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士殉國豈止在沙場
《中國古代史概覽圖》中,注記你溘逝的時間在公元前278年;《中國名人》排序,你在“文化類”中位居榜首?! ?/p>
公元前340年你生在長江“西陵峽”邊上的秭歸,這個地名因為你和王昭君的名字,叫歷史、令后人都留下了許許多多的感動。你活在一個諸侯割據七國稱雄的封建年代,那會兒的“楚國”是你的“故國”。你經歷了楚國滅了越國,雖然沒有看到最后楚遭秦滅,卻眼睜睜地目睹了自己的都城“鄢郢”被秦國攻破。就這樣你隨著彭咸去了,投了汨羅?! ?/p>
于是,你的《離騷》永恒了愛國主義,成了詩壇頂極,成為千古絕技。
你是楚國王族的后裔,是楚懷王委以重任,讓你擔任了“左徒”要職,分管著楚國的內政與外交。《史記》上說,你“博聞疆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在內政方面輔佐懷王,商議國事,發布憲令。在外交方面接待使節,交際諸侯,參與“合縱”聯盟與秦國作抗爭。誰曾想到,你一心為國卻遭來以楚國公子哥子蘭為首的貴族們的嫉恨和反對。面對秦國使臣張儀的游說,你不為所動,堅持“楚國不能改變六國聯盟之主張”。然而,你怎么也敵不過被重金收買后的王后鄭袖,以及她的同僚們。他們不斷向楚懷王讒言,挑撥離間里應外合的結果,是楚國付出了割地600里、陣亡80000人的慘痛代價。而你卻被流放至漢北,時年你已經50歲了?! ?/p>
你再次被楚懷王急召入宮,是在楚國蒙難又遭秦國入侵的當頭。當茍且偷安的皇家貴族要楚懷王親自出面去同秦國商談和盟時,你是堅決反對的。你固然阻止不了,但你萬萬沒有想到,楚懷王這一去便沒有再回來。最后釀成了國君被擄,土地割讓,另立楚王的悲劇。你的《思美人》,“獨煢煢而南行兮,思彭咸之故也”,除了表達對楚懷王的懷念,還透露出你念念不忘的那個彭咸。頃襄王即位后,連“三閭大夫”也不讓你當了,你二度被罷官流放到至沅江、湘江和洞庭湖之間。那首舉世聞名的《離騷》應該就在在那段期間完成的吧?
面對佞讒當道,國政昏庸,國體衰落,你長發披肩,以歌當哭。你寫完《懷沙》后,俯瞰“浩浩的沅湘”,發出“明告君子,吾將以為類兮”,便滿懷憂憤和不平,作別了你依鄉戀土心心念念的祖國,追尋彭咸而去了。
還有誰比得上你更愛這塊土地,愛得竟然如此深沉!
都說你是詩人,其實你原本就是一個偉大的政治家,你忠言逆耳,是賢臣不遇明君。你憂國親民,“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要不,古時候沒有電視傳媒,不像現在政府官員下基層,汨羅江上的漁父怎能辨得你來?你堅持正道,不隨世俗,寧折不彎。你一生追求品行敦厚心地正直,始終認為那樣才是君子賢人之所為。你“情動于中而型于言”,精誠所至,忠貞為一?! ?/p>
說你是政治家,其實我更愿意把你當詩人。在你之前的《國風》,詩與歌,都是集體采集編作的。而你的《離騷》,則是獨創的作品,是中國辭賦的本宗。你作“賦”以“風”,對上諷諫,對己明志,表達了你對楚國興亡的關切和對故國熱土的留戀。你的《離騷》是一首起于“詩”,又超越于“詩”的歷史篇章。為古代的詩歌創作,也告訴了現代人什么是“抒情”什么叫“浪漫主義”。還有你的《橘頌》,借贊橘以抒豪情,更是開了托物詠志之先河。從你的身上,人們明白了詩歌應該如何反映時代,體現生活;文學如何傳遞民意,表達心聲。當今中國詩壇,萎靡不振無病呻吟者有之,形式主義功利主義者泛濫。急需矯正的,熱切呼喚的,不正是傳統“風騷”的回歸嗎!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你告訴人們,一個人生命的長短,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整個生命的過程及其意義?!凹饶闩c為美政兮,吾將從彭咸之所居”,既然沒有人能夠與我推行美政,我只好隨彭咸一起去了。你真的去了,追尋那位殷代的賢大夫以同樣的方式去了。你追求高尚的人格,最后“一躍沖向萬里濤”,以身殉國,以死明志。你留給后人的不是一出感天動地的人生悲劇,而是一部雄渾壯烈的生命交響詩……
試想,如果當年你“合縱”六國抗擊秦國取得成功,中國的歷史就將重新寫過。但那是不可能的,因為你不是一個趨炎附勢的政客,更不是一個攀龍附鳳的宦徒?! ?/p>
你,是一位詩人,是一名真正的勇士!
適逢端午,又見龍舟競渡時。不朽的詩魂,在余光中《淡水河邊吊屈原》的合漿擊鼓聲中悠悠回蕩——
青史上你留下一片潔白
朝朝暮暮你行吟在楚澤
江魚吞食了兩千多年
吞不下你的一根傲骨
太史公為你的投水嘆息
怪你為什么不游宦他國
他怎知你若是做了張儀
你不過流為先秦一說客
但丁荷馬和魏吉的史詩
怎撼動你那悲壯的楚辭
你的死就是你的不死
你一直活到千秋萬世
悲苦時高歌一節離騷
千古的志士淚涌如潮
那淺淺的一灣汩羅江水
灌溉著天下詩人的驕傲
子蘭的衣冠已化做塵土
鄭袖的舞袖在何處飄舞
聽!
急鼓!可愛的三閭大夫!
灘灘的龍舟在為你競渡!
我遙立在春晚的淡水河上
我仿佛嗅到湘草的芬芳
我悵然俯吻那悠悠的碧水
它依稀流著楚澤的寒涼
2010年6月16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