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產共干,力量大如天
昨日看一篇文章,闡述“共產是否共懶”,一個老掉了牙的問題。我說,“共產共懶”的地方當然是有的,比如小崗村。那真是一個可怕的地方,朱洪武皇帝的遺風尚在,人們唯求利己,不求利人,寧可餓肚,不愿出力,實在是令人同情可憐和搖頭嘆息的事情。但小崗的現象在我們這兒卻找不出一個來,人民公社的社員們都在田里地里干得好好的,即便有個別人想懶也懶不了,樹要皮人要臉,對吧。浙江寧紹平原的自然條件的確比有些省份的農村好不少,但自然條件好的地方的人應該自私落后才對呀,窮則思變,富則變懶么。這倒好,弄反了,把貧窮的原因歸結在“共產”模式上面,那么,自古幾千年來中國農民饑寒交迫的情狀又該歸結在什么的頭上呢?小崗成為中國農村的“榜樣”后至今,富裕得讓全中國的農民眼紅了嗎?沒有,恐怕沒有,雖經一再地“輸血”、幫困,大概還不及死抱“共產”模式的南街村的十分之一。不是說“一包就靈”嗎?怎么到了那里就不靈驗了呢?倒為“單干好比獨木橋”提供了現成的證據,狠狠地煽了走資派的耳光。
我家就在農村住,出門滿目是農民,西鄰的楊姓農哥曾是生產隊長,他有一手種棉花的絕技,帶領著全生產隊的兄弟姐妹苦干巧干,年年糧棉豐收,位居全公社第一,年終分配時全隊上下樂樂呵呵,他也成為經常出入于縣政府大門的農村最基層干部,這一點是有檔案可查的。可嘆的是,“共產”終止以后,他并沒有繼續種植棉花,而是種起了蔬菜,縣政府里當然也用不著去了。如果說,小崗能代表當時的中國農村,那楊隊長所在的生產隊和周圍的相差并不懸殊的“共產”集體,不是同樣也能代表么?
“共產共懶”的地方確實有,如小崗村;而“共產共干,力量大如天”的地方,卻是占絕對壓倒多數的,其中大寨生產大隊就是最好最典型的榜樣,陳永貴成為中共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的事實,已經記入了新中國的歷史,有人想擦也擦不去了。
夢想著“共產共干”的回歸!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