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君隨地丟棄垃圾,這雖然減少了甲君將垃圾丟到垃圾箱的成本——他少走了路,但是卻增加了社會的成本——使社會成為一個垃圾的世界。這對整個社會的人(包括甲君)都是不好的。
如果甲君能從整個社會角度考慮問題,那么甲君就不會再隨地丟棄垃圾了。那么為什么甲君不從整個社會的角度考慮問題呢?
我認為這是甲君缺乏對整個社會的愛的結果,如果他愛整個社會,那么因為對整個社會的愛,他就不會再隨地丟棄垃圾了。
那么為什么甲君缺乏對整個社會的愛呢?我認為這是因為他的愛被局限了,他的愛被局限在狹小的范圍內了。
一個人是如何長大的?是他自己的家人將其養大的,是他自己家的人在承擔養育他的成本,所以他往往會認自己家的人為自己的親人,他愛的往往也是自己家里的人。這樣他就不容易愛自己家以外的人,更不容易愛整個社會的人了。
這就是早年的生活方式對人的行為的影響。早年的生活方式使人們往往只想著自己,而不是整體社會,所以他在自己的家里不會隨地丟棄垃圾,但是在社會上他則會隨地丟棄垃圾。
你可以讓一個污染周邊環境的工廠老板明白他的做法傷害了周邊的人,但要想讓他停止污染卻絕非易事。為什么?因為老板的早年也是在一個小圈子里長大的,也是小圈子為他承擔成長成本的。所以他不愿意小圈子以外的人承擔治理污染的成本。
當然我們可以通過罰款和補貼來解決人們隨地丟棄垃圾的問題,但是,這并不是理想的辦法。因為當人們本質上不愿意的時候,你是很難根本的解決問題的。比如說罰款,社會就要增加管理人員,這增加了社會成本,而且由于管理人員也不會到處都有,所以又會有偷偷摸摸的丟棄垃圾的問題和需要事后鑒定是誰丟的垃圾的問題,也還有管理人員為了他自己的小集團(注意他們的早年也是靠自己家的成本養大的)而亂罰款、偷懶、弄虛作假、偏袒自己的親屬等等問題。
所以根本的解決辦法還是要改變人類的成長方式,要使每個人都成為社會的一員,使他們從小就知道自己是靠社會養育大的,是社會來承擔自己的成長的成本的,使每個人都認識到社會上所有的人都是自己的親人。這樣他們還會隨地丟棄垃圾嗎?顯然不會了。
那么這樣一個由全社會來承擔人的養育成本的社會是什么樣的社會呢?
為什么我們會覺得我們是由我們的家庭來承擔我們的養育成本的呢?這是家庭存在的結果,由于家庭的存在,我們總認為我們家里的人才是養育我們的人。
所以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使社會成為一個整體,也就是說要使家庭消失,使社會成為一家。我們在這樣的家庭中長大。這樣社會上的每個人就都是我們的親人了。社會就是我們的家。我們還會污染這個家嗎?不會了,根本不會了。
成為一家的社會與目前的社會都有什么不同?
△財產是整個社會的財產了。在成為一家的社會里,財產是歸全社會所有的,或者說財產歸整個社會——這個唯一的家庭所有的。所以在成為一家的社會里,財產是公有的,因為財產屬于全社會所有,財產也是私有的,因為財產是屬于一個家庭——全社會的每個人的。
△貨幣不再被需要了。因為貨幣所以存在是家庭的存在的結果,因為家庭的存在,所以我要得到你家的東西或你要得到我家的東西就必須通過交換,這樣也就有了貨幣。
△人際關系也不再是競爭的關系而是合作的關系、兄弟姐妹的關系了。人分成家庭才會彼此競爭(努力增加各自的財產),而一旦社會成為人們的唯一的家庭,競爭便不再存在了。
△國家不再被需要了。國家的存在也是家庭存在的結果,因為家庭存在,人才會被分開,才有了國家,而一旦社會成為人們的唯一的家庭,那么國家也就沒有存在的意義了。
△社會不再分裂了。在家庭的社會里,人類被分裂成窮人和富人這樣的兩大塊(窮的家庭富的家庭)。而在成為一家人的社會里,由于財產是整個社會的這個家庭的財產,所以根本不會再有窮人和富人的區別了。
△不會再有軍隊了。因為軍隊是保衛國家的東西,是國家之間沖突的產物,既然國家都沒有了,那么還要軍隊干什么呢?
△不再有政黨了。政黨是家庭的社會的東西,是因為人們分成不同的家庭,所以利益不統一造成的。而不同的政黨代表的正是不同的利益群體。
······
如何實現成為一家的社會?
實現成為一家的社會的具體方法是:在世界各國的境內建立小的成為一家的社會,因為成為一家的社會是最先進的、最合理的、最充滿愛的社會,所以其必然會吸引越來越多的人放棄舊的社會加入新的社會,這樣成為一家的社會就會在各國境內發展壯大起來,并最后回合在一起,使整個人類全部進入成為一家社會。
注意在這個過程中完全不需要奪取各國政府的權力。只要在民間發展就足夠了。各國政府也會認識到其先進性,并讓其發展壯大的。
好了,我們由隨地丟棄垃圾開始,最后終于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當然這個辦法不僅僅是解決隨地丟棄垃圾的辦法,而且解決許多許多問題的共同辦法!!!是人類擺脫困境的根本辦法!!!
來自:
http://blog.cat898.com/boke.asp?cian.index.html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