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悔之的文章:http://blog.sina.com.cn/s/blog_5c52a3620100iylx.html
李悔之向中國共產黨的“七一”獻禮,就我個人看來,是要劃上一個紅圈的。還要批上兩個字:“好。好。”
好在哪里?
第一個好就好在它是一副清醒劑!雖然它實際上是毒劑。
我們知道,改革開放以后,隨即就出現了一股反毛思潮,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反毛”思潮愈是甚囂塵上,一浪高過一浪。一直到今天,將毛主席丑化成了一個惡魔 暴 君殺人犯的形象。對于這種極不正常的現象,除了廣大的民眾發出了呼喊以外,而黨和政府的各級機構,卻處于十分麻木的狀態。這些人都以為反的只是毛澤東一個,與我無關、與黨無關、與國家無關。特別是一些貪官和新富,出于對毛澤東懷有的天然畏懼,別無選擇地站到了反毛的前沿陣地上,搖旗吶喊。一些代表這部分利益的媒體,出于自己利益的需要,也為之添薪助火,火上澆油,推波助瀾!
現在好了。李悔之用一分厚禮把“反毛”解釋得明明白白:他們所進行的這場持久戰。只是一個聲東擊西的戰略決策、只是反黨戰的一個序幕而已。他們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讓毛澤東滾蛋就是為了讓共產黨下臺!而且,通過袁騰飛的那一份“反毛戰”總結報告,他們還宣告已經取得了反毛戰的最后勝利。請看李悔之臉上顯示出的勝利者姿態和神氣:
(我就)作一回當代的“ 李鼎銘 先生”吧。反正現在再也不怕有人玩“陽謀”和“引蛇出洞”、出其不意朝你頭上扣一頂“右派”的大帽子了。
李悔之在這里向世人宣告,我們就是反黨,我們就是右派。你奈何我哉!
痛飲著李悔之送來的這副清醒劑,我想,每一個曾經糊涂過的人一定都會如夢初醒,馬上明白過來的。
難道這不是一件大好事嗎!
第二個好處是,李悔之的厚禮又是一份挑戰書。雖然他美其名曰“提意見”。他的這個意見措辭強烈,沒有給對方留下一絲絲回旋的余地。請看:
“當今中國,政治體制改革已到了刻不容緩的時候。作為中國的唯一執政黨,在即將迎來九十周年生日之際,處于最高領導層的精英們真正要“識時務”了!……要打出一條相對切實可行的政治轉型之路。但決不能首鼠兩端,一拖再拖。更要徹底拋棄“絕不”思維。
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否則,便“名不正,則言不順”。所以,在政治轉型過程中,政黨易名,是第一要緊之事。只有易名、脫下那件血跡斑斑的舊衣,才能甩開沉重的歷史包袱,徹底告別過去,邁出新生的堅實一步。 ”
共產黨應該易個什么名,其實李悔之們早就醞釀好了。不過暫時還保著密。我給它解密出來了,也不妨告訴大家一下。李悔之們對于共產黨還是非常仁慈的。他們向共產黨傳遞出了橄欖枝:
“我們并不想推翻共產黨,但你必須像國民黨那樣浴火新生,改成一個中國的共和黨。至于中國的民主黨嘛,早已在地下誕生成長。 ”
面對著李悔之的也就是地下民主黨的這一份戰書,共產黨要繼續做共產黨,就必須挺起腰桿與之決戰,而且只許成功不許失敗,否則就沒有當共產黨的資格了,只能當共和黨。
本人的預測也是本人的希望,共產黨一定會上,一定會與地下民主黨決戰一場!
久經考驗的中國共產黨也有好久沒有再經考驗了。我真誠的希望,經受住這場考驗后的中國共產黨,一定會重震雄威,再次成為一個偉大光榮正確的黨!
在為李悔之的獻禮拍手叫好的同時,我們也必須看到。李悔之列舉的下述數據應該基本上是真實可信的:
財政部2009年的統計:我國10%的富裕家庭占城市居民全部財產的45%(現在這一數據至少到達了50%)。農村也是如此,一個富豪的收入抵得上全村甚至全鄉勞動者的收入。也就是說,中國勞動者總報酬的一半被10%的高收入者拿走了,90%的勞動者所得到的報酬占剩下的一半!難道這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當今中國, 1.5億人每天所得不到1美元,難道這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兩億多工人工作十小時以上、薪水卻是公務員的零頭,難道這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這些數據就是李悔之們敢于向共產黨發起挑戰的重型裝備——核武器。共產黨能否取得最后勝利,就取決于它的反核武器!
最后,輪上我也給李悔之提意見了,必須指出,不是獻什么禮。
尊敬的 李悔之 先生:以后再要寫戰書的話,還得好好的學習學習。戰書不但要有殺氣,還必須至精至簡,嚴肅嚴謹,具有一字千鈞的筆力!哪有你這樣寫戰書的?拉拉扯扯拖泥帶水的洋洋數千言,還沒有切入正題。 孔老 先生的子曰之乎也者之類竟然也搬出來了。何必嘛何必。要說就說自己的。
還有令我不能容忍的,看你說的:
“
把黨比母親,那么,誰是父親?沒有父親,哪來的“我”?總不能學流氓出身的漢高祖劉邦,為了證明自己是“受命于天”的“真龍天子”,竟不惜編出自己母親與“蛟龍”交媾野合,“遂有娠而生高祖”的故事來吧? ”
這樣的話語,叫人很難相信是出自秀才的口,看來看去,總感到有點流氓無賴氣。你莫非不知道比喻是一種文學修辭手法?經你這么一惡搞,以后誰還敢再用比喻修辭呢!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