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是解決社會矛盾的有效辦法?
中國的“改革”進行了30多年,社會的發展,用主流學者的觀點來說,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在“改革”(注意,我給改革二字打上引號,是因為,文中的“改革”已經具有新的含義,這種含義不是哪個人賦予它的,而是中國的實際使它具有了特定的內涵)日益深入的今天,社會的各種矛盾也在逐漸積累演化,而且有擴大和尖銳的趨向。面對矛盾日益激化的現實,面對“改革”是應該停止,還是應該繼續、應該深化的爭論,許多學者舞文弄墨,提出了很多支持“改革”繼續深化的觀點和看法,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觀點就是:社會生活中的許多矛盾是有“改革”引起的,但是我們可以通過進一步的“改革”來解決社會矛盾,“改革”本身就是解決社會矛盾的過程。那么,“改革”是解決中國社會矛盾的有效辦法嗎?在“改革”的含義已經發生了變化的今天,我看,這樣的觀點是站不住腳的! 這樣的觀點,從表面看,沒有什么不正確的地方,我們大家也承認,改革本身就是一個變革的過程,是舊有的和新的體制產生矛盾的碰撞過程,是新體制取代舊體制的斗爭過程,要改革必然要產生矛盾!但是,許多學者在提出這樣的觀點的時候,都心照不宣,注意:是心照不宣的的搞錯了一個基本的事實,就是把改革過程中出現的由于人為的原因,主觀的“錯誤”(姑且說是錯誤)而引起的社會矛盾,當作了是改革過程中自然而然出現的,應該出現的不可避免的矛盾,也就是說,把改革過程中出現的“人禍”,也當作了改革的必然!打個比方說,也是借用提出以上觀點的學者的說法,改革過程中出現的矛盾,就像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出現的成長之痛,是不可避免的。成長之痛的確不可避免,如成長中的“骨痛”,那是誰也避免不了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但是如果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人為的給自己制造麻煩,明知道這樣做是錯誤的,比如用利刃砍掉自己的雙手,用石頭狠狠的砸自己的雙腳,也還要不見棺材不落淚的頑固到底,這樣的麻煩和錯誤,算得上是成長之痛,算得上是成長過程中必須付出的代價?同樣的道理,改革是會引起矛盾,改革過程中也會犯錯誤,比如改革造成了新舊體制之間的矛盾,比如地區發展之間的不平衡造成的矛盾,比如,不了解經濟發展規律而造成的冒進的錯誤,但是這些矛盾就是自然產生的矛盾、必然產生的矛盾而非人為原因造成的矛盾,是不可以避免的矛盾,而有些錯誤也是必須要犯的錯誤。但是,我們不能把改革過程中,由于人為的原因而造成的、可以避免出現的社會矛盾,可以避免出現的錯誤,明知道對普通百姓造成的影響極大也要“霸王硬上弓”,而后再擺擺架勢說自己犯了錯誤,(但到目前為止,我們的改革者也沒有明確地說自己在哪些方面犯了錯誤,那些改革的舉措本身就有問題)也算做是改革的必然,也算做是改革引起的矛盾! 比如,在本身已極度不公平的起點上,又人為的拉大貧富差距。改革過程中的貧富分化的確客觀存在,可貧富有差距卻并不是引起社會矛盾,引起人們“仇富”的根本原因。反觀我們的“改革”,在改革的過程中,某些特定的人群真真正正地富起來,而某些特定的人群卻徹徹底底的窮了下去,只有在這種人為的制造貧富差距的情況下,我們的社會才會產生極端的貧富對立,才會產生普遍的“仇富”心理,也才會矛盾重重!而人們對貧富差距的持續的巨大的抱怨其實也就是人們對什么人該富,而什么人該窮的極度抱怨和不滿。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可以“富”起來的,只要我們的為政者實行全面的社會福利保障制度,可是在中國,對廣大國民來說這還是一個遙遠的夢想; 比如,利用公權,利用壟斷,人為的制造所謂的中產階層,在最廣大的勞動人民還沒有享受到國家提供的最基本的福利保障制度下,又大規模的為享受了各種福利保障的公務員和軍隊干部數次加薪,使公務員階層最先成為中產階層; 比如,人為的制造城鄉二元結構,加大城鄉差距,城鄉差別是客觀存在的,但是用政策加大城鄉之間的差距就是在人為的制造矛盾; 比如,不顧基本國情,把本屬國家應該提供給國民的基本福利——教育、醫療人為的產業化,從而給普通百姓造成的無數的人間悲劇; 比如,利用公權,把每個人都應該承受的改革的代價轉移到普通百姓身上,讓百姓去承擔“成長之痛”,而只讓自己獨享改革的成果;比如,借助權力進行權錢交易,借改革之名為自己的小集團謀取私利; 再比如……; 再比如……; 再比如……; 如果要把改革過程中,由于這些人為的原因而引起的社會矛盾也算做是改革的必然,也當作是改革必須要付出的代價,我們就有理由質問:這樣的“改革”,它的真正目的何在?改革是要讓一部分人富起來,但是,它決不應該是讓大多數人絕對的貧困下去!而搞錯這樣的基本事實,把改革中的“人禍”也當作改革的必然,我們就有理由質疑,提出這些觀點的專 家 教授們,他們是在為何種的“改革”而吶喊,他們的良心何在?而我們也可以認為:把“人禍”也當作改革的必然,其實,也就是在承認人禍的合理性,也就是在承認普通百姓承擔改革代價的合理性,也就是在明明白白地告訴中國的普通百姓:你們的窮困是應該的,也是合理的,你的地位決定了你的命運! 自然的,借助“改革”之名,人為的制造社會矛盾,也必然會造成普通百姓對這樣的“改革”的懷疑和不信任,以及對這樣的“改革”的心理抵觸!普通百姓對這樣的改革的抵觸和不信任,其實也并非是對真正意義上的改革的抵觸和不信任,而是對改革過程中,人為的制造社會問題,人為的制造社會矛盾的抵觸和極度反感。今年年初出現的關于改革應該停止,改革的原動力已經消失的說法以及改革是否應該停止的爭論,也已經表明了在經歷了改革初期的短暫的喜悅之后,越來越多的人們理性的看到:改革已經成為了人為制造貧富差距的手段,改革已經成為了為部分人而不是大多數人謀取不正當利益的手段,改革的對象只會是沒有權力的普通百姓,而不會是每個人,更不會是高高在上的權力者! 中國當今的許多社會矛盾,尤其是根本的社會矛盾,其實就是在改革的過程中人為的造成的,其實是某些所謂的改革者利用改革的旗號人為的制造的,其實是可以避免的,其實是不會對普通百姓造成巨大的精神損害和經濟損害的,而人為的造成各種矛盾,就使中國的“改革”,已經喪失了改革的真正內涵,只能成為既得利益者用來盤剝大眾,維護自己既得利益的工具。我們不否認改革初期,改革政策制訂者的初衷,初期的“改革”也的確具有“改革”的內涵,但是,隨著既得利益階層的形成,隨著人為的社會矛盾的制造、產生和激化,“改革”也在逐漸喪失它的本義,我們有理由大聲質問,也希望我們的專 家 教授捫心自問:已經被用來維護既得利益階層的既得利益所謂“改革”還算得上是“改革”嗎?違背了社會公平和正義,戕害社會公平和正義,進行的所謂“改革”還算得上是“改革”嗎?給普通百姓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傷害和經濟損失的“改革”還算得上是“改革”嗎?這樣的改革我們不要也罷,給我們造成了傷害和損失的改革干脆就讓它滾遠點好!那些借著改革之名而行滿足自己私欲之實之人也還是讓他滾遠點好! 于是,那些專 家 教授提出的用“改革”來解決各種社會矛盾的說法,就顯得極其可笑了啊,而且還顯得十分的卑鄙,當然更暴露了中國當代的專 家 教授的本質。比如他們中就有山東大學哲學和社會發展學院的教授———— 劉陸鵬 先生,他就是認為改革中是要出現錯誤的,而錯誤是不可避免的!“成長之痛”是要落在社會相當一部分人身上的!言下之意,就是要落在那些下崗工人、城市平民、農民工這些人身上的!其實,我們的專 家 教授之所以能夠提出用“改革”來解決社會矛盾,說“改革”是解決社會矛盾的過程,也并非是我們的學者看不到“改革”的含義在今天已經發生了變化,而在于我們的許多學者本身就是改革過程中的受益者,本身就是既得利益集團的一員,既然如此,“她”為何不愿意維護既得利益的“改革”繼續深入下去呢?因為,她不必為改革付出代價,也不必擔心改革的大刀掄到自己頭上,于是這樣,她還可以用貌似客觀的口吻勸告那些被“改革”的對象:改革是要付出代價的,我們要學會忍耐,要相信,我們的問題會解決。其實,是誰遇到了困難,遇到了難題呢?不會是這些專 家 教授吧?不會是那些中產階層吧?不會是那些實施改革的改革者吧? 當“改革”已經成了各種社會矛盾的制造者,既得利益的維護者,它又如何能去解決各種社會矛盾,消除各種社會矛盾?誰會相信,偷人的賊會自己砍掉自己的偷人的手?我們能否這樣預言:當今中國的“改革”,越深入,矛盾就越突出,矛盾就會越激化,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就是因為,“改革”已經不在是真正的為大眾的改革,而是用來維護既得利益的工具,“改革”的性質發生了變化,“改革”的作用必然發生變化。而 劉陸鵬 先生之流其實是可以閉上自己的嘴巴的,不然,贏得的只是嘲笑! 我們還應該注意到這樣的事實:今天的中國,普通百姓遇到的問題,不僅僅是個人一代人的問題,而越來越成為這個家庭,許多普通家庭幾代人都要面臨的問題!(目前,所謂的貧二代,就是典型的表現)而一旦看到有可能幾代人都要被相同的問題所壓倒,中國普通百姓的力量就會有巨大的爆發。 沉默,沉默,盡管還在沉默,但是沉默也正意味著力量的蘊蓄!火山爆發的那一刻,有誰會阻擋住滾滾噴薄的憤怒的巖漿呢? 改革的目的不應該是把大多數人的權利和權力變成極少數人的特權,而恰恰是相反。改革朝那里走,不用我們再做更深入的探討,不順應歷史的潮流,必然會被歷史無情的拋棄! |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