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曰曾國藩會看人用人,值得學習,云云。
或曰曾國藩精通為官之道,值得學習,云云。
或曰曾國藩會打仗精通韜略,值得學習,云云。
或曰曾國藩嘔心瀝血忠君愛國,值得學習,云云。
... ...
書店中充滿曾氏書籍,年前路邊撿到一本圖書版《曾國藩》,起先讀起來沒味。這兩天打起精神一口氣讀完。原來號稱“中興名臣”的曾國藩不過如此。
我的評語是“虛偽、陰險、薄情、寡義、狠毒”的腐朽儒生。不過大多儒生都具備這些特點,只是成分多少不同而已。
這些特點特別適合于官場,所以當官的朋友需要多多效仿,或許另有境界。現如今大吹大擂“圣人”“孔夫子”,尤其利于學習“曾剃頭”的為官之道:對付百姓要勇于“剃頭”、斬盡殺就絕,對付部下又勇于“殺雞儆猴”、可選親人下手,對于“圣上”要善于偽裝、多方打點,對于走狗要薄情寡義、用完即除,等等、等等。
對于他的軍事謀略、不敢茍同,一碰石達開就要跳水自盡,屢屢中招被打得落花流水。論戰爭韜略沒有什么可以圈點之處。和毛主席相比差得太遠。和蔣介石晚年有些類似 -- 只要他在軍營必然敗仗。
正如他自己的評語“湘軍勝太平軍實乃天數”,太平軍忙于內亂是自己打敗自己的結果。后來的紅軍多次避免了這個結果,也許和太平軍的教訓有關。
曾國藩在外交上更是一無是處,處理“天津教案”一塌糊涂,足見善于謀官者未必能夠處理什么大事。
曾國藩的一生中充滿著“虛偽、陰險、薄情、寡義、狠毒”,也許和愛好下“圍棋”有關系,所有的人都是棋子,即使是兩次救他性命的恩人,也是一樣的“薄情寡義”,從不曾想過要報答別人。下套害人的同時還不忘把別人的好東西騙來自己吞了。這些非常適合現在的官場和未來的戰場。
像曾國藩這樣子活一輩子,實在是太累!是心累!不過世上有不少這種類型的人 -- 自覺“有謀”。
遠不如他的弟弟曾國荃那樣敢做敢當,快意人生。
心累之人又焉能長壽?
曾國藩得其家祖墳有人指點,才勃然起飛,連跳四級。后來又得高人指點移墳“葬在大鵬口出將相”,從此兄弟多人突飛猛進。
我還沒時間去他故居踏一踏、看一看,不過看見過其他人拿回來的照片,其家荷葉堂,格局狹小,屋前一片魚塘曰荷葉塘,故其家叫荷葉堂。塘前即使山,堂局狹小,故而氣量狹小,他幾兄弟的小氣性格這與這有關。所以才出這么一個“虛偽、陰險、薄情、寡義、狠毒”的腐儒。
同一天兄弟二人同時封侯賜爵確實是歷史少有,在清代滿人的天下里,作為漢人更是稀有,這個和“葬在大鵬口出將相”的父墳有直接關系。
當曾國華全軍覆沒的時候,曾國藩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派人回去查查是不是父墳被挖漏氣了,曾家祖訓“不信佛道,只讀孔孟之道”,還好父墳沒被挖,曾國華也沒有真死,只是已經報給“圣上”了,曾國華必須消失,否則是“欺君大罪”。
這個故事和多年前些時候的某人大副委員長被警衛在家中殺死剛好相反,他家祖墳可是真的被盜外漏氣、山體被河流沖垮。
人要成事乃“天時、地利、人和”的結合,并非自己謀算可成,再聰明的人時時刻刻都有,但成事者正如曾國藩所言“一半人謀、一半天數”。所以再心高氣傲、聰明絕頂、謀算終生也未必有所收成,時運使然。
曾國藩的那些“會看人用人、精通為官之道、會打仗精通韜略、嘔心瀝血忠君愛國,等等”其實都不值得學習,江山代有人才出,也是時運使然。
曾國藩,一段特殊的歷史時期的人物罷了。
像這種“五毒俱全”、極其負面性格的人都可以封侯拜相都是一個朝代到了后期的表現,所以不同時期有不同時期的人才需求,往往一個朝代中后期需要的不是正面性格、正面人格的“人才”。
我們現在這個朝代的特點已經開始向曾國藩這種“人才”轉變,只是還沒有到達“五毒俱全”階段。我看看也就少了“陰險”和“狠毒”了,“虛偽、薄情、寡義” 是現在這個時期的“人才”標準。對照一下自己是不是符合這三個“人才”標準,如果不具備,你就不要幻想興旺發達,但求能活就不錯了。但是如果你的性格符合這三個“人才”標準,你就需要放開手腳大干一場,一定也能出人頭地,風光一世。
這么直白的事,人們都是不會直說的,自己知道自己的優點符不符合時代的要求。
為何說現代的“人才”標準是這三個?其實,一方面是這個朝代已經到了中期,正逐步向后期發展。另一方面,你看看現在的大大官是不是完全符合這個標準,所以這需要相當高的表演天賦,絕對是時代的“人才”,不要不服!
下一個十年的“人才”標準就要加上“陰險”和“狠毒”了,只要不符合這個“人才”標準的,必然出局。
如果你是大義凜然的早就出局了,千萬不要不服。時代要求變了,“人才”的標準哪能不變?錢老講的“人才”估計就是這一類不符合時代要求的“人才”。他自己就是要出局的過時“人才”。
不管哪種“人才”都需要學習,尤其是向歷史學習,曾國藩是時刻都在看明代的歷史。
要學為官之道,多看看《鹿鼎記》,向韋小寶學習即可,輔以《厚黑學》足矣。
要學將帥之道,縱橫天下,多看看《三國演義》足矣。
要學起家之道,多看看《水滸》。聽說毛主席青少年的時候愛看這個書。
據說要學統御、內斗之術,多看看《紅樓夢》。不過,這個我也沒看過。聽說毛主席晚年愛看此書。
現代人需要多看的是《鹿鼎記》、《厚黑學》和《紅樓夢》,做符合時代要求的“人才”。至于那些不符合時代要求的就只能做“奴才”啦。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heji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