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 凌晨,中國綠卡第一人寒春因病在北京協和醫院逝世,享年89歲。寒春原名瓊·辛頓, 1921年4月20日 出生于美國芝加哥,是小說《牛虻》作者伏尼契的孫女。她是曼哈頓計劃中少數的女科學家之一,曾做過費米的助手,并參加投放廣島、長崎原子彈的研制。當黑色蘑菇云升空時,同事慨然:“這是日本人的骨頭和肉!”此話促使寒春“棄核養牛”:1948年,寒春追隨未婚夫陽早輾轉來到了中國。之后夫唱婦隨,一直跟奶牛打交道,直到逝世。現在寒春的家,在北京昌平區小王莊農場,是北方農村常見的紅磚平房小院。在寒春離開之后的第二天,這里安靜極了。院門大敞著,寒春生前好友說,門很少上鎖,因為對她來說,中國人都是朋友,不需要提防任何人。寒春作為第一個拿到中國“綠卡”的美國人,她享受副部級待遇,卻始終居住在牛場破舊的平房里。許多和寒春合作過的人都說,她把研制原子彈的科學功底和精神用到了培養奶牛上。而牛場,是寒春盡力捍衛的最后的精神王國。寒春崇拜毛澤東,居室里始終掛有毛澤東的畫像。1980年她發表的一篇文章,題目叫作《幸福何在?》。文中寫道:“為了人民的幸福,為了人類的幸福,我情不自禁地回到了精神的家園。”60年來,寒春和陽早耗盡畢生精力主要做了兩件事:推進中國的養牛機械化和牛種改良。奶牛場的幾乎每一處細節都凝聚著寒春夫婦的智慧和心血。寒春負責研制的直冷式奶罐,填補了國內空白。她和陽早負責的“奶牛場成套設備研制、牛場設計和中國實驗項目”在全國許多奶牛場推廣應用,并在中國率先實現了奶牛飼養機械化。
為此,人們稱贊陽早、寒春是白求恩式的國際主義戰士,且具有老黃牛的精神——吃的是草,擠出的是奶。夫妻倆卻說:“我們吃了中國人2萬斤糧食,做了一點有益于人民的解放事業,應該的。”陽早因病去世后,訃告上有一句“為全人類的解放而奮斗”的評語,是寒春執意添加上的。寒春解釋此話:“我們在中國呆了一輩子,是為了信仰而來的”。她的二兒子陽建平說,“若在這個世界上找出像他們一樣的理想主義者,比較難了。”原牛場負責人、幾十年的老同事陳繼承,提到寒春就感慨不已:“她是一面鏡子。在她面前,我這個共產黨員是不合格的!”
閱讀寒春,筆者不禁掩卷感慨:寒春啊,您作為國際有人,偉大高尚;您作為革命的文物,絕世珍奇;您作為老黃牛,實在是太難得了;您作為追隨《紅星照耀中國》的共產主義戰士,是走一個少一個了。在這個物欲橫流的世界,在這個拜金的時代,寒春啊,您用您的一生、您的事跡向世人宣告:革命理想高于天,人間最重公仆心!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