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本應是充滿快樂、充滿幻想的幸福美好時代,然而,據新華網濟南5月30日消息,正在濟南上小學3年級的文文每周六要上4個興趣班,從早上8點一直到晚上9點沒有一刻得閑,以致9歲的文文十分羨慕退了休的爺爺奶奶,向媽媽提出要求說:“媽媽,我也想退休。”
雖說童言無忌,但“媽媽,我也想退休”出自一個9歲孩子之口,實在讓人心疼。而不容忽視的是,在當今社會,和文文有一樣想法的孩子恐怕太多太多了。
不知從什么時候始,一句“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的煽情廣告,引領無數父母從孩子出生的那刻起,就開始了對孩子的“培養”,不到1歲學識字、學算術,剛會說話背唐詩、學外語,二三歲開始學樂器,四五歲開始讀“小學”,到初中就參加大學的外語考試……作業多、考試多、培訓班多,這是很多城市孩子每天生活與學習的寫照。
與“獨一代”相比,“獨二代”則更多地受到父母和老師的限制。從小“吃小灶”,超前掌握了某些知識和特長,成為其他孩子的效法的榜樣。也促使更多的人對各種所謂“啟蒙教育”趨之若鶩,孩子的學習一再提前。
很多父母以為這就是早期智力開發,以為這樣孩子就可以受益。殊不知這樣的教育,其實是以“克扣”孩子滿足生理需要的睡眠時間為代價的。這種強迫性早期教育,使孩子沒有了童年的歡樂,缺少了對現實生活的體驗,更嚴重的是可能成為危害兒童身心健康的“殺手”。
而與城市孩子相比,農村孩子境況更差。剛剛斷奶,父母可能就外出打工了,一直到高中乃至大學畢業,都可能難見父母面。缺少天倫樂、缺少父母愛的留守兒童,能幸福嗎?可是,父母不務工,誰來養家糊口,畢竟生存第一。
為了考大學,城里的家長,這營養那補品,村里的孩子有多羨慕,但又不敢奢侈,父母還在拼命打工,自己怎能置親人的血汗于不顧?意志堅強者,努力學習,力爭功成名就。心理稍有偏差,離開學校,走進網吧,違法亂紀,早早加入到了青少年犯罪的行列。
在一些人人眼里,現在的孩子不愁吃、不愁穿,并且還吃好的、穿好的、玩好的,家里的一切都以他為中心,只要用心學習什么都不用操心。而回想自己的童年,吃穿玩都無法與之比較,還得幫父母下地干活、喂豬、放羊。相比之下,現在的孩子們簡直到了天堂。可事實并非如此,在心理咨詢中,經常有這樣的案例,孩子不快樂,幸福感非常低,甚至有的孩子已經有了厭世輕生的念頭。
究竟是誰奪走了孩子的快樂?顯然,與我國社會根深蒂固的“以成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有關。獨生子女家庭,父母對孩子期望高,試圖以孩子童年的付出為未來的學業和生活做鋪墊。同時,也與考試的“指揮棒”始終左右著人的培養的現實分不開。
現在是一個唯升學率的時代,升學率從哪來?是要學生考出來,老師除了壓學生,還有啥法?現在是一個就業難的時代,好工作從哪來,沒權沒錢的家長,只能擠孩子,明知孩子累了,但為了孩子的明天,只能拼命地擠。
而更讓人擔心的是,當很多家長都認為,“只要你學習好,一切物質都可以滿足你,并且除了學習之外什么都不用你干”時,孩子形成的個性往往是“好逸惡勞”,缺乏精神寄托。
實際上,人在解決了基本溫飽后,體現自我價值才是最大的快樂。從眾多成功和失敗例子看,一個能自食其力、充滿自信、渴望成功孩子的將來,才有可能擁有快樂的人生。對于孩子來講,最重要的是良好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和道德品質的養成教育。如果我們的孩子都有一顆愛心,都有豐富的內心世界,他的生命必將會獲得更多的幸福感,他們的童年乃至一生才是最幸福的。兒童是世界的希望,是美好的未來,為了他們的一切,讓我們每一個人都去做一個有責任感的人吧。
山東省陽信縣國土資源局邱海昌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