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機構設專題重新審視“仇和新政”
研究成果將作為加快推進政治體制改的典型案例,
上報中央和國務院有關部門,供高層決策參考
解放日報報業集團《報刊文摘》2010/04/30 | ||||
| ||||
據《中國改革報》4月21日報道,記者近日從北京大學政府管理交流中心獲悉,該中心最近專門設立《“仇和新政”對政府管理創新的影響與評價》課題組,以深入研究、重新審視“仇和新政”。 據該課題組負責人謝慶奎教授介紹,課題組將對“仇和新政”展開廣泛、深入的調研,并將其作為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推進我國政治體制改革、政府管理創新和政治生態文明建設的典型案例,上報中央和國務院有關部門,供高層決策參考。 “仇和新政”指江蘇省原副省長、宿遷市原市委書記,現任云南省委常委、昆明市委書記仇和主政宿遷和昆明時的一系列超常規改革。仇和曾經說:“我們要用50年走完西方國家300年走完的路程,就必須進行‘壓縮餅干式的改革’?!?/STRONG>
中央黨校教授宋惠昌接受記者采訪時稱,“仇和現象”,簡言之就是指仇和仕途上的“三級跳”,從江蘇省宿遷市委書記,到江蘇省副省長,再到昆明市委書記。仇和這樣一位很個性的官員,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里,竟然三級跳得到重用,顛覆了很多人的預料。 “仇和新政”曾被評價為“充滿唐·吉訶德式的個人英雄主義,背離了法治社會的基本要求”。但更多的是肯定。昆明老百姓曾言,“求天求地不如仇和”。宿遷的百姓提起仇和,至今都會親切地稱他為“俺們仇書記”。 宋惠昌說,仇和的受重用,這對強調謹慎穩重、四平八穩、回避個性色彩的干部任免機制是一種突破;走出了“改革者沒有好下場”的怪圈,折射出一種積極的用人導向:寧用敢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爭議”干部,也不用“寧肯少干事,甚至不干事、千萬別出事”四平八穩的“誤事”干部;是對埋頭苦干、銳意進取、敢闖敢試精神的肯定。仇和的擢升表明:只要執政為民,人民不僅容忍個性官員,還能為他們提供更廣闊的政治舞臺,這從某種程度上反映出干部評價體系和用人導向上的微妙變化,政績規則在選拔任用干部時已經日益“顯山露水”。仇和的成功,完全是政績“顯規則”的受益者。 宋惠昌進一步指出,仇和還是“不爭論”與“大膽地干”的標本。從廣東省最近發出的“先干不評論、先試不議論、時間作結論”的“三論”中,便可看出仇和模式的生命力和普世性。 《中國改革報》原文全文如下:http://www.crd.net.cn/web/NewsInfo.asp?NewsId=1071
|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