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烈要求取消“農民工”這一稱謂(原創)
按目前較權威的說法是,所謂農民工是指在本地鄉鎮企業或者進入城鎮務工的農業戶口人員。他們是農業戶口,但從事著非農業的工作。農民工是進城務工人員的同義詞,是指“身在城市從事非農業生產的農業戶口的工人”。
思前想后,這里存在著很大問題。
第一, 農民工稱謂的邏輯混亂。
工人就是工人,農民就是農民,軍人就是軍人。
如果農民進城務工叫做農民工,那么,農民進城經商應叫農民商,工人失業后去種地,理應叫做工人農,如此推理下去,會搞出很多笑話。
第二,此稱謂引起的身份不明進而引發諸多社會問題。農民工的問題太多,諸如,住房,教育,醫療,養老等等(當然還包括治安問題,在這里不用一一舉例)。各級政府近年來也出臺了一些政策以解決農民工的實際困難,但均是治標不治本。我想問的是,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是什么?如果找不到原因,或者視原因而不見,那不僅不能解決問題,還可能是在忽悠,或是當政者的別有用心了。
第三,農民因此稱謂付出的很多代價或犧牲。農民進城務工,付出了青春﹑汗水﹑還有智慧,但到頭來,他們只得到了可憐的一點點鈔票,其他啥也沒落下。毫無疑問,農民(包括農民工)是我們社會主義國家建設的主力軍之一,他們付出太多,得到太少,犧牲太多,理解太少。我國建國后的前20年,因為要建立完整的工業體系,要建立強大的國防,國家沒有錢,只有犧牲廣大農民的利益。但是,改革開放30年來,為什么還要繼續犧牲農民利益?目的何在?
在這里我們不禁要問:農民犧牲的利益哪里去了?廣大勞動者(包括農民工)沒有充分享受到改革開放的成果帶來的實惠,這是全社會的共識。但是,那些實惠到底去了哪里?我想不外乎四個方面:1,政府拿去了。去養活越來越多的公職人員,去付越來越龐大的維穩開支,當然還包括修橋修路和形象工程等等。2,吃喝嫖賭抽,還有公車消費,公費旅游等等。3,進了貪官(有些可能不是官,是現管)的腰包。4,被資本方以各種名義榨取走了。
第四,農民工是身份還是職業?
我們知道,社會人都是以觀點來定立場,以資產的多寡和用途來定階級或階層,以職業來定身份。但是,唯獨農民工不是以職業來定身份的。你的職業明明是工人,但是你的身份卻是農民,你就矮人一等,你就享受不到正常工人的權益。你就應甘心情愿的受剝削。
目前我國的農民工數量兩億多人。農民工主要分布于建筑業、采礦業、第三產業和其他產業鏈低端或勞動力密集型產業。沿海地區各個生產領域的產業工人均以農民工為主,農民工的提法從上世紀90年代作為社會術語開始頻繁出現,在此以前最常見的提法為民工。
一個邏輯混亂的,帶有絕對歧視性的稱謂竟然在祖國大地使用了近20年,至今在人大,政協甚至在黨和政府的文件中(更不用說各種媒體了)頻繁使用,而且大家(包括我們這些所謂的城里人,其實我們的父輩大多也是農民工)已經習以為常了,麻木了,熟視無睹了。政策導向和輿論渲染的作用如此巨大!
五六十年代,犧牲農民的利益是為了祖國的能源,工業交通,以及國防建設,這說的過去,老百姓理解。但今天,再要犧牲農民的利益,甚至將工人原有的權益也犧牲掉,這到底是為了什么?是貪官的腰包還沒有填滿嗎?是掌權的人(據說他們都是為人民服務的)揮霍的還不夠嗎?還是一部分先富起來的人還不夠富嗎?
該到了撥亂反正的時候了,在此,我強烈建議堅決取締“農民工”這一帶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帶有及其野蠻的歧視性的稱謂。工人就是工人,農民就是農民,還勞動者以清白!
我們要知道,實際上很多的所謂農民工是不可能再回到農村去了,還有很多農民工因為各種原因已經失去了他們過去賴以生存的農田,他們已經是真正的無產者了。實際上,他們已經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了。
改變一個稱謂,看起來事小,但社會意義很大。這實際上也是在拷問著我們執政黨的理念,到底是為廣大勞動者服務還是在為少數特殊階層的人服務!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