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人富裕多數人貧困的社會是永遠不得安寧的社會
也評茅于軾--“仇視富人的社會是一個沒有前途的社會”
老漢
茅于軾說了很多的話,無非是公有制不好,私有制好,計劃經濟不好,市場經濟好,所以他最后得出結論:“仇視富人的社會是一個沒有前途的社會。這句話年輕人不大能理解。四十五歲以上的中國人應該能夠懂得。改革以前,越窮越革命,越正確。一個人沾上一點富,立刻就倒霉。結果是中國變成了一個窮人國,絕對沒有一個富人。沒有誰有私人小汽車、有自己的住房。這樣的社會是不是沒有前途?我們要鼓勵富人,致富光榮,幫助大家致富,這才有前途。”
社會財富像一塊蛋糕,總量是不變的,一部分人蛋糕分多了,一部人必然少分,多分少分本來無需斤斤計較。但是如果少部分人分了蛋糕的極大部分,多數人只分了很少一部分,造成了前部人撐死也吃不完,后一部分人吃不飽或者根本沒有分到。在這樣的情況下,后一部分人有意見了、不滿了、甚至產生對前部分人仇恨了。這應該說是正常的,說明這個社會分配不公。怎么辦?改進分配辦法,不要讓少數人分得太多,縮小差距,起碼保證大家都能過上正常的生活。這樣做,社會上的意見、不滿、甚至仇恨就會減少,社會便會和諧,這樣的社會才是有前途的社會。不然富人越來越富,窮人越來越窮,就會出現一個仇富的社會,這樣的社會肯定是不得安寧,沒有前途的社會。
要說仇富,算共產黨最仇富,國民黨的時候,中國財富集中在“四大家屬”、帝國主義者和地主的手里,廣大民眾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起來革命,就是為了打倒這“三個富人”,推翻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帝國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封建主義,打土豪分田地,沒收帝國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財產。難道這不是仇富?因為國民黨的社會是兩極分化極其嚴重的社會,因此它不是好社會,人民才痛恨它,結果被人民推翻了。歷史所作出的結論完全和茅于軾作出的結論相反?!端疂G》中的好漢也是仇富,英國小說《羅賓漢》也是仇富、羅馬的斯巴達克斯也是仇富,他們都是劫富濟貧,凡是在一個社會里人民普遍仇富,說明這不是一個好社會,是一個沒有前途的社會。社會上出現仇富,不要從仇富者身上找問題,而是要從為什么會產生仇富的根子上找問題。
茅于軾說,“越窮越革命”,從歷史來看,他的這個觀點也不錯,窮則思變,受壓越厲害反抗越積極。毛主席還說過類似的話,有些人官做大了,薪水高了、有汽車、有保姆,做官當老爺,不想革命了,但是工農還是要革命的,這句話的意思是,這些當官的本來是反對壓迫、剝削的革命者,現在不革命了,反過來要欺壓百姓了,要當李自成了。所以革命性強的不是富人,而一般處在社會最底層的受壓迫、受剝削最嚴重的人。茅于軾說“結果是中國變成了一個窮人國,絕對沒有一個富人。”那時中國確實不能產生遠遠脫離人民生活水平的富人,因為工廠是全民的,大家在一起工作,按勞分配,雖有差距,但差距不大,沒有人能把工廠買下,自己當老板,讓別人為他生產,農村大家在生產隊一起勞動,記工分,土地不能買賣,所以也不可能產生地主,國民黨時期的官僚資本被沒收,民族資本家在改造,變成公私合營,除拿定息外,正在改造成為一個自食其力者,賭場、股市都沒有,投機倒把是違法的。所以正如茅于軾說當時“絕對沒有一個富人(指遠遠脫離人民生活水平的富人)”,只有共同富裕。但也不是像他說的好像中國原來是一個富國,后來“變成了一個窮人國”,這是胡說八道,騙騙改革開放后出生的青年人可以。解放后極大多數人民的生活提高了,當然少數人的生活水平可能大大降低了,因為他們再不能靠剝削他人來生活了,這些人對毛澤東時代可能不滿,但多數人是非常高興的,像溫總理說的,活的有尊嚴,不用在富人前面低頭彎腰了,可以說是人民揚眉吐氣。
究竟一個社會是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好,還是把少數人的富裕建筑在多數人的貧窮之上,把少數人的幸福建筑在多數人的痛苦之上好,不同階級有不同的見解。這一點經濟學家厲以寧和茅于軾先生有同一見解,厲以寧講得很透白,他說,“12億農民和下崗工人是中國巨大的財富,沒有他們的辛苦哪有少數人的享樂,他們的存在和維持現在的狀態是很有必要的”、“中國的貧富差距還不夠大,只有拉大差距,社會才能進步”、“中國不應該建成福利社會,否則人們便沒有危機感,不好好工作”、“我建議取消所謂的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等等福利,目的是保持大家的工作熱情和能力”、“窮人應該將富人看成自己的大哥,大哥穿新衣小弟穿舊衣,天經地義”。他認為只這樣的社會才能進步,才是天經地義。那么為他們提供享受做牛當馬、流血流汗的勞動大眾會同意嗎?他們會問,“為什么讓我們辛苦,供你們享樂?”你們不是最講自由、民主、平等、博愛的嗎?我們的自由在哪里?民主在哪里?你們的博愛在哪里?他們的氣就大了,仇恨就來了。可見仇恨是你們富人和幫助富人的精英制造出來的。為什么要把毛澤東時代給我們的上學權、勞動權、住房權、就醫權、養老權把它取消了?為了讓我們拼斗,供你們享樂。你不把我們當人看,還期望別人不仇視你們!你敢不敢和我們一起勞動,參加競賽、拼斗?你會說體力勞動是低等的,我搞的是腦力勞動,我懂經濟學,好吧,把你的大賭場-股市的理論讓社會來評論評論,然后再決定你該享受什么?精英們天天講著自由、平等、民主、博愛等這類漂亮詞句,其實在他們的心里,這一些東西只屬于富人,在他們眼里窮人是不屬于“人類”的,經濟上不平等的窮人,連尊嚴都沒有,還談得上享受到什么民主、自由、平等、博愛!沒有經濟上的平等,就不可能有政治上的平等。
茅于軾問我們,究竟多少富人是為富不仁的?既然你不知道誰為富不仁,你怎么可以仇富?我們沒有權利來調查這些富人,可是茅于軾先生,你能告訴我們這些人的財富是不是通過誠實勞動得來的?據2009“胡潤百富榜”披露:新疆7位上榜企業家中,有5位是上市公司領軍者。尤其今年上榜富豪身家暴漲,張新的財富數字由去年的8億元超過22億元,一年增長14億,而孫廣信的財富由去年的68億增至145億元,一年增長77億,一年時間財富翻了一翻還多,這財富難道能靠誠實的勞動能得來的?如果是誠實勞動,那請介紹一下他們具體勞動的過程,錢是這樣通過勞動增長的,孫廣信平均每天收入是20多萬,一年才能賺到77億,請問中國有多少人一年能掙20多萬!2006年世界銀行報告稱,中國0.4%的人口掌握了70%的財富,我們暫且不問其財富來源是否正當,我們只提出這樣一個問題,96%的人只分到了30%的財富,這個社會是不是一個好社會?96%的人對此可以不可以有意見?可不可以不滿?會不會引起仇恨?億元以上3220個富翁人中,2932人是高干子女(2006年)難道真是應了“龍生龍鳳生鳳”的天命?他們都有賺錢的特異功能?有媒體報道:2008年中國平安公司高管馬明哲的年薪是6600多萬元,而貴州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黃都鎮磚房小學教師楊賢祥的月薪是44元5角,年薪應是534元,兩間相差1萬2千多倍,馬明哲說這是他應該得的。這樣嚴重兩極分化的社會肯定不是好社會。社會上群體事件不斷,殺人事件不斷,不會和財富分配不公沒有關系吧!?
茅于軾說,45歲以上的人會理解他的話,可是我總覺得45歲以上的人多數會反對他的話。他對于改革開放前后的兩種評價是站在他的立場上得出的。立場不同結論不同是很自然的,因為改革開放是少數人得到了在毛澤東時代絕對得不到的東西,如國有企業、礦產資源、土地資源、政治地位、二奶、多棟別墅等等,大多數人失去了在毛澤東時代已經得到的東西。如勞動權、求學權、住房權、就醫權、養老權、更重要的政治上有主人公的地位。生活雖然貧苦,但他們工作都是為了自己,他們無后顧之憂,他們不像現在有那么重的精神壓力:一輩子要為上學、就業、住房、就醫、養老操心發愁,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精神衛生中心2009年初公布的數據顯示,我國各類精神疾病患者人數在1億人以上。產生富人的基礎只有建立在使多數人貧困化上。這一點讓我再引用經濟學家厲以寧講話,“12億農民和下崗工人是中國巨大的財富,沒有他們的辛苦哪有少數人的享樂,”現在我們看看毛澤東時代的人民生活是不是那樣的窮?工人的工資一般一個月幾十元,如果工人有50元工資,一家五口人生活可以過得不錯,我當時的一個鄰居就是這樣。因為除了吃、穿、學習用品、日用品以外,再不需要化很多錢,連家屬生病工廠也報銷一半醫療費,托兒所也半費。毛澤東時代注意的是全國人民的福利,他給了人民六個權:就學權、就業權、住房權、就醫權、養老權、當家作主權,現在人民被剝奪了這些權利,把這些錢給了少數人,讓少數人富了,多數人窮了。其實這些看不見的錢要比工資多得多?,F在如果工人一月拿5000工資,你肯定養活不了五口人,因為你沒有“五權”,買一個房子,住次醫院,多少年的積蓄就完了,還有兒女上學等等。毛澤東時代給人民的暗的錢要比明的錢多,茅于軾只說明的錢,不說看不見的錢。如果現在也給人民“五權”,我看國家連工資都發不出來。另外更重要的是人民當家作主,活得有尊嚴,洋人面前能挺起腰桿說話,國際地位也高,朋友遍天下,話說出去算數,從不當大國的孫子。
茅于軾說“改革開放以前,我們選擇的是蘇聯斯大林模式的公有制加計劃經濟,現在我們知道這是一條錯誤的路線。現在我們走的是保護私有產權和市場經濟,而且是很成功的一條路?!泵┯谳Y憑什么說毛澤東時代公有制和計劃經濟是一條錯誤的路線?誰都知道當時是我國經濟上快速發展的時代,其速度領先于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蘇聯也是一樣很快成了世界上兩個超級大國之一,現在怎么樣?我國在毛澤東時代發展的數據在網上已多次有人發表,不再重復。但當時還是很窮,原因是國民黨留下的是爛攤子,國內一窮二白,國外帝國主義的封鎖,加上抗美援朝、抗美援越、中印戰爭、中蘇邊境戰等的國防開支,底子薄開支大,就是當時的實際情況。就憑現在的財力打得起這幾場戰爭嗎?肯定是光屁股了。當然現在我國是韜光隱晦,東海、南海、中印邊界的領土由人隨便占,用不著國防開支,只要在國內加大維穩開支就可以了。在毛澤東的時代,誰敢這樣占!老說落后挨打,那時剛解放,我國非常落后,沒有挨打,相反打敗了世界第一號軍事強國,現在國力強大了,連領土都保不住了,好樣的,打一仗看看,那就會像中國足球隊一樣馬上露餡。毛主席為了防護外敵,中國人民勒緊褲腰,進行工業建設、國防建設,只有十年時間很快搞出了世界上只有兩個國家能生產的兩彈一星。尖端科學與世界的差距一下拉近,同時核潛艇、航空業也快速發展,70年代末就研制成功大型客機運十,在80年代初在西藏、烏魯木齊、哈爾濱等地高難度的試飛成功。當時大型客機只有美、蘇、英三個國家能造,我們是世界第四位,領先于法國,現在我們只能用大量外匯進口法國飛機。我們的汽車業先于韓國,現在韓國反而成了向我們出口的汽車國。要知道這些都是在窮底子基礎上奮斗出來的。還有農村的水利農田建設其成績令世人稱贊,現在老本吃完,水災、旱災都來了。改革開放是靠挖老本、賣祖業吃飯。電腦的、汽車的、手機的核心技術都是國外的。國內七次有貢獻的科學家評比,全部都是毛澤東時代的,在這樣好的基礎混了30多年,一件像樣的東西都沒拿出來,有什么臉面來攻擊毛澤東時代是一條錯誤路線。
茅于軾說,“現在我們走的是保護私有產權和市場經濟,而且是很成功的一條路”。誰成功了?茅于軾一類的精英獲利了。他們說改革成功,其辦法就是造謠、攻擊、貶低毛澤東時代。無非是公有制是大鍋飯,效率低,計劃經濟高度集中沒有活力。本來企業是工人自己的,應該是一個大鍋飯,誰也無權讓工人下崗不吃飯,但他們為了私有化就是把它砸爛了。人民只有在公有制、計劃經濟下才能兌現他們該享受的各種權利,私有制、市場經濟能為人民兌現這些權利嗎?資本家有如此高尚的血液!茅于軾說私有化、市場經濟是一條成功的經驗,也就說充滿活力,能調動人們的積極性。市場經濟是追究個人利益的,因此他只考慮個人的最大利益,要為他的資本獲得最大的效益,所以他不會為了將來人民的利益而去投資;他為了獲利要盡量降低成本,不惜延長工人的勞動時間,加強勞動強度,不惜以工人的生命為代價,減少安全保護措施的投入,因此礦難不斷,打破了世界紀錄,不惜破壞環境資源資源,所謂效率領先,就是說為了效益可以犧牲公平,不顧他人的利益。市場經濟必須以是私有制為前提才能實現,只有私有制才能發揮個人最大的積極性去獲得個人利益,而不惜犧牲人民、國家和集體的利益。所謂“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其活力就是這樣產生的,不管黑貓白貓只要撈到錢就是好貓,社會的積極性空前提高,坑蒙拐騙偷、吃喝嫖賭抽、打砸搶燒殺,賣靈魂、賣肉體、賣官帽、,賣地皮、賣國企、只要能賣的的什么都賣,廣大勞動人民為了活命,沒有安全、沒有尊嚴,甚至去黑磚窯當奴隸工,有的為養活老人出賣肉體,這種積極性在計劃經濟時期是絕對不可能的,現在投機倒把成了合法,股市、彩票是最大的投機倒把市場。
還有一點對衡量一個社會先進還是落后也很重要,那就是人文指數。我來引用《改革三十年--中國成為“正常的”發展中國家?》一文中的一些資料,“通常,一國社會發展水平與其經濟發展水平大致對應,但計劃經濟時期的中國卻是一個突出的例外。在改革前夕,中國按人均收入排在世界最貧窮國家的第22位,而在人文發展中卻位居第51位,接近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此外,1960-1980年間,世界上從低人文發展水平上升到中等水平的國家不過十幾個,中國就是其中之一。中國取得的進步最顯著,因為中國位次上升的幅度最大。因此,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得出了這樣的結論:“長期以來,中國傾力投資于人文發展。因此,盡管人均收入低,它卻位于中等人文發展指數的國家類別。中國在人文發展指數與人均GNP之間的名次差距最大,相差49位,表明它非常明智地使用了自己的國民收入?!敝袊斈觌m然是發展中國家,但它在發展中國家中獨樹一幟,取得了絕大多數其他發展中國家難以企及的社會進步,顯示中國經濟社會制度在促進人文社會進步上具有優越性。中國從而被一些國際組織譽為發展中國家的榜樣。”改革開放后人文發展指數從51位下降到104位,下降了53位,下降一倍還多,后上升到到94位仍比改革開放前下降43位。
為什么要說人文發展指數,因為這對人民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數據,它能夠說明這個國家的國策,也就是把錢花什么地方?是不是花在人民身上?還是為少數人享受?
現在來了解一下人文發展指數的內容:人文發展指數是衡量人文發展的三個方面的平均成就的綜合性指標:1、健康長壽的生命,用出生時期望壽命來表示;2、知識,用成人識字率及大中小學綜合入學率來表示;3、體面的生活水平,用按購買力平價法計算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來表示。在此基礎上用加權平均法分別計算出這三個方面的指數,然后將這三方面的指數進行簡單平均,即為人文發展指數。這個指數在0-1之間,指數越接近1,說明這個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程度越高。用人文發展指數來對比一下兩個30年:
第一個指數是人的壽命,這是非常重要的一條,不管精英怎么吹噓,如果人民壽命活得不長,說明社會有問題,不管精英怎么貶低,如果人民的壽命越活越長,這就是一個好社會,試想一個受饑挨餓的人民(還有成千萬死亡的社會)、一個工作沒有保障的人民、一個有病得不到醫治的人民、一個在衛生條件很差、生態環境惡劣中生活的人民、一個受社會壓力精神負擔很大的人民等等,他們能夠長壽嗎?肯定不能?,F在讓我們來看看毛澤東時代的壽命指數:1949年到1978年的29年間,中國人均預期壽命從35歲提高到68歲,增加了33歲,遠遠高于同期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達到了當時中等收入國家水平。改革后,人均預期壽命增加速度大為放慢。1982-2002年的20年間,中國人均預期壽命僅增長2.9歲,不但低于亞太地區的4.0歲、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的5.4歲、南亞的8.9歲、中東和北非的9.1歲,而且低于高收入國家的3.9歲。這是過高估計的數據,有專家認為受社會環境、生態環境惡化,醫療保障水平降低,飲食結構快感化、傳染病復活...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有觀點認為:中國目前的實際人均壽命為61-62歲,遠比官方數據72歲要低;部分醫院的統計支持了這個觀點,許多網友也憑感覺認同這個觀點。衛生部原副部長殷大奎說,我國知識分子平均壽命58歲,比全國人均壽命約低10歲。國家體改委的調查結果顯示,近5年內,共有135人中國科學院和北京大學的教授、專家逝世,平均年齡僅有53.3歲。這些都是生活、醫療條件比較好的知識分子,壽命都不到60歲,其他民眾可見一斑了,所以目前的實際人均壽命為61-62歲是可信的。也就是說改革開放以來人均壽命下降了6-7歲。但是成天攻擊毛澤東時代的知識分子政策的精英,死去的一般在90多到100歲以上,未死的也在70歲以上,這些人為改革開放拉高了一點壽命指數,等毛澤東時代的精英都去世了,壽命指數還會降低,這也是吃老本。另一個現象是現在知識分子不受迫害了,壽命反而短了,平均年齡只有58歲了。我們所熟悉的名人中,如中國十大笑星侯耀文59歲去世,創新理論標兵方永剛46歲去世,中央電視臺十佳播音員羅京48歲去世,越活躍年輕了。人要是沒有壽命,說它是“最好的社會“對他也毫無意義,人的壽命可以活得很長,再污蔑、攻擊它也是個好社會。
另一個重要指標是醫療衛生事業。1975年,世界衛生組織對中國農村普及合作醫療、防治血吸蟲病、麻瘋病以及地方病等方面的成績給予高度評價,譽為發展中國家的典范,贊譽中國只用了世界上1%的衛生資源,解決了世界人口22%的衛生保健問題。中國總體的醫療條件在發展中國家排名第21位。20多年過去了,中國的醫藥衛生總體水平被世界衛生組織排在191個國家中的144位,而衛生公平性竟排在188位,全球倒數第四。造成這種現象的一個主要原因是醫療領域改革的市場化導向,政府大規模削減醫療投入。有醫療權威人士指出,發達國家用于醫藥衛生開支均占GDP的10%以上,就連在發展中國家,巴西為7.9%,印度為6.1%,贊比亞為5.8%,而中國只為2.7%,而且,中國政府的衛生投入在整個醫藥衛生總支出的比例逐年減少。1985年政府預算衛生支出占衛生總費用的比例為38.58%,1995年為17.97%,2000年以后只剩下15%。相反,讓老百姓自己掏腰包、支付醫藥費的比例卻逐年增加,1985年為28.46%,1995年為46.40%,2000年以后一直接近60%。改革開放期間降低嬰兒死亡率方面,中國的進步落后于幾乎所有地區的平均水平,包括東亞/太平洋、歐洲/中亞、拉美/加勒比、中東/北非以及南亞,與中國相當的只有撒哈拉以南非洲。在其他健康的指標上存在類似趨勢,例如疾病和傳染病感染和死亡率、精神病發病率、高自殺率等等。
第二個指數是受教育情況。新中國建立時,中國基本上是一個文盲國家,人口文盲率超過80%。經過不到30年時間,政府在人均收入很低的基礎上努力普及教育,到70年代末,文盲率在城市下降到16.4%,在農村下降到34.7%。這是一個驕人的進步,因為在同期,印度的城市和農村文盲率分別高達34.9%和67.3%,埃及分別為39.7%和70.6%,而人均收入遠遠高于中國的巴西分別為16.8%和46.3%。中國普及教育的成就超過其他發展中大國,走在了它們的前面?;诮▏髵叱拿さ乃俣?,人們本來期待,隨著經濟的持續增長,國家擁有更多財富,徹底掃除文盲指日可待。但事實并非如此。改革30年來,政府制定的普及全民教育目標屢屢以失敗告終,大學生比例提高,但農村和和貧困家庭子女入學比例逐年減少,體現了教育的極大不公。而在普及教育的腳步顯著放慢了。2005年,根據當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數據,中國6歲以上人口的文盲比例仍然高達10%。這個數據印證了另一個來源提供的信息:據中國教育部高官透露,截至2005年底,文盲總人數達到1.16億人,占世界文盲總數的11.3%,僅次于占世界文盲總數15.0%的印度。相對于其他發展中國家,中國教育原來取得的優勢正在大大縮小,尤其在普及教育、掃除文盲方面。改革期間,一方面是大學生入學率提高了,大學生的失業率也提高了,另一方面卻有1億多人仍處于文盲狀態,得不到基本教育。在中國,未能普及教育的原因,同樣習慣性地被歸結為經費不足。但歷史事實是,計劃經濟時期經濟發展水平更低,經費更為不足,政府卻能夠組織數次全國性大規模掃盲運動,使文盲率顯著降低。有人警告說,按照目前的發展趨勢,中國可能無法實現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計劃2015年實現一半文盲脫盲的目標。去年高考的學生報名人數比去前年減少,政府把減少原因歸罪于去年人口減少,則完全是欺人之談,人口如果由于計劃生育的原因也只能逐年減少,不會突然減少,其實真正的原因不好說出口,其主要原因是教育產業化導致高學費和低就業引起的,不少家長在權衡上大學的利弊之后放棄了子女報考。下面又是一個值得人們深思的問題,這就是需要政府投入的普及教育方面大大落后,而可以創收的高等教育方面卻大大超前。說明了兩個時代兩種對待人民利益的不同路線。
第三個指數是體面的生活水平。改革開放前,中國人民的生活還是比較艱苦的,但人民享受著五個保障,大家都過著差異不大的生活,沒有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現象。沒有過奢侈的生活的人,也沒有在垃圾桶里撿吃的人。為了人民的利益,當時政府制定了《勞動保險條例》,有效的幫助了那些生活暫時遇到困難的職工,不但解決了職工的看病難、住房難、養老難等等問題,同時,也為國家和職工的家屬,以及共和國的子孫后代積累了數萬億元的勞動保障費。毛澤東說:“工人工資一個月50元,一年600元,還有7400元上繳國家”。(顧龍生編著:《毛澤東經濟年譜》,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3年3月第1版第635頁)。所以,勞動保險的性質和屬性,不但是老職工進行互助的必要方式和手段,同時也是為了中國的子孫后代的勞動保障進行積累。毛澤東說:“工人除提供出來的他們的必要勞動之外,剩余勞動所提供的資金,都由國家集中,這是為現在、將來的工人、農民服務的,拿出來為他們服務的?!保ㄍ?,620頁)。可是在改革中職工們用辛勤勞動積累起來的幾萬億資金不翼而飛了。退休老職工從此失去了生活保障。30年的改革開放,從1978到2004年,中國經濟也高速增長了將近30年,工資卻只有美國的4%。在日本的經濟快速增長時期,日本工資的成長速度比美國快70%,日本用了30年,追上了美國工資,“社會主義”還不如資本主義。中國的低保,2004年中央財政負擔105億元,地方財政支出173億,還不及公款吃喝費用的1/10?,F在一部人不勞而獲(而是大獲),許多人勞而不獲,根據勞動部門的統計,2004年拖欠農民工的工資為1000億元。李毅《中國社會各階級各階層分析》。這就是兩條路線兩種分配方式,人民肩上又壓上了三座大山。
茅于軾說毛澤東時代窮,但是毛澤東時代把有限的錢花在人民最需要的地方,花在人民的長遠利益上。毛澤東時代沒有兩級分化,沒有高人一等的人,也沒有低人一等的人,是一個安定的社會、是一個人民互相幫助、積極上進的社會。
一個兩極分化嚴重的社會不是好社會,而且是一個不得安寧的社會。仇富就是在這種社會中產生的,這樣的社會正如茅于軾先生所說是一個沒有前途的社會。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