀點,根本就不存在“學術討論”的基礎。討論這樣的一些東西,還要“學術”,純粹就是裝蛋了。
有些東西是沒辦法學術討論的。舉個不大恰當的例子,如果有人當著你們全班面宣布,“竹城”網友是私生子!“竹城”網友預備怎么個學術討論法?把你們家族譜、戶口本拿出來?還是去醫院做個親子鑒定?會不會把你的父母請到班上來個對質,從而揭破對方的污蔑?
這種東西能討論嗎?!同樣的,袁騰飛的一些言論,根本就不是從學術上提出觀點,純粹就是惡毒的人身攻擊和發泄,你要人怎么去學術討論?
“竹城”網友可能會質疑:你怎么去定義哪些是學術討論哪些是惡毒攻擊發泄?我反問一句,你怎么就能定義別人說你是“私生子”是在造謠污蔑呢?說不定在別人看來,確實和是個嚴肅的學術問題呢。
唯一不同的,“竹城”網友的家庭尊嚴和榮譽被侮辱了,所以是造謠污蔑不能去學術討論,而身為中國人的尊嚴和榮譽被侮辱了,莫非可以學術討論?
推己由人,大抵如此。
說了這么多,還是建議“竹城”網友,認真的了解一下,類似袁騰飛言論的那些東西,這些年是怎么被抽絲剝繭的駁斥的。你要怎么樣的學術反駁,網絡上都能找得到,就看你愿不愿意面對。
順帶說兩句辯論的事情。
“竹城”網友說【雖然未做過科學的統計,但是我斗膽憑經驗和主觀認知揣測此次事件的推動者主要是大學生,而“挺袁”人士主要也都是大學生。】
評論:既然沒有“科學的統計”,光憑“經驗和主觀認知”能不能正確認識事物?這要是辯論,我一句“請您明確回答,能還是不能?”,“竹城”網友怎么辦?難道分析一下“經驗和主觀認知”在不同情況下正確度的差異?很遺憾,我只是要您回答“能,還是不能?”。
“竹城”網友說【雖袁氏的視頻能如此迅速的傳播,首先說明了一點問題,他步入了人們心中一直關注但是從未試圖站出來品頭論足的領域。】
評論:袁某所說的,早就在網絡上流行開,甚至主流媒體也多有所見,官、學、民,早就卷入其中的討論,根本不是“從未試圖站出來品頭論足的領域”。這要是辯論,我一句“各類媒體上對這種話題早就炒的火熱,您知道,還是不知道?”,“竹城”網友怎么辦?
“竹城”網友說【很有意思的是,這兩派的平均年齡差距似乎不小。】這要是辯論,我一句“你怎么得出這個結論的,有沒有任何科學的論證?”,“竹城”網友怎么辦?總不能,把你們班當做整個社會,把你們班的情況當做社會的動向吧。
“學校辯論賽的冠軍成員”即便加上“十數次的作戰經歷和三年的對下屆同學輔導的經驗”,看來也不過如是。沒有嘲笑的意思,只是想說,這個社會遠比學校復雜,也遠不是“學術討論”一句,就能當做圣經的。
本人網齡12年,沒當過“學校辯論賽的冠軍成員”。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