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范跑跑”到“袁騰飛”——校園里還有多少這樣的價值顛覆者
連續幾年,每年六月之前網絡上都會冒出幾個風云人物,08年是范美忠,09年是“不可說”,而今年則是袁騰飛。09年因為是一個群體并且不便于深入討論,所以這里就談談范美忠和袁騰飛吧。這兩個人有很多共同點,都是學校的老師,都是1972年出生(我比較看重一個人成長的時代,因為我相信人的價值觀是環境熏染出來的,時代背景會深深的刻印在一個人的言行舉止之中),都是學歷史的,都是在北京上的大學。不同是范美忠來至于四川的一個小縣城,上的是赫赫有名的北大;而袁騰飛出生在中國的首善之都,上的相對普普通通的首都師范;工作之后的境遇也不相同,范美忠比較坎坷,而袁騰飛則相對順利,基本情況大致就這些。下面就來試著討論一下范美忠與袁騰飛所具有表意義。
據說有很多癌癥病人實際上是自己“嚇死”的,所謂嚇死實際上是指病人在得知自己得了癌癥之后,陷入絕望,精神崩潰,導致身體免疫力下降,于是病情加重,于是更加絕望,于是精神更萎靡,陷入惡性循環,最終死去。而中醫關于人的情志對健康的影響更是十分重視,五志對應五臟,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精神狀況對身體的健康有著很大的影響,這越來越為現代科學所承認和證實。因此,要想真正的打擊一個人,不是給他一拳,打他一掌,而是直接打垮他的精神,讓他覺得自己什么都是不是,過去的一切都是可笑的,原來夢想顯得毫無意義,沒有希望,沒有未來。當一個人的價值觀崩潰之后,活著其實沒有多大的意義。很多精神脆弱的人,在價值觀崩潰之后,往往用神經衰弱等癥狀來逃避現實,當逃無可逃的時候,則很有可能發展成精神病,其行為也變得不可預測莫名其妙,社會也一樣。
對于一個群體,進而對于一個國家一個社會,真正的要害也在于這個群體和社會的價值觀。當群體成員對原有價值觀產生懷疑,進而由懷疑變成否定,而新的價值觀又沒有建立起來,這時候這個群體一定是混亂的,不同的價值觀帶給人不同的方向選擇,而一個群體如果出現了兩個或以上的主要價值選項,那么必然出現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目標方向,如果支持兩種價值方向的成員在數量上勢均力敵,那么必然會導致社會的分裂。大一統的文化,才能導致大一統的價值觀,而語言是文化的主要載體,所以統一的語言對于一個群體形成統一的價值觀非常重要,而秦始皇統一中華民族的文字,這項成績可以說功比天高。古代巴比倫制造通天塔,據說上帝害怕人類進入天堂,所以就在古巴比倫社會中注入多種語言,讓巴比倫人相互諍訟,最終導致巴比倫人的分裂,古巴比倫文化也因而沉淪。這實際上可以看成“上帝的和平演變范本”。對于一個穩定和諧的社會來說,可以有多元價值的存在,但核心價值觀絕對只能有一個,一旦出現了價值體系的“雙核”,那么可以預見的就一定是這個群體或社會的分裂。因此,如果要裂解一個國家,分裂一個社會,最有效的手段其實不是軍事,而是文化。向目標群體輸入異種價值觀種子,并創造條件精心培育這枚種子,再用污蔑、戲虐、抹黑的辦法消解原有價值體系的影響力,經過一段時間的發酵,這個社會自然會出現兩種價值體系相互爭奪核心地位的狀態,體現在現實社會之中就是社會分裂種群對立,而最終可能的結果則只有兩種:要么分裂,要么經過大動亂之后,由某種價值體系取得絕對優勢地位,社會才會重新平靜下來。
既然群體的價值觀這么重要,那么價值的基礎是什么?對于個人來說,是一個人經歷;而對于國家社會等群體來說,【歷史】就是其“經歷”,歷史就是國家社會價值觀的源泉。所以,一個社會的傳統價值觀總是與其歷史密切相連的。要裂解其社會的價值體系,那么先顛覆其歷史傳統。這就是“欲滅其國,必先亂其史”這句經典名言的意思。只是我們大多數人都以為這只言過其實,不當一回事。
回到主題上來,“范美忠”與“袁騰飛”這兩位學歷史的年輕老師,他們在學校里到底在充當什么角色呢?不想再做過多的分析,直接扣帽子吧——他們實際上在充當社會主義傳統價值觀的顛覆者,也是中華民族傳統價值觀的顛覆者。這哥倆都成長于上世紀八十年代,那個時代的印記非常明顯。當年的中學生娃娃,現在都已經成長起來了,某些人當年播下的種子,現在也已經長成了他們應該有的模樣。回避不是辦法,要草還是要苗,只能選擇。
如果要建設和諧社會,那么必須首先確立一種核心價值觀,這點是無法回避的,至于有些學者打著“多元價值”的旗號裂解核心價值,這其實是在給中華民族下藥,誰信誰上當。本來我對在胡總書記提出的“八榮八恥”抱以厚望,可這幾個字后來不知道什么原因,很少有人再提起。錯過了一次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好機會,很是可惜。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