媚外只能誤國
管理層風風火火迫不及待地推出的股指期貨已經表演數日。股指期貨推出之前,有人言之鑿鑿地表示,股指期貨可以起到穩定市場的作用。但市場無情的暴跌給了許愿者一記響亮的耳光。短短11個交易日,上證指數上演了半年多來最慘烈的調整。滬指連破3100點、3000點、2900點幾個重要關口,30日報收在2870點。相當所有投資者統統吃了大盤一個跌停板。滬深股市震蕩深跌,11天便回到半年前。
現在有人又把“機構參與股指期貨市場”描繪成“減少投機因素,增加套保數量”的靈丹妙藥,顯然這又是一個大忽悠,是少數人的異想天開。有評論指出:“機構并不必然成為套保的主力軍,如果套利盈利更多,機構就沒有必要充當套保的冤大頭。套保幾大要素,低成本融資、高杠桿、市場明顯的定價誤差都不具備。金融杠桿最高只有五倍,定價出現誤差立馬被套利者拉平,還做什么套保?”
中國股市在2007年10月6124點時,流通市值是10萬億。到了2010年4月16日3130點,指數下跌了50%,流通市值反而達到了15.8萬億,增加了近60%。這既有大小非解禁的原因,又有IPO和再融資的原因。流通市值的加大使得基金由“控盤者”變成“大戶”。2007年12月,基金市值占股市流通市值35%左右,這是“后5·30”行情大盤股能夠領漲沖6100點大關的最重要原因。但是目前基金市值僅占流通市值的15%-16%。基金淪為大戶,根本無力撬動10大權重股和上證50指數,更不要說撬動滬深300指數了。
A股市場僅10大權重股的市值便達到8.4萬億,相當于俄羅斯2007年的GDP總量。如果算上其他上市公司,再算上不斷發行的公司,并且還有管理層一再鼓吹的“國際版”,股市的抽水功能將愈演愈烈。尤其是“國際版”,抽出去的水將不再是“肥水不流外人田”。已經揭露出來的事實表明,沒有國際版,惡棍高盛已經通過股市占了中國數千億的大便宜,是數千億!汶川地震我們傾全國之力,也不過籌集了幾百億。高盛一滴汗不出,只憑不為人知的“功課”便輕而易舉卷走百億、千億。這就是我們目前監管的現狀。
細心的投資者應該注意到如今我們已經不再提“保護中小投資者”了。股指期貨本身也不是保護中小投資者的。因為管理層早就說過股指期貨風險很大,設定的門檻也是拒中小投資者于門外。這不能不說是管理層的一番好意。不過這番好意也有自相矛盾的地方。因為管理層說股指期貨可以套利保值,減少投資股票的風險。又是好東西,又提醒絕大多數中小投資者不要參與,豈不自相矛盾?反正不管咋說,股指期貨“穩定”股市的謊言已經被戳穿,破碎得無可遮掩了。
管理層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國際版”了。“國際版”一開,國外大公司一進來,中國的財富更將源源不斷地輸出。那時何止一個高盛?幾個高盛?何止千億、萬億?不知管理層心里到底有沒有一本帳,他們知不知道中國的財富到底有多少?股民手里的錢到底有多少?能經得起外國大亨們的狂征暴斂嗎?
對中小投資者不再保護,在諸多領域給外資超國民待遇,轉基因檢測也只針對參加世博的外國人。我們的這種政策取向已經越來越引起人們的擔憂和疑慮。我們太需要一個和諧穩定的環境了,但和諧穩定必須以人民的利益為重,必須千方百計維護人民的利益,而決不是相反。股指期貨養肥了誰?將來的“國際版”又會養肥了誰?人們將會逐漸看得很清楚。在絕大多數人相對貧困的中國,對洋大人的利益輸送還是收斂一些為好。不要太過分,太明目張膽,太無所顧忌了。決定中國前途和命運的只能是中國人民,決不會是那些洋大人。洋大人只會掠走財富而留下民怨,得了便宜反倒幸災樂禍,恨不得一下子掏空中國,搞垮中國。肉包子打狼,狼越強大對我們的威脅就越大。人們過去關注的是腐敗,如今關注的已經是賣國了。還不應該引起警覺嗎?
富民才能強國,媚外只能誤國。我們應該對經濟領域的一些政策取向進行認真的反思了。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前提是愛國為民。沒有愛國,沒有對國家和人民利益的堅決維護,富民只停留在華麗的詞藻上,媚外則百億千億地一再兌現,如此這般,就不會有真正的和諧。愛國主義還是賣國主義,現在已經成為一個十分現實而緊迫的問題。
附
“中國國有銀行2004年改制的時候,高盛相繼發表報告,詆毀中國的國有銀行,說不值一點錢”。后來“高盛等以極其便宜的價格收購了中國銀行上市的股權。僅某個國有商業銀行的上市,高盛等華爾街公司賺了1300億人民幣,相當于中國每人給了美國100元。”
2007年西部礦業上市的時候業績每股0.81元,股價最高68.50元。高盛以人民幣9615萬元價格的投資,上市后套現70億元,當時高盛鼓吹大藍籌。兩年后,西部礦業業績只有0.02元,剩在其中的投資者成了被套者的“大爛愁”。
在成功投資西部礦業等公司之后,國際投行高盛又將在創下A股最高發行價的海普瑞上大賺一筆:以148元的發行價計算,高盛在不到三年的時間內,將浮盈65.89億元,獲利約93倍。
“2007年,高盛發表報告,稱原油要漲到200美元一桶,當時中國拼命購買了價格為147美元一桶的原油,高盛還與一些中國公司設下“對賭協議”,自己卻悄悄拋售原油。到了當年年底,油價降到34美元一桶。中國國資委官員曾表示保留對高盛等交易欺詐起訴的權利。”
不僅如此,高盛還曲線主導雙匯高管MBO交易,雙匯遲遲不向公眾投資者如實披露。2006年4月的交易,直到2009年11月,國外媒體爆出“高盛集團已經同意以1.5億美元的價格,出售所持有的雙匯集團50%的股權,并于上周同鼎暉投資簽署了出售協議。這一交易將套現約1.5億美元。高盛計劃很快將再次出售所持雙匯集團的股權,將其在雙匯集團的持股比例降至5%”后,雙匯發展才在2009年的最后一天發布公告承認了此事。高盛還是雨潤的外資股東,在中國豬肉產業鏈中占據重要地位。
高盛雖然挨了美國證交會的當頭棒喝,但他卻應該感謝美國證交會。因為美國證交會的棒喝選在中國農業銀行選定IPO境內外投資銀行之后。4月7日,中國農行篩選承銷商工作啟動,4月14日,農行通過其官方網站公布了中國農業銀行選定IPO境內外投資銀行,“由高盛、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中金公司、德意志銀行、麥格理共同協助農業銀行完成H股發行上市相關工作。”高盛排名第一。試想如果美國證交會提前一周宣布對高盛起訴,高盛恐怕就會失去承銷中國農業銀行的資格,至少其獲得的承銷、顧問費會大大縮水。
2004年12月,中國證監會批準由北京高華證券有限責任公司(下稱“高華”)和高盛(亞洲)有限責任公司(下稱高盛)共同設立中外合資券商——高盛高華證券有限責任公司(下稱高盛高華),時任高盛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后出任美國財長的亨利·鮑爾森曾經欣喜若狂的表示,“這一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標志著高盛將在中國掀開激動人心的新篇章。”
鮑爾森為什么會對這家貌似普通的合資公司予以如此之高的評價呢?
原來此舉使得高盛不僅曲線拿到了經營全面證券業務的牌照,其中包括一般合資券商不能涉足的A股經紀業務;而且繞過了監管層不允許設立外資獨資券商的規定,使合資公司在實際上處于高盛的掌控之下。
高華名義上為100%的中資券商,實際上其公司注冊資本金完全來自高盛的商業貸款。
2004年9月,國家發改委批準方風雷等6人,向高盛借用國際商業貸款9775萬美元(折合人民幣8.04億元),貸款用于設立高華證券公司的股權投資。高華注冊資本10.7億元,高盛的商業貸款足以支持方風雷等6人團隊取得對該公司的絕對控股地位。
據《北京娛樂信報》當時報道,高盛向6人團隊提供的貸款具有選擇權,一旦政策允許,高盛可收購該團隊在高華的控股權,從而徹底控制高華及高盛高華。
高華經批準的經營范圍為,證券的代理買賣;代理證券的還本付息、分紅派息;證券代保管、鑒證;代理登記開戶、證券的自營買賣;證券的承銷及證券投資咨詢;以及證監會批準的其他業務,批準時擁有兩個營業部,分別是北京金融大街證券營業部和上海長樂路證券營業部。
高盛高華經批準的經營范圍為:股票和債券的承銷;外資股的經紀;債券、中興通訊、交通銀行、中國石油(后續股票發售)、中國銀行、中海油海外上市等具有全球影響的皇冠級IPO融資項目被悉數收入高盛囊中。這家只是形式上合乎中國法律的中外合資證券公司,卻一直享受著“超國民待遇”。
中國移動通信于1997年進行的首次公開招股發售,籌資40億美元,隨后在2000年10月進行了后續股票發售交易及可轉換債券發售交易;
中國石油、中國銀行、平安保險先后進行的首次公開招股發售中高盛扮演重要角色;
參與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A股公司中興通訊4億美元的香港首次公開招股發售;
2005年,高盛還成功完成了交通銀行22億美元的海外上市項目以及中國石油后續股票發售,籌資27億美元。
近年來高盛以金融顧問的角色多次參與在中國的重大并購案,如日產向東風汽車投資10億美元案;戴姆勒·克萊斯勒向北汽投資11億美元案;TCL與湯姆遜成立中國合資企業;匯豐銀行收購交通銀行20%股權案以及聯想收購IBM個人電腦部等等。無獨有偶的是,中國企業在這些并購案中一再上當,損失慘重。
中國國內券商PE直投試點直到2009年5月才真正大規模放開。然而高盛早在三四年前、甚至更早時間就已經在國內暢通無阻。
2007年7月12日, 被譽為中國礦業明珠和資源之王的西部礦業隆重上市,這是高盛首例A股市上市公司PE股權投資案例。
僅僅一年前的2006年7月20日,高盛以每股3元的價格從西部礦業前股東東風實業公司受讓3205萬股。2007年4月8日,西部礦業召開2006年年度股東大會,決議以2006年12月31日該公司股份總數32,050萬股為基數,以資本公積金按每10股轉增12股,以法定公積金按每10股轉增3股,以未分配利潤按每10股送紅股35股等方式大比例向全體股東送股。轉增和送紅股后,高盛持有西部礦業的股權,從3250萬股猛增至19230萬股。
2009年3月5日,西部礦業發布公告,稱2008年8月7日至2009年 3月3日,Goldman Sachs Strategic Investments L.L.C.(下稱 Goldman Delaware)) 通過上海證券交易所集中交易系統出售所持西部礦業公司119,150,000股股份,所減持股份占公司總股本的5%。該次減持后,高盛仍持有公司股票73150000股,占總股本的3.0697%。若按減持期間市場均價8.67元計算,高盛累計套現10.3億元。
高盛大規模減持之時,恰逢全球金融危機爆發、A股市場雪崩,西部礦業股價亦從歷史最高價68.5元最低跌至5.30元,許多人認為高盛是在割肉大甩賣。實則不然,高盛持股西部礦業1.923億股的全部投資成本只有9610萬元,以減持市值和持股成本計算,單單西部礦業5%股權減持就已全部回收投資,且取得了投資回報高達974.3%的驚人暴利,而此時中國股市的投資者卻是傷痕累累、哀鴻遍野。
有業內人士測算,在享受西部礦業現金支付股利和超大比例送轉增股后,高盛每股投資成本僅為0.34元。
西部礦業上市前超大比例贈股分紅大有將公司榨干吃凈之嫌,不僅如此,高盛在突擊參股西部礦業的過程中還存在明顯的蹊蹺之處。
《西部礦業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開發行上市招股說明書》公開披露信息顯示:2006年7月20日,東風實業公司(下稱東風實業)與Goldman Delaware 簽訂了 《股權轉讓協議》,東風實業公司公司同意將其持有的本公司的10%股份共計3205萬股轉讓給Goldman Delaware.
但高盛集團有限公司全資子公司Goldman Delaware直到2006年7月24日才根據美國特拉華州法律于注冊成立,一家公司尚未合法存續便在中國境內大舉收購A股上市公司股權。兒子比父親更早面世,此舉著實令人側目,人們不禁要感慨高盛的手眼通天。
高盛在受讓西部礦業股權方面還存在明顯的利益輸送。
東風實業為2003年西部礦業首次定向增發時的9家投資者之一,該公司以每股3元的價格認購了3250萬股。然而到了2006年7月,東風實業居然在西部礦業上市前夜按原價一分錢不賺地悉數轉給高盛。
在西部礦業上市前,除了高盛從東風實業受讓股權外,還有多起股權轉讓事件發生,高盛受讓股權價格明顯低于其他股東受讓價格。
2006年7月5日,維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將全部股權轉讓給上海尚安實業有限公司,每股轉讓價格為7.9元;2006年7月7日,湖北鴻俊投資有限公司將股權轉讓給北京安瑞盛科技有限公司,每股股轉讓價為 9.06元;2006年8月31日,公司設立發起股東之一鑫達金銀開發中心將股權轉讓給北京安康橋投資有限公司,轉讓價格是每股10.5元;2006年9月1日,華寶信托將其全部股權(實際受益人為公司第一大股東西礦集團3303名內部員工,2004年6月11日以每股3元價格從西礦集團收購西部礦業10%共計3205萬股股權)轉讓給西礦集團的價格是8.69元。
東風實業為一家在境外香港注冊的公司,西部礦業在招股說明書中并未披露背后的實際控制人是誰,該控制人與西部礦業、高盛之間是否存在關聯關系外界也一概不得而知。
業內人士對此分析結論為,東風實業和高盛之間的交易顯示出雙方存在非同一般的利益關系,存在兩種可能:一是東風實業公司本身就是高盛集團完全控制的影子公司,需要在公開上市前翻牌;二是東風實業公司和高盛集團之間存在特殊利益約定,如果前者不受后者控制,那么交易雙方的動機將十分明確,就是高盛為東風實業公司偷逃增值稅、所得稅提供便利。
然而,這還不是高盛參股西部礦業最嚴重的問題,更為嚴重的是,高盛從東風實業手中受讓的股權涉嫌不當獲利,東風實業于2003年參與西部礦業定向增發涉嫌違規增發、國有資產賤賣。
2003年,西部礦業與東風實業等9家境內外投資者簽署《西部礦業股份有限公司定向增資擴股合同書》,由其認購西礦定向增發的共計19000萬股新股,認購價格為每股3元。
西部礦業定向增發聘請的資產評估中介機構為北京中科華會計師事務所有限公司(下稱中科華),資產評估基準日為2003年6月30日,2003年11月28日中科華向西部礦業出具的《資產評估報告書》(中科華環評報字[2003]052號).
然而,耐人尋味的是,中科華的評估報告直至2006年9月29日才被青海省國資委以青國統[2006]194號文及所附《國有資產評估項目備案表》追認評估行為有效,增資擴股完成在先,國資主管部門追認在后,其中有什么貓膩呢?
原來是西部礦業定向增發根本沒有嚴格履行《國有資產評估管理辦法》,辦法明確規定:國有資產評估按照申請立項、資產清查、評定估算、驗證確認程序進行;國有資產管理行政主管部門應當自收到占有單位報送的資產評佑結果報告書之日起四十五日內組織審核、驗證、協商,確認資產評估結果,并下達確認通知書。
而資產評估報告的有效使用期限僅為一年,青海省國資委事后追認的評估結果早于2004年11月29日失效,有誰保證如此履行國有資產評估有關規定,不會令國有資產不被低估賤賣呢。
讓人震驚的是,不僅西部礦業定向增發沒有完全履行國有資產評估管理規定,甚至連其聘請的資產評估中介機構中科華,不但沒有礦權評估資格,甚至對西部礦業國有資產評估存在重大遺漏。
2003年西部礦業運作定向增發時,中科華負責整體資產、負債和凈資產的價值評估,其對西部礦業無形資產價值評估的具體方式如下:截至2003年6月30日止,西部礦業無形資產賬面價值為8004.9萬元,調整后賬面價值8004.9萬元,評估值8004.9萬元。
記者當時調查發現,截至2007年7月23日,國土資源部和中國礦業評估協會網站公布的《礦業權評估機構78 家》及《中國礦業權評估師協會執業會員單位名錄》中,都沒有中科華。
《探礦權采礦權評估管理暫行辦法》及《礦業權出讓轉讓管理暫行規定》:轉讓國家出資形成的探礦權、采礦權,必須依法進行評估,并由國務院地質礦產主管部門對其評估結果依法確認;探礦權、采礦權出讓是指探礦權、采礦權登記管理機關向申請探礦權、采礦權的民事主體授予探礦權、采礦權的行為;各級地質礦產主管部門按照法定管轄權限出讓國家出資勘查并已經探明礦產地的礦業權時,應委托具有國務院地質礦產主管部門認定的有礦業權評估資格的評估機構進行礦業權評估。
記者還曾就將無形資產賬面價值作為評估值是否合理向國土資源部法律法規專線咨詢,有關專家對此答復是,“評估機構在對礦權進行評估時不能簡單將賬面價值轉成評估值,這樣做不屬于合理評估。”
改制上市明顯存在硬傷的西部礦業竟然能順利通過證券發審委、中國證監會審核,這是不是與高盛特殊身份有關呢?
高盛PE投資丑聞還不止涉及西部礦業這一家,近期被中國證監會立案調查的雙匯發展亦與高盛有染,戰略投資者高盛早在2007年就曾大幅減持股份,雙匯發展直至2009年12月14日才對外發布澄清公告。
高盛參股雙匯發展以后,從2003年到2008年,雙匯發展的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增長率分別是262.28%和160.46%,但同期其總資產和股權權益僅分別為43.50%和38.47%。自2004年起已經連續四年分紅超過利潤的60%,其中以2006年與2007年最甚,分紅方案均為每10股派8元,其中2006年度現金分紅41084.4萬元,2007年度現金分紅48479.59萬元,分別占當年合并報表凈利潤88%和86%。2008年比例有所回落,每10股派6元,但仍占凈利潤52%。
雙匯發展的分紅方式與西部礦業上市前股份瘋狂擴張的做法如出一轍,不管在什么情況下,高盛總能以各種方式令其在華投資利益膨脹到極致。
入主雙匯發展前,高盛已擁有雙匯在肉制品領域的最大競爭者雨潤食品集團的13%股權,如若收購雙匯發展成功,將意味著高盛同時擁有中國兩大肉制品集團股份,當時業內人士一致擔心,收購雙匯之后,高盛更將進一步“獨霸”中國肉類加工業,商務部原條法司副司長郭京毅則變相力挺高盛,“不是每個行業都涉及經濟安全,一家火腿腸生產企業的并購,與經濟安全的關系不大。”
高盛收購雙匯會否獨霸中國肉類加工業已經不再重要,重要的是,高盛收購雙匯這一潛在威脅壟斷中國肉類加工業的舉動得以被商務部順利審批,其中原因耐人尋味。
“高盛在與中航油的交易過程中涉及的問題要遠比在本土的問題嚴重得多。”
2003年下半年開始,在高盛新加坡杰潤公司(J.ARON)的悉心指導下,中航油大量賣出原油的看漲期權,之后又不斷補倉,在虧損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2004年1月26日,中航油與交易對手高盛簽署了第一份重組協議,雙方同意結束前面的期權交易而重簽一份更大的合約。根據協議,中航油在平倉后,買進了更大的賣出期權。但自2004年1月簽署重組協議至當年6月,油價并未如中航油預期的下跌,反而一漲再漲。到二季度,因期貨產生的虧損已高達3000萬美元。中航油再次選擇“后挪”,在6月28日同交易對手高盛訂立第二份重組協議,風險成倍擴大。
而在此期間,高盛則直接作為中航油的第二大交易對手,積極做多國際油價,與目前美國SEC指控高盛欺詐案相比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在美國華爾街,高盛只是隱瞞與投資者利益嚴重沖突的重大信息,在中航油事件上,身為中航油石油期權交易投資顧問的高盛,自己暗中反向操作,其間的利益沖突更加赤裸、強烈。
2004年年底,中航油在與高盛的復雜衍生產品交易中巨虧40多億元,在進行公司債務重組時,高盛新加坡杰潤公司居然堂而皇之地成了中航油的重要債權人之一。
此時,舉國上下只是一味地譴責中航油負責人陳久霖給國家造成嚴重損失的惡劣投機行徑,不經意間放過了暗算中航油的高盛。
高盛再度與國內眾多國企上市公司簽訂原油期權套保合約。
盡管早在2001年6月,中國證監會、國家經貿委等多個部門聯合頒布《國有企業境外期貨套期保值業務管理辦法》,明令國有企業境外期貨業務,只能進行套期保值,不能進行投機交易。
2008年12月,高盛與深南電簽訂的兩份油價對賭協議率先曝光。
2009年4月15、16、17日,國內三大航空公司南方航空、東方航空、中國國航先后頒布2008年年度報告,分別虧損48.29億元、139.28億元、91.49億元,合計虧損279.06億元。
東方航空因高達139.28億元巨虧陷入財務困境,以至于在2008年年度報告公布當日便戴上了ST帽子,為了挽救危局,一度傳出ST東航意欲以起訴高盛等七大國際投行的方式,來尋求所謂對賭協議的重新修訂,雖ST東航起訴未能最終付諸行動,但高盛染指亦成為不爭事實。
深南電與高盛的利益紛爭,并沒有隨著兩份國際油價期權合約的終止而一筆勾銷。
2009年12月29日,深南電發布重大事項進展公告,稱收到杰潤公司來函,該函稱自2008年11月12日起,雙方在不影響權利的基礎上進行了協商,但未能達成和解,要求公司立即支付因公司違約而給杰潤公司造成的損失79,962,943美元以及自2008年11月6日起截至2009年11月27日產生的利息3,736,958.6美元,合計83,699,901.66美元。如果公司不全部支付前述款項,杰潤公司保留提起訴訟的權利,而不再進一步通知。與此同時,杰潤公司又發給公司一封信函,提出分十三期付款、免除利息、只支付79,962,943美元的和解方案。
時至今日,不少善良的國人都認為,石油100多美元時,沒有人會想到這么短時間內能跌到40美元,包括高盛也應該沒有想到,但這一看法卻是非常錯誤的。
自20世紀80年代后期紐約、倫敦兩大期貨交易所成立,石油期貨交易之后,石油價格的定價權已經從歐佩克逐漸轉移到了華爾街,高盛、摩根士丹利、花旗集團和JP摩根大通是當今世界四家參與石油期貨的最大玩家,而高盛又是這一輪石油價格上升中的最大贏家。
美國金融危機全面爆發后,國際原油價格從147美元最低跌至30多美元。在這輪原油暴跌中,JP摩根大通、高盛集團、巴克萊銀行及摩根士丹利控制了石油商品掉期交易頭寸的約70%。
早在2007年11月份,高盛首席經濟學家Jan Hatzius發表一份非對外的題為《The Sub-prime Mess》研究報告,詳細分析了美國次貸危機和可能造成的影響,準確預測了美國的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而高盛當時也已開始全面做空,并于2007年獲得歷史最高的利潤。
高盛通過第一份合約將這個傳導時間設定為10個月后,也就是2008年3月到當年12月底,現在看來,非常精準。
無法否認的是,高盛同深南電簽訂合同時,就已準確預見石油價格即將崩盤,而深南電和其他中資企業則或主動或被動地成為對賭對象。
面對高盛的天價索賠和最后通牒,深南電仍表示,要繼續與高盛杰潤保持磋商和溝通,盡最大努力爭取和談解決爭議,美國SEC已經正式起訴高盛了,傷痕累累的中國國企還在準備為當時的陷阱付出代價,區別是希望少付一點。我們迄今無法得知這些國有企業甘為魚肉的真實原因是什么。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