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到底怎么了?
楊永欣 (2010-06-03)
過去一年的廣東珠三角到底怎么了?
先是去年的廣州海珠橋連環“跳橋秀”,對世俗有怨恨的人,一個接一個爬上海珠橋向世人宣泄心中的不滿,并揚言要跳橋(多數最終沒跳)。
之后廣州番禺因為擬建垃圾焚燒發電廠鬧得滿城風雨,周圍居民擔心該廠投入運作后,排放物會影響健康,因此紛紛上街示威,要求取消項目,甚至聚集在廣州市政府外抗議,還堵住了交通。類似的示威近期也在東莞上演,樟木頭鎮清溪村的村民因對垃圾焚燒廠選址清溪一事不滿,兩次集體“散步”。
日前轟動全球的中國校園血案,珠三角雖然沒有份,但卻發生了一起類似血案,佛山一名男子持刀在大街上砍死一名、砍傷五名女子后跳樓自殺,這起血案把目標從之前的兒童“擴散”到婦女。
近日更爆出深圳富士康“12跳(另加一割脈自殺)”事件,富士康大老板鞠躬道歉再承諾加薪也徒勞無功;以及本田(Honda)佛山零部件工廠的大規模罷工行動,涉及1900名員工,是中國歷來最大的罷工行動,導致本田在中國的所有4家車廠停產。
是人均收入晉升的結果
過去兩周里在不同場合與廣東官員見面,珠三角的社會不安自然是聊天的課題。
讓我感到意外的是,他們都顯得相當冷靜,還不約而同地指出,當一個地方的人均收入晉升至3000美元和5000美元之間時,社會矛盾突顯、社會性事件增加是預料中的事。
當一個地方的人均收入晉升至這個階段時,往往只有一部分人先富裕起來,底下仍有很多人跟不上,造成一些不平衡的心理;而社會發展在這時候一般也到了轉捩點,必須執行一些具爭議性的項目或政策。
他們均認為,在某種程度上,珠三角的社會不安無可避免,現在政府能做的,唯有盡量舒緩各種社會矛盾,同時盡全力促增長,待人均收入超過5000美元、大多數人的生活水平提高后,社會里極端表現的事件也會隨著減少。
或許是面對境外記者,官員必須顯得有信心,而雖然他們提出的觀點不無道理,但卻避開了問題的重點。
無論“跳橋秀”、砍人案、跳樓事件、罷工事件,甚至是“散步示威”都好,表面上的導因是多元化的,從精神病、對工資不滿、到關注健康等,但只要進一步解剖,就不難發現,根本的導因其實都與眾人對社會的基本不滿有關。
珠三角地區的人均收入是中國各地區中最高的地區之一,眾人又為何不滿呢?
其實,過去三十多年來,珠三角的快速增長是在犧牲一大批人的生活素質、幸福和健康的基礎上換來的。低廉的工資、惡劣的工作條件、被污染的環境等,這一大批人的犧牲,造就了珠三角的今天,以及一小撮富裕的人;而做出了犧牲的這一大批人,生活卻無明顯的改善,他們現在的精神狀態因此是壓抑的,容易患精神病、容易沖動、容易鬧事、容易不信任地方政府……
珠三角現在迫切需要的是更進一步的經濟轉型,以提高人均收入、改善環境和生活素質、以及建立當權者與老百姓之間的默契。廣東省委書記汪洋不久前說,經濟轉型是一場無法回避的“硬仗”,而“面對國際形勢的深刻變化,我們(廣東)不轉不行;面對國內百舸爭流的競爭態勢,我們慢轉也不行;面對廣東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征,我們盲目轉更不行。”
一些輿論和學者或許認為,廣東目前的一套發展模式是經過30年的試驗和摸索走出來的,可說最適合廣東,經濟轉型雖然是未來的必然道路,但在現階段(經濟復蘇時)進一步并加快推行,廣東未必承擔得起,不但會影響自身的可持續發展,也可能影響中國其他省份和地區的有序發展。
我倒認為,珠三角近期發生的種種事件顯示,廣東目前的一套發展模式行不通了,它只能保增長、喂飽肚子,而現在的中國人要的不止這些,他們也要看到社會的公平、公正發展。
當然,誰也說不準進一步經濟轉型要如何有效著手,但珠三角和廣東與其坐以待斃,不如勇于做多方面的嘗試。中央政府和其他省份也都應給予全力的支持,因為廣東在這方面的寶貴經驗,今后也會是其他省份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借鑒。
應對剛過去的國際金融危機時,經濟轉型政策為珠三角和廣東交出了漂亮的成績單,這里的經濟率先反彈;我相信,在應對社會不安時,進一步經濟轉型的政策也會交出漂亮的成績單。
《聯合早報》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