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一整天隊不是世博意義!
上海世博承載著太多的夢想和使命,其中創參觀人數新紀錄就是一個重要指標。
昨天11點28分,上海世博會累計參觀者超過1000萬人次,其中團隊入園累計約350萬人次。單日客流量也創下新高,截至昨天21點,園區共接待52.49萬參觀者,全天運行情況平穩有序。(解放日報)
雖然人流再創新高,但園區工作人員和志愿者紛紛表示,經歷上周六超過50萬人次的大客流考驗,各種準備更加充分。部分熱門場館排隊時間較長,游客也普遍表示理解。但是,這種“表示理解”,其實也是無奈的很。
《新聞晨報》的記者發現了另一種理解方式。 “游客們請注意,沙特阿拉伯館排隊所需時間為8個小時!”昨日的博成路上,一直備受游客青睞的沙特館排隊處再次響起了這樣的提示聲音。由于等候時間太長,一些游客索性放棄了排隊打算,轉而和“8小時”指示牌合照留影,也算是一次特別的、“到此一游”。
參觀人數多的意義可以不去深入描述,但是如何接待好這么多的人卻絕對是需要考慮周全的事。場館冷熱不均,時段高低參差,而應對的唯一有效辦法竟然是排隊,排“8個小時”的隊!這似乎在提示我們,創參觀人數新紀錄的這個“胃口”是不是需要反思,還有如何參觀者“8個小時”排隊等候時間變得更有意義、顯得更有價值,是不是也需要反思……等等的問題已經不是這屆世博會能夠立即整改的問題,這我們應該予以充分理解,正所謂“大有大的難處”。
其實有這樣想法的不只是我們自己,其他的參展國也有類似的感慨。其中,德國館館長費熙婷的一些感想對我們很有提示價值。
截止5月31日,我們接待了大約75萬名觀眾——這不是一個很大的數字,尤其是相比起其它一些熱門館來說。那為什么德國館外的排隊長龍總是那么長呢?費熙婷向記者解釋起原因,“因為相比起簡單的數量,我們更看重的是參觀者的參觀質量,我們希望能夠盡可能保證他們在德國館里感覺舒適和滿意。”
“我的許多朋友看過美洲區、非洲區以及中東的一些場館,其實都很優秀,為什么不能通過各種活動分流一部分的觀眾到這些場館去呢?”談到這里,費熙婷顯得有一些困惑,“我們當然歡迎更多的游客來訪,不過,世博會的意義在于平衡,人們應該享受到更多的內容,而不僅是為了一個場館而排一整天的隊!”
我相信,如果我們更早一點聽到并認可和接受費熙婷的“提示”,我們的“胃口”就不會這么大,參觀者排隊等候的時間也不會這么長。
排一整天隊不是世博的意義!對于我們今后舉辦類似的大型活動,當是一種善意、有益的提醒。
2010年6月6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