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想韜光養晦的話,得向毛澤東學習
一:必須辯證的看待韜光養晦
在制定韜光養晦的策略之前,我們首先要搞清楚幾個問題。首先是我們為什么要韜光養晦,因為我們比對手弱小。其次我們韜光養晦的目的是什么,要發展壯大。韜光養晦有沒有固定的模式?那得問問古今中外所有的強大的反動力量,有沒有一成不變的作風。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因此韜光養晦也沒有固定的模式。我們不但要辯證地看待韜光養晦,更要辯證的實施韜光養晦。
“韜光養晦”僅僅是個很虛的名詞而已,真正意義上做好韜光養晦策略的人都沒有明確的打出過這個旗號,關鍵是做好如何更好更快實現韜光養晦目的的事。事實上真正做到韜光養晦的人歷史上從來都沒有明確的打出這個旗號。即使被冠以“韜光養晦”之名,那也是后世之人的總結。
理論上,面對列強想發展起來都要靠“韜光養晦”。共產黨從弱到強的過程,也就是韜光養晦的過程。從1921年建黨,到1949年大決戰,面對國民黨反動勢力,算是韜光養晦了28年。1949年到1976年,面對蘇美爭霸的局面,中國還是韜光養晦,周旋于列強之間。
有人可能說了,這算是什么韜光養晦啊。解放前也沒有一味的妥協,解放后更是如此。甚至還在朝鮮戰場和珍寶島上教訓了蘇美。那我就要問了,那您說什么叫韜光養晦啊。您可能要說要像勾踐在吳國吞屎嘗尿,回越國后臥薪嘗膽?沒錯在吳國吞屎嘗尿是僅僅為了裝傻活命,那算不上韜光養晦,只能叫假癡不癲。你非要把它理解成韜光養晦,非要學習,當然也沒人攔著。在臥薪嘗膽的過程中,越國和吳國之間充斥著明爭暗斗。難道您會以為越國只是一味的進獻所有美女、糧食,自己在民不聊生的基礎上就打敗了吳國?
劉備在曹營煮酒論英雄是裝傻,可是一旦亮出旗幟后又何曾這樣過。做個比方,如果新野之戰,劉備不幸被抓,你猜劉備會不會學勾踐。不可能的,劉備深知曹操不是夫差,絕對會像個大英雄的坦然赴死的。如果這時候劉備像wu賤民先生一樣死板的學勾踐的話,只會像呂布一樣,成為歷史的笑料。韜光養晦還要看對手,現在的美國豈是幾千年前的夫差、曹操所能比的,如果你連劉備的智慧都沒有非要學呂布,只能去作狗了,還是一只最終要被烹的狗。
領導者的臥薪嘗膽是必須的,只有這樣才能直面惡劣的形勢,作出正確的判斷,劉備大腿上長了點肉就自責不已,連四菜一湯都執行不了的人配談韜光養晦?這也可能就是曹劌說“肉食者鄙,未能遠謀”的原因罷。
在于國民黨的較量中,有些人在大城市里品著咖啡,看著八股文章,就想要攻打中心城市,全面解放中國。有些人面對氣勢洶洶的國軍打入根據地時,則想選擇放棄根據地到處流竄。毛澤東則是“你進我退,你疲我擾,你退我打”,該退則退,改進則進,一口一口的去消滅敵人。最終共產黨不就是靠積小勝為大勝,把國民黨趕到孤島上了嘛。
學韜光養晦,不能只求形似,重要的是神似,否則就杯具了。只有斗爭才能實現“韜光養晦”的目的,需靈活改變是斗爭方式。靈活到放棄斗爭的投降主義是不懂辯證法,不配談韜光養晦。
二:韜光養晦的一個重要前提
韜光養晦的終極目的是要打敗敵人,靠什么打敗敵人,必須要團結更多的人。如何去團結更多的人,必須要占領道德制高點。三國時弱勢的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更加弱勢的劉備則大打中山靖王后人的牌,目的不就是要天下歸心。
毛澤東一生更是處于道德的制高點上,不管是對日、對蔣還是對蘇、對美?!拔母铩焙汀拜敵龈锩?,更是攪得周天寒徹,讓資本主義國家焦頭爛額。“民主、自由”就是這個高地上的旗幟,世界各國都在搶。就中美而言,現階段的中國顯然處于不利的位置。處于不利位置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自己拔掉了自己的道德大旗。更有甚者,把前三十年人民生活水平較低的原因歸結為“獨斷、專權”——即極其不民主、不自由。更要命的是把物質享受等同于民主自由。失去了道德制高點就是去了世界人民甚至全國人民的支持,只能使中國陷入越來差距越大的境地?;谶@一點,可以說中國后三十年的“韜光養晦”之計,還沒實施,就已經落敗。否定前三十年,否定毛澤東,中國注定將無法翻身。
就當前中國的世界地位來講,“韜光養晦”100年不動搖是沒錯的,但是一定要注重前后三十年的銜接問題。如果斷然否定前后三十年的聯系,與真正實施韜光養晦年代一刀兩斷的話,前路注定不會太妙。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