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是一介90后大學生,見識簡陋,文章粗糙,歡迎諸位指教!
經濟全球化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出現,90年代得到認可,到2010年,經濟全球化的跡象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已經隨處可見。例如,諾基亞手機,世界知名品牌,但在中國買到的諾基亞一般都產自中國本地。而美國的超市中則充斥著“made in china”。
貿易全球化,生產國際化,已經是顯而易見的了。
而這一切只是表象,經濟全球化的實質是什么?
如今在中國買到的世界名牌產品,像諾基亞,基本都是產自中國內地。而在生產過程中中國得到的利潤卻少得可憐,只是一點微薄的加工費。原因很簡單,品牌,技術,甚至設備,都是源自國外,中國只是代為加工而已。所以,在分蛋糕的時候中國企業毫無話語權。因為代工誰都可以去做,而品牌和技術則是國際大公司手中的王牌。
反觀中國出口的商品,以玩具和衣服為例,這些東西沒有什么技術含量可言,而中國又沒有拿得出手的品牌,本質上仍然是代工。中國企業仍然是吃虧的一方。
整個產業鏈條就是這樣:跨國公司掌握技術和品牌的獨享權,把生產轉移到發展中國家,發展中國家付出了資源和勞動力,以及環境污染等社會問題,而利潤絕大多數被跨國公司賺走,發展中國家企業只得到利潤的少許零頭。
而且發展中國家的企業對此毫無辦法。前面已經提到,利潤分配時他們沒有話語權,而技術和品牌屬于知識產權,是受到保護的。自主開發技術和品牌困難重重,而且產品投入市場就會受到市場的既得利益者,即跨國大公司的剿殺。而且技術已經存在,再開發除非完全繞過既有技術走另一條路,否則就觸及知識產權的雷區。而另辟新路又要面臨技術標準的問題,許多行業已經確立了唯一的技術標準,比如視頻播放器領域、PC領域,根本不容許其他標準,即使硬開新路,也會遭遇兼容性的困境。
可見,游戲規則早已設定好,永遠是對強者有利,因為他們是規則制定者。而經濟全球化,則是國際大公司利潤最大化的過程,最后的贏家總是他們。
現在再去看《共產黨宣言》,這本誕生于1847年的薄薄著作,它過時了嗎?
理論是否過時不在年代的遠近,而在于它能否解釋現實。
《宣言》早已指出:資產階級,由于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以且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
而現在的經濟全球化則是這種世界性的進一步發展。不僅市場是世界性的,生產也是世界性的。
通過經濟全球化,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內建設生產基地,利用發展中國家的資源和勞動力,給他們微薄的加工費,生產出產品再高價賣給全世界,從中獲取巨額利潤。整個生產過程,資本對勞動者進行了雙重的剝削。
第一次經濟危機——即生產過剩引發的危機——其實質是市場不足,所以生產相對過剩。無產階級已經被剝削的一貧如洗,支撐不起快速發展的生產力所需要的市場。資產階級的解決辦法,正如《宣言》所說,奪取新的市場,更加徹底地利用舊的市場。
當然,形式上和以前有所不同。西方發達國家如今的繁榮,實際上是建立在對發展中國家的剝削的基礎之上的。他們把那些勞動密集的、資源消耗、環境污染嚴重的、工人薪酬低的產業和生產環節全都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從而緩和本國內部的階級矛盾。發達國家給本國勞動者高工資,高福利,甚至失業者的社會保險也能把一個人養的很好,似乎一派和諧,但這是基于企業的稅收,而企業的利潤則有賴于他們在發展中國家的生產基地和市場,也就是對發展中國家的剝削。如今歐美發達國家似乎一派繁榮景象,但是,如果沒有中國,沒有許多發展中國家替他們打工,這種繁榮是根本無法維持的。
經濟全球化,實質上是資本在全球范圍內的擴張。階級矛盾被轉化成窮國和富國之間的矛盾,從而轉移了人們的視線。如今階級矛盾似乎已經是個邊緣化的問題,但實際上它只是換了一副面孔。它仍然面目猙獰地存在著。
而對于這種緩和矛盾的方法,《宣言》也說得很清楚:這究竟是怎樣一種方法呢?這不過是資產階級準備更全面更猛烈的危機的辦法,不過是使防止危機的手段越來越少的辦法。
市場總是有限的,地球就那么大。經濟全球化,使資本得以在全球范圍肆意剝削,肆意獲取利潤,殊不知這實際上是在自掘墳墓。
全球性的剝削形成了全球性的階級矛盾,這不僅僅是每個國家的無產階級與每個國家的資產階級的矛盾,而是世界全體無產階級和全體資產階級的矛盾。全球化使資本全球化,資產階級全球化,同時,無產階級也全球化了。經濟全球化程度越深,全世界無產階級也就越團結,因為和過去相比,他們面對的是更一致的敵人。
當全球范圍內的階級矛盾尖銳到頂點,也就是資本主義的墳墓完工之時。在《宣言》的結尾,那聲振聾發聵的呼喊,已經到了快要實現的時候。
“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