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剝削現象
私有制是剝削產生和存在的前提及基礎。正因為如此,一百多年前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其《共產黨宣言》中就明確宣布:“共產黨人可以用一句話把自己的理論概括起來,消滅私有制”。我們黨自成立之日起,就把消滅私有制和消滅剝削作為己任,并為之奮斗不息。建國以后,黨力圖在這方面有所前進,幾十年來,我們制定了一系列方針政策,限制、改造私有制,限制、進而消滅剝削。
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發展,剝削這一經濟現象卻又出人意料地出現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生活之中。對此,人們議論頗多,褒貶不一。顯然,如何看待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出現的剝削,是一個不容回避的間題,從理論與實線的結合上探討這一現象,是十分必要的。本文擬就有關剝削的幾個問題談點膚淺的看法。
一、剝削的內涵及現階段剝削的主要形式
1.剝削的內涵:理論界將剝削分為廣義和狹義?!皬V義說”將平均主義及一些非勞動收入都界定為剝削。本文所要討論的狹義的剝削,即剝削是指社會上一些人或集團憑借他們對生產資料的所有權(有對甚至是使用權)無償地占有他人的剩余勞動或剩余產品的行為,稱為剝削。
2.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剝削的主要形式:根據以上對剝削的定義,我國現階段的剝削現象,我認為主要通過以下幾種形式表現出來:(l)雇工:這是現階段的主要形式。雇工經營實質上是雇主占有生產資料聽有權(或使用權),通過雇工的方式以占有工人的剩余勞動為目的一種經營活動。(2)股金:在股份經濟中,有些股東不從事企業的生產和管理,脫離企業經營活動,僅憑借股金分享高額利潤。(3)高利貸盤剝:特別是在私營借貸中,有些高利貸者以高出國家銀行幾倍、幾十倍的利息借出。(4)租賃:把生產資料承租給別人,從而占有他人剩余勞動。(5)中外合資企業、中外合作企業中,外國資本家憑借占有生產資料的權利而占有工人的剩余勞動,有時甚至占有必要勞動。
二、剝削是讓會主義初級階段中必然存在的一種經濟現象
馬克思說:”凡是社會上一部分享有生產資料壟斷權的地方,勞動者,無論是自由的或不自由的,都必須在維持自身生活所必須的勞動時間以外,追加超額勞動時間來為生產資料的所有者生產生活資料”(《資本論》,第一卷,第263頁).這里,明確地指出了剝削產生的經濟條件是私人占有生產資料,這為我們分析現階段存在剝期現象指明了方向。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
1、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多種經濟形式,是“剝削”這一經濟現象產生的客觀經濟基礎。我們是在生產力不發達的情況下建設社會主義。從我國國情來看,我們雖然經過三十多年的努力,但是生產力仍沒有達到社會化大生產的程度,而這樣呈現出的生產力多層次性,就客觀地、必然地導致了所有制的多層次性,即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形式并存。因此,在公有制為主體的基礎上,允許私人經濟存在并鼓勵其適當發展,是適應生產力水平的需要,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大力發展生產力和發展商品經濟的客觀要求。既然私人經濟的存在有其必然性和必要性,那么,根據馬克思的利余價值理論,作為私營經濟的必然產物—雇工以及因此產生的剝削,就有其存在客觀依據。
2.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還未具備消滅一切私有制的物質手段,這是剝削現象存在的直接根源。因我國的社會主義脫胎于半封建半殖民地舊中國,物質基礎本來就十分薄弱,加上這些年來工作上的種種失誤,在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才,難免會出現資金、找術設備短缺的困準.為了解決這些困難,在五十年代,毛澤東同志就說過:“現在的自由市場還有資本主義,雖然沒有資本家。上海地下工廠也是對立物,因為社會有需要,就發展超來。要使他成為地上,合法,可以雇工。”(1956年3月7日約見民邀、工商聯負責人談話)經過三十多年的建設,這種社會需要仍未充分滿足,特別是貫徹黨在新時期的基本路線,要堅持改革和開放,要“充分利用國內和國外兩種資源”。為此,我們要采取種種措施,吸引國外資本.吸引華僑投資,大力吸收國內民眾間的資本投資,這必然就會出現私營經濟、中外合資和中外合作經濟,雇傭關系和剝削現象的出現就是難免的了。
3.人們對勞動形式的不純要求是剝削現象產生的重要原因。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還不可能得到充分的發揮和體現,成熟的、完全的社會主義生產關系還由于缺乏生產力為客觀基礎而不能為生產者提供最好的生產環境.在這種情況下,廣大勞動者都希望以最適應本身特點的勞動方式創造能基本滿足個人要求的物質財富。一方面,有的勞勸者在現行政策的允許下購買了部分生產資料,需要有勞動力為之生產;另一方面,我國勞動力資源充裕,特別是廣大農村相當一部分勞動力由于土地的有限性和勞動的季節性而不能與生產資料充分結合,暫時游離于社會之外,需要尋找生產資料以獲得生活資料.因此,為了加快貨幣資金轉化為生產資金的過程,把散在的生產要素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私營經濟的雇傭關系也就應運而生。
4.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思想道德的多層次性是剝削現象的思想基礎。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與多種經濟形式相適應的思想道德的要求也不可能是單一的。我國長期處在封建社會,舊社會遺留下來的小農經濟思想、道德還有較大的市場。現階段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不尊重個人利益、不承認追求個人利益的合理性,只能是空想主義,實踐己證明行不通。所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原則下,還要實行多種分配方式,其中包括非勞動收入。
簡言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存在多種經濟形式,為剝削現象提供了決定性的條件,而目前社會主義不具備消滅私有制的物質手段,客觀上也為剝削現象留下了一席之地,加之現階段,人們對勞動形式的不純要求,以及思想道德的多層次性,使剝削現象的存在有了客觀依只要次些條件存在,剝削現象就有其客觀必然性,不管人們是否承認,作為經濟現象,它總是頑固地以種種方式表現出來,在整個經濟活動中發揮作用。
三、堅持用生產力標準來評價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剝削現象
十三大報告指出:“社會主義社會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而且明確了我們“要把
發展生產力作為全部工作的中心。是否有利發展生產力應當成為我們考慮一切問題的出發點和檢驗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憋@然,我們也只有運用這一標準來評價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出現的剝削現象。
1.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剝削對生產力的發展具有一定的激勵機制。這主要表現在:
(l)為了獲得較多的剩余價值,私營經濟經營者愿意把資金用于擴大再生產,而不只是揮霍浪費.這種剩余價值資本化的結果,在客觀上起到了將社會閑置的個人資金轉化為生產資料的作用,可以進一步吸收閑余勞動力,優化生產要素的結合,促進整個社會資源的充分合理利用,有利于社會生產力的提高。
(2)私人經濟經營者個人致富的內在沖動和市場競爭的外在壓力,迫使經營者根據自己的優勢和市場需求的變化,靈活選擇經營方向、經營品種,根據競爭的需要,迅速調整本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這有助于滿足社會生產和生活的多方需要.
(3)為了獲得更多的剩余價值,經營者往往采取內含式擴大再生產的辦法,就是必須提高資本技術構成,因而必須用較先進的技術裝備代替原有設備,提高生產水平和管理水平。這對公有制經濟無疑是一種挑戰,因而,有利于整個社會生產技術水平的提高。(4)‘在獲取更多剩余價值的激勵下,私營經濟經營者有時要看準時機,采取資本集中的辦法擴大經營規模,從而達到自已的目的。無論是大魚吃小魚,還是用和平的辦法,收買股份組織股份公司,都有利于社會化大生產。
上述可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出現的剝削現象,對于發展社會生產力是有一定激勵作用的。
2.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剝削現象與資本主義剝削制度具有質的不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剝削,只是一種經濟現象,是在一定對間、一定范圍、一定程度上存在的。這與傳統的資本主義剝削制度中的剝削從其生產的條件和作用來看,有質的區別.具體反映在:
(1)制約它們的經濟規律不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剝削現象,是私營經濟的產物。而私營經濟是作為公有制經濟的補充出現的,它必然要與公有制經濟發生種種聯系,它的發展方向、規模必然要受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規律和有計劃按比例規律的制約。而傳統的剝削是以私有制制度為基礎的,它受剩余價值規律和資本積累規律制約。
(2)兩者的資金來源和用途不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私人占用生產資金,來源于經營者的勞動,雇主以自已的勞動所得的財產所有權為根據,獲取部分剩余價值,實際上包含了他們犧牲現期消費,而為社會進步提供了物質基礎的貢獻,這是他們追求利潤的一個主要動力。資本主義剝削者的資本來源于剝削,‘資本來到世間,就是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臟骯的東西”,這就是資本的本質。資本家迫逐剩余價值的目的,是為了滿足自已的私欲。資本主義生產中的高額利潤,基本上歸資本家。
(3).兩者存在的范圍和程度不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存在的剝削現象是在一定范圍內的,有關國民經濟命脈的鐵路、銀行、郵電等部門,目前王沒有出現私營經濟.在私營經濟中,剝削量也受到政策和社會道德的限制。資本主義剝削是無聽不包、無所不有的,它在全社會范圍內最大限度地榨取勞動者創造的剩余價值,其欲望是無止境的。
(4)兩者體現的關系不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剝削,是在社會主義法律的允許的范國內,雇傭的雙方是在政治平等的前提下,經過協商約定,體現的是平等互利的合作關系,雇主與雇工的矛盾是屬于人民內部矛盾。資本主義剝削是資產階級對無產資級的剝削,體現了兩大階級的根本對立,正如恩格思指出的那樣,”只有在本人完全不必勞動時,這個雇傭勞動的人才成為真正的資本家?!保ā恶R克思恩格思全集》第16卷,第307頁)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私營經濟經營者,一般都從事勞動或管理,因此與資本主義的資本家是有區別的,兩者體現的關系也顯然不同。
(5)兩者的發展前途不同。從本質上講,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這種剝削現象,與社會主義制度是相悖的。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商品經濟的發展,社會主義制度的不斷完善,這種剝削見象將在社會主義社會消失。資本主義的剝削不僅是一種經濟現象,而且是政治制度的直接反映,只要資本主義制度存在,它就將存在,只有消滅了資本主義制度,才能消滅資本主義剝削。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剝削現象,與資本主義剝削有以上五個方面質的區別,這種質的區別,主要反映在整個社會的生產資料占有狀況上,即私有經濟的經營者占有部分生產資料,是從屬于公有制經濟的,而資本主義社會是資產階級占有生產資料。我們決不能將兩者混為一談,更不用擔心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剝削會導致社會主義性質的改變。
四、正確認識和對待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私營經濟中出現的剝削觀象,大力發展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形式并存的社會主義經濟。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一定范圍內和一定程度上存在剝削,這是由生產力狀況所決定的必然經濟現象。盡管社會主義的建立是以消滅剝削為出發點的,但三十多年的社會主義實踐已證明,一定范圍內的剝削現象,實際上從未中斷過?!拔幕蟾锩鼻皩γ褡遒Y產階級土商業的改造,以及實行贖買政策,“文化大革革”中自發出現的地下工廠,都充分證明了要人為地消滅和以法令的形式禁止這種經濟現象,是不可能的。回顧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發展私營經濟所走的路,使我們深刻認識到,在現階段,不是允許或不允許剝削現象存在的問題,而是一個必須正電、如何正確對待的問題。我們要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四項基本原則,這是毫無疑義的。因此,我們承認剝削現象是一個必然的客觀存在,并不等于讓這種剝削現象任其發展,我們也要充分認識這種剝削的消極因素,采取必要的經濟手段和經濟杠桿,因勢利導,使其循著繁榮社會主義經濟的軌道發展。只有善于運用政策對私營經濟加以引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剝削現象,對于發展社會生產力,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才能產生促進作用。
我們也只有充分發展社會生產力,才能為最后消滅剝削創造必要的物質基礎。初級階段的剝削現象是社會主義道義所詛咒的,但為了取得消滅剝削的最后勝利,在經濟生活中我們又不得不承認其合法性,我認為這是我們對待現階段剝削現象的應有的基本態度.
鄧小平對毛澤東關于學習和利用資本主義國家文明成果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不僅要學習社會主義國家的經驗,而且還必須學習和利用資本主義國家文明成果。這是毛澤東社會主義建設思想的一項重要內容。鄧小平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進一步繼承和發展了毛澤東的這一思想,堅持改革和對外開放,形成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一項重要內容。
一
為了改變中國經濟和科技落后的狀況,毛澤東歷來主張自力更生,奮發圖強,同時也強調吸收和利用外國先進經驗和技術成果,其中包括學習和利用資本主義國家文明成果的思想。這方面的觀點,主要反映在以下幾個方面:
1、不僅要學習社會主義國家的經驗,也要有向資本主義國家學習的勇氣。針對有的國家搞大國沙文主義,拒絕學習資本主義國家的先進經驗,毛澤東在五十年代就尖銳地指出:“我們提出向外國學習的口號,我想是提得對的?,F在有些國家的領導人就不愿意提,甚至不敢提這個口號。這里要有點勇氣的,就是要把戲臺上的那個架子放下來?!保?)毛澤東在這里所指的“有些國家”,主要是針對當時蘇聯這樣的社會主義國家,而所說的“外國”,就是指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有的人感到學習社會主義國家的經驗好理解,為什么還要向資本主義國家學習?毛澤東明確指出:“一切國家的好經驗,我們都要學,不管是社會主義國家的,還是資本主義國家的,這一點是肯定的.”(2)切并要求“不管美國人也好,英國人也好,日本人也好,我們用得著的,我們就跟他學”(3)可以看出,向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學習,是毛澤東向外國學習思想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2、堅持對外開放的觀點。全國解放前夕,毛澤東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報告中指出,新中國成立以后,“同外國人做生意,那是沒有間題的,有生意就得做”(4)。在《論十大關系》中,毛澤東進一步明確指出:“外國資產階級的一切腐敗制度和思想作風,我們要堅決抵制和批判.但是,這并不妨礙我們去學習資本主義國家的先進的科學技術和企業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學的方面”。⑸毛澤東還十分強調“一定要學日本和美國,這是我們的敵人”⑹,因為在對外開放中,“資產階級的東西也要認真學,非學不可”⑺。毛澤東還特別指出,不僅我們現在要向外國開放,就是將來我們國家富強了,“還要謙虛謹慎,還要向人家學習,……就是幾十個五年計劃之后,還應當向人家學習。一萬年都要學習嘛,這有什么不好呢?”⑻強調對外開放是我們的一個長遠的基本方針。
3、對外開放,學習外國經驗,應有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態度。毛澤東指出:“我們的方針是:一切民族、一切國家的長處都要學,政治、經濟、科學、技術、文學、藝術的一切真正好的東西都要學,但是,必須有分析有批判地學,不能盲目地學,不能一切照抄,機械搬運?!雹鸵驗椤爸袊臇|西也好,外國的東西也好,都是可以分析的,有好的,有不好的”(10)。所以,我們“對外國的科學、技術和文化,不加分析地一概排斥,和前面所說的對外國東西不加分析地一概照搬,都不是馬克思主義的態度,都對我們的事業不利”(11)。總之,要采取實事求是的馬列主義態度。“吸收外國的東西要把它改變,變為中國的。”(12)
4、在國際上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擴大對外關系,學習外國先進經驗,首先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毛澤東指出:“我們的總任務是:團結全國人民,爭取一切國際朋友的支援,為了建設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而奮斗?!保╨3)這是我國國情所決定的,在我們這樣一個國民經濟原本落后的國家,要建成社會主義強國,“就必須很好地繼續發展同偉大的先進社會主義國家蘇聯和各人民民主國家的親密合作,也要發展同資本主義世界一切愛好和平的國家和人民的合作”(l4)。
5、對外開放,學習外國的目的是為了改進我們的工作。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中,專門分析了中國和外國的關系,指出:“工業發達的國家的企業,用人少,效率高,會做生意,這些都應當有原則地好好學過來,以利于改進我們的工作?!保?5)這里,不僅講明了為什么要學習外國的道理,還指出了因為學習的目的在于改進我們的工作,所以連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制度也可以研究和借鑒,如毛澤東指出:“美國這個國家很發展,它只有一百多年就發展起來了,這個問題很值得注意……,帝國主義實在是不好的,但它搞成這么一個發展的國家總有一些原因。它的政治制度是可以研究的。”(16)
6、向外國學習,我們也應有民族自信心。毛澤東每次論述向外國學習時,都十分強調既要大膽學習,要有勇氣,又要有民族自信心,不能妄自菲薄,應該做到以我為主,洋為中用。
針對人們中存在的一些偏見,毛澤東多次尖銳地批評了在外國人面前膝盞發軟的“賈桂精神”,指出“要破除迷信,打倒賈桂”(17)。他贊揚魯迅,認為魯迅“沒有絲毫的奴頗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最可貴的性格”(18),號召我們學習魯迅的硬骨頭精神。毛澤東的這一思想,是完全符合辯證法的。
從以上粗略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在探家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艱難曲折的道路過程中,毛澤東傾注了偉人的心血。毛澤東關于學習和利用外國資本主義國家文明成果的驀本思想,今天仍然具有指導意義。
二
鄧小平的改革開放思想,是繼承和發展毛澤東思想,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在新時期的實踐中形成和發展完善起來的,其中一個重要的內容,就是學習和利用外國的文明成果,這成了改革開放的基調.主要反映在以下兒個方面:
1、閉關自守是我國長期落后的!要原因。十一屆蘭中全會以后,鄧小平作出了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的戰略決策,針對我國經濟、技術、文化條件落后的實際,深刻指出:“現在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中國在歷史上落后,就是因為閉關自守。建國以后,人家封俄我們,在某種程度上我們也還是閉關自守?!保?9)鄧小平在深刻分析了我國長期以來無法真正實現毛澤東關于向資本主義國家學習的思想的原因的荃礎上,根據我國三十兒年的經驗,指出了“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行的”(20),強調“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21)。.鄧小平是基于對歷史教訓的總結,反復強調要進行現代化建設,必須實行對外開放,積極發展對外經濟關系。
2、要善于向外國學習,利用世界上一切文明成果作為我們發展的起點。任何一個國家,不管它的科學技術基礎多么雄厚,都存在著自己的優勢和劣勢,何況我們在這方面還有很大差距。所以,鄧小平強調:“要實現四個現代化,就要善于學習,大量取得國際上的幫助?!保?2),要加大同資本主義國家進行經濟技術交流的力度,才能加速我國經濟建設的速度,到本世紀末達到小康水平,到下世紀中葉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因此,鄧小平要求全黨充分認識“不開放不行,不加強國際交往不行,不引進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先進技術成果和資本不行”(23)的道理.“要把世界一切先進技術、先進成果作為我們發展的起點”(24)。而且要把利用外資作為我們的一大政策,“現在研究財經問題,有一個立足點要放在充分利用、善于利用外資上”(25),以促進我國的現代化建設,推動我國的生產力發展,實現我國經濟建設目標。
3、堅定不移地實行對外開放,把學習資本主義國家文明成果作為一項長期方針。對外開放以后,國際交往的增加,各國在經濟上的相互聯系和依賴程度相應緊密,同時對政治、思想文化等領域也會產生影響,這是無疑的。但它沖擊不了我們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正如鄧小平所堅定指出:“開放傷害不了我們?!保?6)鄧小平以大無畏的氣魄,強調我們應堅定不移地實行對外開放政策,把對外開放作為長期堅持的基本國策,向全世界宣布:中國的對外經濟開放政策是個長期的政策,不但本世紀內不會變,而且“下一個世紀前50年不會變,后50年也難以改變”(27)鄧小平還告誡我們,如果改變對外開放的政策,“國家要受損失,人民要受攝失”(28)。其結果,只能是使我們回到貧窮落后中去,只能遭到人民的反對。而且對外開放的結果,中國同世界各國的關系更加密切了,誰想把中國同世界隔離開來都困難,“要變也變不了”(29),對外開放已是大勢所趨。
4、提醒全黨同志注意,在實行對外開放的過程中,必須注意防止資本主義腐朽思想的侵蝕。鄧小平在反復強調對外開放是我國長期的方針的同時,也實事求是地指出,必須警惕和抵制資本主義思想侵蝕,在利用外資,引進技術,加速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的同時,必須大力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強調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堅決抵制外來腐朽思想的侵蝕,決不能允許資產階級生活方式在我國泛濫”(30)。既要開放,又不能盲目地無選擇地引進不應引進的東西,正確的態度應該是“我們要有計劃、有選擇地引進資本主義國家的先進技術和其他對我們有益的東西,但是我們決不學習和引進資本主義制度,決不學習和引進各種丑惡頹廢的東西”(31),并且“必須發揚愛國主義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否則我們就不可能建設社會主義,就會被種種資本主義勢力所侵蝕腐化”(32)。
5、一貫主張在對外開放活動中,必須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則。鄧小平根據毛澤東歷來倡導的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則,1980年12月25日在中央工作會議上強調:“要繼續在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前提下,執行一系列已定的對外開放的經濟政策?!保?3),他指出我們要全方位的對外開放,包括利用外國的資金和技術、要大力發展對外貿易,但必須要堅持自力更生,充分利用本國的一切資源,從實際出發,采用適合本國國情的經濟建設方針,走自己經濟發展的道路。在黨的十二大開幕詞中,鄧小平再次明確指出:“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是我們的立足點?!保?4)
6、以高度的理論勇氣和理論徹底性,倡導興辦經濟特區。鄧小平在反復強調中國經濟發展離不開對外開放的同時,積極推動我國對外開放的實踐,他以高度的理論勇氣和理論徹底性,倡導興辦經濟特區,提出開放沿海港口,在對外經濟活動中采取更加靈活的開放政策,創造更好的優良投資環境,以吸收外國資金和技術,以促進社會經濟發展。針對有的人產生的疑惑,鄧小平指出:“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敢于試驗,不能像小腳女人一樣??礈柿说模痛竽懙卦?,大膽地闖?!保?5)提倡大力辦好經濟特區,強調:“特區是窗口,是技術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識的窗口,也是對外政策的窗口。”(36)隨著特區建設的初步成功和發展,鄧小平不僅提出了經濟特區要從內向轉到外向的新要求,而且還提出了沿海經濟發展戰略,提出“沿海地區要加快對外經濟開放,使這個擁有兩億人口的廣大地帶較快地發展起來,從而帶動內地更好地發展”(37)。實踐已經證明,鄧小平倡導興辦經濟特區的經濟發展戰略思想,大大地促進了國內經濟建設的規模和進程。
三
從以上粗略的探討中可以看出,毛澤東和鄧小平兩個偉人在關于學習資本主義國家文明成果這方面的基本思想是一致的。由于毛澤東處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封鎖、敵視年輕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時期,再加上毛澤東本人在指導思想上也出現了“左”的思想傾向。因此,毛澤東未能把向資本主義國家學習文明成果的思想付諸行動,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我國經濟的發展。鄧小平作為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集體的成員和第二代領導集體的核心,率領全黨在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實現了偉大歷史轉折,使我國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的歷史時期,這就為改革開放,真正學習資本主義國家文明成果提供了先決條件。鄧小平遵循毛澤東倡導的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原則,堅持從中國的實際出發探索適合自己情況的建設社會主義道路。鄧小平吸取了毛澤東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中對外開放的成功經
驗,總結了毛澤東犯錯誤的教訓,堅定地提出和執行了對外開放的方針。鄧小平對對外開放的高度重視和堅定不移的態度,無疑是對毛澤東關于學習外國資本主義文明成果的繼承和發展,而且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一個重要內容。我國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充分證明,在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指導下,毛澤東關于學習和利用資本主義國家文明成果的思想已經得到切實的貫徹,并且將不斷豐富、發展、完善,只要我們堅定不移地走鄧小平同志指出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改革開放,我們就一定會取得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勝利。
注釋:
(1)(5)(8)(9)(10)(11)(14)(14)(15)(毛澤東選集》第五卷,第285頁、287頁、288頁、285頁、320頁、287頁、133頁、139頁、287頁。
(2)(3)1956年4月28日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的講話,
(4)《毛澤東選集》第四卷,第1435頁。
(6)(7)在中央八大二次會議上的講話提綱,1958年5月.
(12)在知識分子間題會議上的講話,1956年1月20日。
(16)薄一波《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上卷,第487頁.
(17)《關于農業機械化間題的一封信》,1966年3月12日。
(18)《毛澤東選集》第二卷,第698頁。
(19)(20)(21)(23)(26)(28)(34)(42)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增訂本)第54頁、第54頁、第67頁、第105頁、第77頁、第71頁、第68頁、第41頁.
(22)(24)(25)《鄧小平文選》第二卷,第133頁、第111頁、第198一199頁。
(27)(29)(人民日報》,1984年10月12日。
(30)(31)(32)(33)(34)《鄧小平文選》(1975一1952年)第322頁、第372頁.
(35)《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372頁.
(37)《鄧小平關于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論述專題選編》第183頁.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