迅速膨脹的地方政府債務引起中央高度關注,并要求地方政府清理債務。國務院10日下發關于加強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公司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要求清理融資平臺債務。(6月14日新京報)
眾所周知,所謂地方政府債務,是指地方政府作為債務人,需要按照協議或合同約定,依照法律的規定向債權人承擔資金的償付義務。所謂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公司,是指由地方政府及其部門和機構等通過財政撥款或注入土地、股權等資產設立,承擔政府投資項目融資功能,并擁有獨立法人資格的經濟實體。
自中央允許地方舉債融資以來,雖然發揮了一定作用,但舉債融資規模亦迅速膨脹;違規或變相提供擔保,償債風險日益加大。據銀監會主席劉明康日前介紹,至2009年末,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貸款余額為7.38萬億元。去年地方財政中,土地收入1.6萬億,地方融資總量7.2萬億。
事實上,地方政府負債不僅包括7萬億的銀行貸款,還包括通過城投平臺從股市等處得來的融資,還有一部分去年財政部代發的地方債。如果把這些都加起來,有專家猜測,中國地方政府的債務總額已超過8萬億元,甚至已經達到了10萬億元。
即便按地方融資總量7.2萬億, 利率6%計算,地方政府今年也需要支付5280億元利息,意味著從土地獲得的近1/3資金都付了利息。而樓市調控之下政府土地出讓也越發捉襟見肘,地方財政將面臨著空前壓力。事實上,一些政資平臺等方式舉債已接近極限,地方政府性債務率已高達94%,個別縣市債務率甚至已經超過400%。這些有巨額債務的地方政府,很可能、也只能采取為了還舊債,只好去借新債的辦法,或者借助目前可能出現的通貨膨脹減少債務負擔。
地方舉債之所以在短時間內大幅度上漲的原因是:1994年分稅制度的改革,一方面客觀上加強了中央政府財力的同時,削弱了地方政府財力,而轉移、支付制度又不完善;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又要承擔大量的公共事務支出。再加上對于地方政府官員而言,都是任命制和任期制,財政資金的使用是由官員主導,用于滿足各級政府掌權官員的偏好,主要是用于追求本地GDP的快速增長,用于形形色色的政績工程、面子工程,隨意支配,“借債不怕還錢、不還錢還能借到錢”,而到離任時一走了之,大筆債務留給下任。“誰借的越多,誰在任期內的政績就越大”,這種機制也讓地方政府官員存在強烈的借債動力。
而最為重要的是,地方政府的債務是地方政府對民眾的債務。當前我國一些地方政府長期拖欠公務員和教師的工資,社保基金出現大量的虧損,少數地方政府為了解決國有企業破產遺留下來的問題,承諾向企業職工發放退休工資和養老金。如果地方政府不能兌現自己的諾言,那么,很可能會導致信譽破產;如果地方債務風險爆發,許多項目難免會半途而廢,地方政府融資鏈條面臨斷裂,很多地方經濟發展也可能停頓。出現真正的債務危機和政治危機。
由此想知,國務院10日下發通知,要清理迅速膨脹的地方政府債務,十分必要。
山東省陽信縣國土資源局邱海昌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