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一”是個假命題
洪源
讀罷《環球時報》2010年4月21日江肅京所寫《如果中國第一,美國顏面何存》,筆者認為所言“中國第一”趕超美國,完全是一個虛妄命題,是不可能發生和存在的事情,所以完全不必對此做出任何假設。但是這樣滅此朝食、盲目樂觀的思維狀態,在目前卻是相當普遍和有害的。
首先,西方經濟學主導下的美式增長方式被證明為不可持續的、甚至是違反天道的,而違反天道的東西注定是不能天長地久的。由于中國人口占世界第一位,中國的強大和富裕,無疑是地球的一件大事。且不說目前已經是“金磚四國”集體崛起方式,否則僅僅是中國人要達到美國人理念下的同等生活水平,就至少再需要2 個地球。試想,殖民時代的占領和掠奪早已一去不復返,依靠金融霸權和金融手段巧取豪奪各國資源和勞動已經聲名狼藉,哪里有這樣大空間和資源可供中國如此多人口去無度索取和污染?更重要的是,這種對比方法并沒有看到變化中的世界。待到中國人民共同富裕、真正強大繁榮之時,從邏輯上說,人類已經尋找出一條文明發展之路,粗暴的增長方式已經在地球上絕跡,那時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已經進入后發展時代。
如果僅以GDP來生搬硬套,中國現在人口差不多5倍之于美國,那么中國趕超美國總量,只消達到美國人均1/5就可以了。試問在現代社會,對于全面人性的全面舒展和發展,1/5的人均GDP,這樣的比較又有什么意義呢?
第二,真正的財富是什么?是GDP嗎?很不幸,它只是一種算帳方法而已,也并不科學,遠遠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質,用西方經濟學統計來表示中美兩國的真實實力對比和社會內部運轉情況,本身就是一種緣木求魚的數字游戲,當不得飯吃。在浮夸風熾烈的今天,隨便改動一下數字就可以“被第一”。但是“樓脆脆”、“橋垮垮”依然隱藏在增長數字里塑著金身發笑。任何一個三流工程師能做好的百年大事,在我們這里卻依然是問題,隨處可見的垮垮塌塌修修補補推倒重來,又貢獻了多少個GDP?又消耗了多少寶貴的社會財富和自然資源?
那么,真實的發展數字就可靠嗎?鴉片戰爭前夕的1820年,大清帝國此時已占世界GDP的1/3,但是富裕遠遠不能轉換為強大,樓臺煙雨繁花似錦卻可以瞬間灰飛煙滅。依靠房地產賣地漲價投機充盈GDP為發展戰略培養出來的軍隊,在全球一小時太空打擊的今天,只能是一支鉆地堡的失敗之師。GDP主義還是書呆子比寶的傻辦法。如同富家人已摘下所有首飾穿上寬松布衣低調行事,這邊則剛以鑲金牙戴金狗鏈為榮。更如同一個突然拿上高工資的上班族,拿了年薪同世家大戶比富一樣無知,須知有句古話“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即使紅樓夢四大豪門破落之時,隨便拿出一件物件,也夠小戶吃上幾年。更何況,具有深厚經濟、科學和技術積淀的美國遠未到窮途末路。
第三,科學技術研發與人才的培養和使用,中國與美國并不在一個重量級。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研經費的投入直接影響科研成果的產出。即使在金融海嘯期間,僅麻省理工學院接受美國國防部補貼委托科研項目經費,就等于中國全國科研委托費用。一葉知秋。一個大國或者偉大民族的技術和工業后勁不能總靠褲子換飛機、市場換技術維持。
在生產力最重要最活躍的因素----人才層面上,美國社會多存在著“旋轉門”。一個大學教授,可從政周旋于國家和國際層面,旋卸任后又可為平民教職。麥克納馬拉從普通企業家,可以馬上被任命為國防部長,之后又被任命為世界銀行行長。這樣的角色轉換,使得人才輩出,真正做到物盡其用。中國科學泰斗錢學森痛心疾首,曾連續發問最高領導人,被稱為著名的“錢學森困惑”:“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聞者無不為之涕淚橫流,黯然神傷!人才,是中美之間更大的差距,要縮小這方面差距,需要的功力代價還不知有多少。
第四,從中華文明和歐美文明底蘊層面上看,改革開放30年,我們依然沒有擺正自己內心的位置和心態,民族自信心依然缺失。從動輒“中國第一”的幼稚心理,帶出急功近利、暴發戶的淺薄,每有小勝必沾沾自喜,遭遇大戰則難以為繼,這種小才當不得大用的輕浮,暴露出從極端不自信到極端自大的正負兩極心理劇烈搖擺,急于拿出點東西來證明心理和身體兩虛的自我“比洋人還差不多”、“洋人也不行了”。而縱觀美國全國上下,歷史上從來都是充滿了憂患意識,“美國被第二”的危險已經提出來不知多少次,從而喚起全民的警覺和被趕超意識,進而在機制上具備強烈自我修補和完善功能。雖然2009年的《中美聯合聲明》在法理上肯定了中國道路,但是我們迄今卻總結不出一套能夠與在西方文明延續兩千年的自由、民主、人權相抗衡的中華文明獨有的核心價值觀。這是文明發展和制度層面的重大缺憾,我們需要探索的道路還相當漫長。
所以“第一”寶座盡管具有相當大誘惑,但它扮演著伊甸園中蛇的訓導角色,言聽計從之后就會把民族長遠利益與國民幸福放在火上炙、鍋里煮。中國必須旗幟鮮明地棄虛名而選擇踏實苦干、韜光養晦、廣積“糧”、不稱“霸”。其中當然也要堅決拒絕“被第一”。
(《環球時報》2010年4月23日第14版)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